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教学设想:建构主义理论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教学设想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教学设想 【摘要】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国际上普遍应用的认知学习理 论,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本文以含环烯醚萜类成分的中药制 剂分析的教学实践为例,讨论了建构主义思想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教育理论;建构主义;中药制剂分析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is an educational theory to build the entire knowledge system. its emphasis is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assumption about practicing constructivism to analysis of preparation in tcm, and try to find a way improving educational effect in tcm major. 【keywords】education theory;
constructivism;
analysis of preparation in tcm 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是中药学类本科教育的深入阶段,是连接理论与实 践的桥梁,直接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目前,从事专业课教学的一线教 师多为非师范毕业的本专业高素养人才,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但并未受过师范的 系统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育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专业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中药学类本科生培养的教学工作中,对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 教学颇有体会,通过分析论证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 药制剂分析理论课的教学设想供同行们参考,希望能为中药学类专业课教学质量 的进一步提高开辟新的思路。

1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概况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 研究中药制剂质量及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药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 在中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知识体系构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关于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 方法,国内诸多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曾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张兰珍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提出 了4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提问→自学→考试→讨论。实践证明,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魏凤环则从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方面总结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

如教学态度端正,讲课形象生动,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同时,针对中药制剂分析 的特点,提出教师要重视授课内容紧跟科技进步与知识更新步伐,着重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2]。

陈丹、包荣国认为,搞好《中药制剂分析》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 遵循教学规律, 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谋划, 通过激励、引导、启发、 示范、解惑、评价和组织, 以及凭借反馈信息调节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来体现其 主导作用。同时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更多的 条件, 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动手动脑, 主动学习, 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质量,教师 们非常重视成功教学经验的总结,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升教学质量,也日益 引起关注。但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设想或实践,这可能与承担中药制剂分析教学 任务的教师的知识构成有关系。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育改革 建构主义是20世纪中期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学者提出,并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全球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引发了一 场深刻的革命[4]。世界各国的教育界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希望推动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与世界著名教育机构和高等学府间交流机会的增多,各 大院校勤求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体,充分结合互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主流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目的,这也正是建构主义核心之所在。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 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 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映象,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教”。

这种理念割裂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长期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其知 识有如下特点: ①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②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③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5]。

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建构主义的广泛应用是我国教学理论发展的 必然趋势,必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6]。

3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特点 3.1课程特点 3.1.1应用性强。

对于今后将从事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质检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 中药制剂分析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其日后的工作的重点内容。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广泛,为保证中药制剂产品的有效、安全、可控,建立快速、 高效的检测手段是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的重点。可以说,学生 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对日后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2综合性强。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药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 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进行全 面综合的应用学科。理论课学习旨在研究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内在规律和方法, 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专业基础知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进行熟练、灵活的运用, 而不在于对细枝末节的深究。

3.1.3强调标准。目前,大量中药制剂的otc药品在市场流通,因此必 须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这就要求中药制剂必须在研发、生产、流通、使用 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制定严格的标准。中药制剂分析理论课与实验课始终围绕《中 国药典》,以树立和强化学生在实际应用时的标准意识为核心来进行教学。

3.2具体表现。中药制剂分析课的上述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 面:
3.2.1手段发展迅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涉及的 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分析检测手段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仪器化、自动化、 快速微量,是其发展方向。采用分离能力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分析仪器已 成为趋势,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7]。

3.2.2理念日趋进步。中药制剂分析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学科,在质量控制的系统化建设中,注重中医药理论起到的作用;鉴于中药制剂本身成分 复杂,被测成分含量低、波动大,检测成分向多指标发展;环保意识增强,尽量 避免使用有毒化学试剂,也是中药制剂分析理念的发展趋势。

3.2.3标准逐步规范。目前中药制剂分析依据的2005版《中国药典》(一 部)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近半数为增修订的品种,质量标准较前几版药典 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中国药典》的修订对讲课内容做较大的调 整和补充。《部颁标准》以及其它相关法规、文件均是授课教师应该关注的内容 [8]。

4 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内容上,教师 要提炼出既能反映学科水平、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又适合本科教学的内容;方 法上,教师要做到讲课内容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树立讲授一门课程, 而非讲授一本教材的教学思想。所以,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 而中药制剂分析鲜明的学科特色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建构 主义理论与中药制剂分析教学结合,可以设计出如下教学步骤:
4.1提出开放式讨论题目。结合本学科特色,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的 具体应用,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或较为熟悉的热点问题设置开放式讨论题目,巧 妙地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帮助学生进行内部建构,这也是社会建构主义教育 观所主张的整个建构主义的核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要明确导向教学内容, 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之始就集中在重点内容上,题目还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 使得学生能够开展广泛的讨论,引发深层次思考。

4.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阐述讨论的过程与结果,让每个学生都清晰 地监控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使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明确,促进个人 理解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目的地把学生逐步引向教 学内容。

4.3总结讨论,切入主题。把学生对问题的现有理解水平作为传授新 知识的起点,从专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发掘旧知识中对解决新问题有用的部 分,使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为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皮亚 杰的“双向建构过程”理论的主张。4.4重点内容教学。教师把课堂所要解决的大问题分割成几个具有连 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反复思考的过程,不断地对新知识新内容 进行细化加工,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更加牢固有序的知识体系。这个阶段, 教师示范各种理解和应用策略的使用,并且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渐提高要求,直到 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使得教学主导者由教师动态转向学生,完善学生的内部建构。

4.5主体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方 案,使知识体系得到辐射与发散,培养灵活的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这样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能针对具体情境采用灵活、适当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