社会实践教育途径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
社会实践教育途径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 第1篇:新闻英语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学途径研究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英语成为国际交流与沟通的主要语种之一, 新闻英语传播也日益全球化。为了培养既了解新闻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 进行新闻传播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研究新闻 英语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新闻英语社会实践教学与训练。由杜俊伟与刘芬 编著的《新闻英语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一书,对高校 新闻英语教育教学规律与实践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这部教材是根据新闻传播工作 中使用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要求而编写的,作者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新闻英语的 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的新闻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边编写边进行教学实验,历时 两年编撰而成。该教材中的新闻专业知识直观系统、语言地道标准,让新闻专业 大学生在系统了解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英语新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该教材涵盖了新闻专业知识,并进行对应性训练,还介绍了新闻业的基本专业词 汇及世界著名新闻媒体、机构和通讯社等。该教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扩大新闻英 语词汇量,对大学生加强记忆、理解和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都有很好 的辅助作用。总之,这本教材非常适合新闻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也有助于大 学生了解新闻知识、提高利用英语语言获取信息的能力。
全书分为十三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闻英语的基本知识。第一章介 绍新闻业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论述了新闻的概念、新闻媒体类别、媒体融合趋 势等内容。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英语新闻的体裁,阐述了英语新闻报道类别、简短 新闻、连续新闻、深入报道、社论和新闻特性等问题。第三章介绍了英语新闻阅 读技巧,论述了新闻标题的语法特征、文本主体语法特征、其他新闻报道的文体 特征和阅读报纸文章的一些实用技巧等。第四章介绍英语新闻的视听技巧,论述 了英语新闻听力理解困难的主要因素、如何捕捉英语新闻信息、如何采取有效措 施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水平,并列举了一些有用的材料和资源。第五章讲的是英语 新闻标题的写作,重点阐述了新闻标题的目的、特点、写作原则、写作指导方针、 程序的标题写作。第六章主要介绍英语新闻导语的写作方法,阐述了如何编写一 个领导活动和任务。第七章论述了英语新闻中的倒金字塔结构和一般消息的写作, 如为什么要采用倒金字塔形式、倒金字塔结构和新闻报道的写作、其他一些新闻 故事的基本结构等。第八章论述了英语新闻特稿的写作,具体阐述了如何编写一 个特稿、特稿写作的特点、来源的特性、如何编写和组织特性的故事。第九章介绍如何使新闻消息更加准确、简明有趣、具有吸引力。第十章介绍了信息背景的 使用,具体阐述了背景信息的概念、新闻写作背景信息以及如何将背景信息附加 到新闻报道中。第十一章论述了新闻报道中的偏见与倾向性,具体阐述了媒体的 偏见与喜好,导致新闻报道的偏见和喜好因素,如何纠正偏见和喜好,作为观众 如何识别新闻故事中的偏差和偏好等。第十二章介绍了英语国家的新闻业概况, 具体阐述了新闻的作用、新闻和政府、大众媒体和社會、新闻实践、保护公民的 权利、英语国家中的报纸媒体。第十三章介绍了世界著名通讯社及媒体,如世界 闻名的新闻机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英语电台节目的全球影响力、 英语电视的全球影响力等。最后的附录部分收录了新闻英语的常用词汇。
新闻英语教育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新闻英语基础理论之外,更为重 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实践教学。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闻英语的实践教学 途径。首先,可以运用模拟媒体运营方式,在校内设置某某传媒机构或某某中心, 通过模拟英语媒体运营来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建设校内 英语媒体,如建设校内官方英语网站,通过校内日常生活内容和新闻消息的采写、 编辑和发布,锻炼学生独立策划制作英语新闻专题能力。再次,开展主题实践活 动,让大学生在媒体之外的综合环境中得到锻炼。如可以安排专题采访,也可以 模仿新闻发布会让学生自行设定新闻事件,模拟新闻发布整个流程,还可以举办 新闻英语写作竞赛、英语主持人比赛等活动。最后,应与大众媒体进行合作,如 可以聘请英语媒体记者和编辑定期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在校内建立英语媒体记 者站,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英语媒体实习或就业等。
作者:徐晶 第2篇:谈小学教育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之际,为适应时代要求,我国教育必须要贯彻实 施“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使学生将来具备“六 大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使学生成为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 的“新人”。中国教育部目前正加紧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很多城市正全面 推进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重视 学生非学业性智力培养,引导学生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完 善自我发展。
一、小学教育担负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之责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 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含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 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由此可见,今后我国的育人目标和学生未来的发展目标已经 非常明确,其中一个大的方面是让学生将来要具备社会参与能力,具有实践创新 品格。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它势必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 践、教育评价去落实,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达到的程度要 求。那么,作为小学教育同样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 责任。
二、目前基础教育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一早就重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 是体现在他们的基础教育中,学习大多以主题性探究性活动展开、有明确的孩子 参加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的学分要求等。而我国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性培 养十分匮乏,特别是小学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理想。一是作为新课 程改革同样提出的两个重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创新能力;
二是课 程设有活动课,但没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课程,很多教师因为嫌麻烦或 根本没有能力按要求实施课程,取消或缩短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只保留 了形式上的活动,使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
三是社会支持不足,应试教 育的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情况往往是先要应试,再要能力,这样学校教育自然是 先着力于应试教育,各种实践活动能达标准就结束,这样的态度根本不可能把社 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小学教育应怎么去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呢?我们可以以落实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来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生的真实和发展需要 出发,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探究主题,通过研究性、实践性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 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课程。学校通过落实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综 合实践活动纲要(3-6年级)》小学阶段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开展 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挖掘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地域资源,积极建立学 校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让这些地方成为学生社会实 践的大学堂;
学校作为主导者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校 外活動、社区服务、春秋游等课程进行整合,开发系列课程,组织学生的社会实 践活动,以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四、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内容和关键 学校在进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可开展对提高小学生社会 实践能力的研究,并侧重从以下几个点为探索内容。第一,探索提高小学生社会 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优化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地,探索活动 性和实践性;
第三,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阳光评价。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首先注意应以学生兴趣 为出发点,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师生共商活动主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
其次,活动不能够在课室、学校,一定要超越课室界限,延伸到校外;
第三, 让孩子关注社会。通过社会体验、参观考察、调查访谈、劳动服务、义工活动等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在社会 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伍英文 第3篇: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研究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变化,高校在大学生实践教育方面,也给予了更 多的支持和帮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的高校 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新形势下高校在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形式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在育人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表现 为:第一,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当前虽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高校 的重视,但由于高校缺乏相关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因此其效果并不明显。这就 要求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社会 实践学分制度,从而推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实现其育人的目 的;
第二,缺少落实的力度。当前很多的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只停留在表面, 缺乏有深度的落实,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落实力度,不要将社会 实践流于形式,这样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学校名誉都会造成一定的 影响;
第三,当前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缺少一定的针对性。一些高校对于大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少严格的调查,很多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当 中,但由于学校缺乏相关的调查,使很多大学生轻而易举的蒙混过关,不能真正实现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目的[1]。
二、提升高校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领导组织机构 学校要想提高社会教育的育人成效,需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文件条例, 成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领导小组,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提上工作日程, 交由学院领导统一安排管理,与此同时,积极与学校其他部门进行交流与合作, 使其各部门形成一股合力,并增派专业教师全程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实践育 人质量,进而推动高校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如此,学校还应 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校的干涉与支持,为大学生的社会实 践育人工作提供活动场所,进而将高校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成为可能,从而为大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专業技能等的增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
(二)建立完善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管理体系 1.建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专项资金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此需要高 校或者学生做好资金的筹集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资金:首先,学 生的社会实践育人活动必须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在获得学校的支持以后,学 校就会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帮助,这其中必然会包括资金的支持。学生或者相关 的管理部门,可以将这笔钱进行集中管理,建立专项资金,从而为高校学生的社 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学生可以增强与企业商家等的联系, 通过赞助的方式,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筹集资金,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 的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 锻炼。进而保障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因资金不足而影响到高 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效果。
2.加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基地建设 高校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不仅需要资金上的支持,还需要场地的支持。
为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地问题。第一,学校可以利用自身 的资源,加强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社会各单位、商家的合作,学校可以通过 带薪实习、校企合作、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方式,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实现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
第二,将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场所,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项目进行合理 的调整,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大学生在工作中能凸显其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 势,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第三,实现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学校在与 事业单位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好协调工作,为学生支付一 定的报酬,实现企业、学校与学生的三赢局面。
3.创新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新机制 在中央提倡“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社会主义志愿服务新形势下,高校社 会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结合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志愿者 服务作为青年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多年来,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不断活跃在全国 各大体育、文化、科技、社会活动中,“小青柠”、“小红帽”、“小蜜蜂”等对青年 志愿者的亲切称呼,体现出人民群众及全体社会对青年志愿者参加义务社会实践 工作的高度评价。高校可组织“爱心支教团”、“义务家电维修队”、“心理健康服 务队”、“保健按摩服务队”、“爱老敬老服务队”等特色志愿者服务队,鼓励学生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将高校社会实践 育人体系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紧密联系、高度融合,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受 教育、长才干”,做到“有思考、有启发、有收获”,不断创新实践育人新机制。
(三)加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服务管理工作 1.加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 要实现学校的实践育人活动的成效,需要加强对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 宣传,加强学生对活动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并应用新媒体开展学生政 治思想教育工作,坚持正确地舆论导向,展现了高校的良好教育氛围。为此,需 要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宣传:第一,通过讲座、 班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与认识,学校可以通过辅 导员的逐层传达,增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认识与掌握,并且在进行宣传 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等也能进行全面的了解;
第二,利 用微信、微博、网页等新媒体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在全校范围内阶梯式 构建各基层团组织、各二级学院、各班级微信、微博体系。在公众平台下设志愿 服务、社会实践、近期通知、新闻宣传、学习中国等板块,图文结合、内容丰富、 形式新颖,有效加强了对青年思想的正确引领,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对社会实践活 动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参与度。2.加强对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管理 高校社会实践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一项活动,因此必须要加强 学生与学校之间的配合程度,从而有效的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一, 在学校相关领导小组带领下,对社会实践的场所、社会实践的内容等进行调研, 针对性地摘除不适合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单位,尽早选取适合的地方,进而为学 生的社会实践创造更好的条件,避免因合作单位缺乏合法手续、工厂环境不合格 等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加强学校对于学生社会实践活 动的指导力度,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增派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并要求学生 结合学习生活、创新创业、科技研发等方面撰写调研报告、实习报告,提高学生 社会实践育人质量与成效。第三,树立社会实践榜样先锋,通过在学校内开展优 秀社会实践汇报大会、评选优秀调研报告、志愿服务榜样人物等形式,牢固树立 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育人理念,正确引导青年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3.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及能力素质培训 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具有针对性的,学校在进行社会实践 的分配时,既要选择符合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项目,又要对其进行相关工作的 能力素质培训,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操作技能,从而真正锻炼大学 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培养。为此,学校在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项目的选定时,需 要结合大学生本专业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就业需要,在大学生进行社会锻炼的同 时,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既有助于大学 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还有助于大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实现对工 作的创新,并且这种方式也是大学生对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的一种有效检验。
4.完善社会实践的奖励机制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既能增强实践能力,又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但如果学校能够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那么对于实现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效 果则会更加明显。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优秀实习生的方式,将在岗位中有突 出表现的学生给予表扬,学校还可以为其提供带薪实习工作,从而增强学生在实 习中的经验转化,在未来的工作中岗位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好准备。于此同 时,学校增强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对于提升学校的荣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 感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约束,使学生在步入 社会以前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其将来更好的为适应社会创造有利条件。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綜 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思想引领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 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支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 活动创造积极的条件,真正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实下去,进而为社会的发展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孙小媛 第4篇:民办院校社会实践教育的分析探索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的有效 途径,是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效结合的另一个课堂。大学生深入 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提升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的一个不可或缺 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明显。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按照人数来分类, 主要包括团队和个人两种。团队一般有指导老师,有学校的经费支持,较好的社 会实践环境,但是参加的人多为校、院、社团的学生干部,受众范围很小。社会 实践效果较明显,组织纪律性高,容易取得成绩。另外一种,参加者多为普通学 生,受众范围超过学生整体的90%以上。自主选择,需要依靠自己、家庭、社会 关系,社会实践的单位多为中小型民办企业,其中多以体力活动为主,实际取得 的效果不理想,很难取得成绩。
(2)评价体系存在不足。首先,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 主导者单一,只有学校,即使有需要实践单位提供证明或者评价的地方,也多是 锦上添花之类,没有公信力。其次,缺乏系统设计和行之有效的监控、信息反馈、 效果跟踪和结果评价等。
(3)大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不足。目前,民办高校的社会 实践一般安排在暑假进行,时间的跨度比较长,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对社会实践 的认识,有很多的学生不以为然,认为只是为了好玩,或是因学分要求不得不参 加,因此在实践中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实践效果不理想。和国外的 学生相比,除了学校硬性要求的社会实践外,国内很少有学生有机会或者主动地 参与到实践中。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与目标 学以致用,贵在实践。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是要把自己在学校里 面所学、所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通过直观的、近距离的接触社会, 来检验、改进和完善自我认知,最后达到思想、理想和生活一致的目的。
高校的教育侧重于理论学习,有很多知识都是该行业的最基本的基础 知识,和现实的生活存在明显的差距,导致了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存在 不足。社会实践则更侧重于实际,立足于不断更新的当下,大学生要注意调整学 习方法,将理论和实际在实践中有效地结合起来。
尊重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向生活学习,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态度。
只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上将会具有更多的 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中,勤奋工作,不断创新,才会不断推动社会文明向前 进,也能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有效途径 (1)正确引导,让大学生思想上重视。要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要改变他们思想中对社会实践的不当或者错误的观念。通过高校的宣传窗口, 教职员工的自媒体,更全面的做好动员、宣传和解释、跟踪服务工作,首先要创 造一个更加合理、公平的参加社会实践的大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选择、跟随正 确的指导思想。
(2)贴近专业,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鼓励大学生在选择社会实践 中,尽量贴近专业,在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能 更好的了解专业的前景,了解职业规划,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根据大学生成 长阶段的不同需求,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可将社会实践的目标分为三个:大一 新生社会实践的目标是“接触实践,了解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应以社会观察、 调查研究为主;
大二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是“理解实践,提升专业”,重点在于巩 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并学会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
大三和大四学生社会实践的 目标是“依靠实践,促进就业”,核心在于一切以就业为指导,依靠实践的探索, 确立职业目标。
(3)整合资源,联合企业,建设社会实践生态圈。要建设社会实践 的生态圈,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社会实践成为社会常态。德国汉诺威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德国打工大学生人数在过去的20年翻了一番,2/3大学生的 经济来源是打工。而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状况与之相比,差距巨大,意味着我 们有更长的路要走。
每年的毕业季都会出现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工作单位有空缺 却招不到合适的人的现象。高校不仅有教育学生理论知识的责任,更肩负着向社 会输送有用人才的社会责任。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联通学生和企业的有效桥梁。首 先,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需求,不断尝试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输 送人才和反馈评价机制。其次,集中各方面资源,采用政府、学校、企业相结合 的方式,建设多个实践基地,定点定向输送人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设 立专门的跟踪、监督服务部门,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环节。运用好社 会实践这个课堂,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价值,学校有效完善课程设置,企业获得优 秀的人才,实现共赢的良性循环。
作者: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