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育服务乡村人力开发
农业教育服务乡村人力开发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 年,第八个“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为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指出 要重点培育农村发展的内生性要素。在农村发展的内生性要 素中,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是关键。这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 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农村 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与保障。加大和推动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是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与必然选择。农村人力 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它体现于个体 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是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经济价值 的一种资本。关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舒尔茨曾有过精辟的论断:“土地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 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 1 ]因此, 对人进行开发是人们赚取收入能力的有效手段。农村人力资 本的开发途径主要依赖于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方面,其中 教育、培训起着先导性的作用。高等农业教育横跨高等教育 和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要为农村培养 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的高素质 人才,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农业 教育,服务到农村中去。然而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 仍以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主。我国基础教育环节的薄弱及 职业培训的滞后性,再加之农民思想观念上的轻农意识、受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隐性约束等等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有 效开发。高等农业教育如何找准与农村教育的结合点,主动 地与农村建立可持续性发展关系,对于加快农村人力资本培 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保障“三农”建设的进程有着 重要的意义。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 ,但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 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但是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我 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起点低,受教育年限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据统计,2003 年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程度 7.6 年,全国 92% 以上的文盲、半文盲生活在农村[ 2 ]。而目前发达国家农 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2~14 年。法国 7%以上的农民具有 大专文凭,60%的青年具有中专水平;
日本农民大学毕业的 5.9%,高中毕业的 74.7%[ 3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 程度的低下阻碍了其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政府投资 方向的失灵、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更使得后续的 人力资本积累严重受阻,其最终结果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以及“三农”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不明显,劳动力的使用 方向趋于相同 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取决于教育投资,因此,人力资本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由教育投资的结构决定的。然而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制的影响,政府往往将有限的资金投入 到城市。据统计,我国中央教育拨款的 82%用在占人口不到 30%的城市,而占人口达 70%的农村只得到了 18%的财政支 持,农村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只是城市学生的1/4[ 4 ] 94。
在农村,政府的教育主体作用并未充分发挥,而农民这一教 育的最终受益主体又往往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小学、初中阶 段的基础教育中。就高等教育的投资而言,农民往往根据自 己的收益预期做出投资与否的抉择,其机动性比较大。因此 农村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都处在较低水平上,在 以后的务农生涯中又缺乏自学的环境与条件,若干年后他们 就沦入文盲、半文盲的行列中,从而使得农村体力型人力资 本过剩,“三农”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善经营、会管理的 人力资本少之又少。体力型人力资本的大量过剩使得其就业 方向仅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严重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及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三)农村人力资源缺乏专业技能与职业培训,人力资 本积累后劲不足 培训可以使农民获得科技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 民的专业性技能,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农业科技贡献率 [5 ]。培训在农村主要指职业教育培训与成人教育培训两个 方面。由于农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培 训机构五花八门:农业部门属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广播电视培训学校在一些农村形同虚设;
党委和政府的其他部 门在农村通过建立各种基地,采取联合或其他形式对农民实 施科技教育。但由于政府各部门各行其是、多头教育,因而 农民培训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组织安排,经费上也难以做到专 款专用、落实到人。而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他们不能站在一 定的高度上对培训投资的收益做出科学的预测,致使参与培 训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师资队伍 力量薄弱,教师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使 得培训内容及课程设置严重脱离农村实际需要。以上这些因 素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据资料统 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高达 76.4%,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约 3.4%,接受过中等 职业技术培训仅占0.13%[4 ] 96。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方面 的欠缺,使得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后劲不足,巨大的农村劳动 力无法转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农村人力资本溢出严重,其外部效应高于内部效 应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力 资本的不断增长,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具有溢出效应。人力 资本溢出效应是其外部效应的一部分,是由于知识溢出即知 识特性所带来的外部效应[6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具有明显 的单向外溢效应。外溢人群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升学人员及 农村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就农村升学人员而言,农村子女在享受家庭投资带来收益的同时,社会也部分地获得了私 人教育投资所带来的益处。但是这些农村子女在向城市内溢 的过程中客观上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其来自的农 村内溢效应不明显。再者,农村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在向 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农村向城市的庞大价值转移。无 论是升学人员还是劳动力的转移,其最终结果表现在城市区 域的内溢性,而对农村发展则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持。由于高 素质劳动力的外流,广大农村仅剩下了老、少、妇女、多病 者,长此以往,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恶性循环,城乡收入差距 继续扩大,这在客观上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 展。
二、 高等农业教育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路径选 择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方针 ,树立农村人力资本 优先开发观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基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我国农村 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的现状,高等农业教育应坚持科学发 展观的指导方针,树立农村人力资本优先开发的战略观念。
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观、就业观等都应与此相适 应,“以农为本,育才兴农”,保证培育出的人才不论从事 何种行业都有重农思想和为农服务的意识。不同层次的高等 农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性确立不同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国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农业院校主 要发挥其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及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抓 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契机,在产业和行业技 术体系的上游和高端作好技术服务工作。而地方高等农业院 校则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多种模式的农业科技 创新推广服务,培养大量的现代农技人才[7 ]。高等农业教 育战略观念上的转变对于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顺利破解 “三农”问题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意义。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与科技推广服务,增强 农村人力资本的科技素质 鉴于农村人力资源缺乏专业技能与职业培训,高等农业 院校应在整合自身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 式,适当拓宽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知识领域。高等农 业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实用新技术培训班,由知名 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培 训,使科学技术在较短的时期内转化为生产力。科技示范园 也是高等农业教育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又一中介。山 东农业大学与山东省 17 个地市建立了 86 个相对稳定的科 技园和农业实践基地。在校、地双方共建实践基地基础之上, 区域学生或农民接受免费的实验实习教育,积累了相关的农 业技能和经验,其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另外,高等农业院校 也可建立科技下乡服务中心,组织教师、学生开展送科技下 乡活动以推广普通农业科技。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大篷车”模式,“大篷车”足迹遍及江苏、江 西、安徽等地 60 多个县市、1000 多个乡村,进行农业技 术开发与推广。通过职业培训与科技“大篷车”等形式的科 技下乡活动,农民的学习能力及科技素质得以提升,农村人 力资本存量水平整体上得到了改进,从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的发展及农村社会的健康和谐。
(三)贯彻落实农科大学生服务农村的计划 ,保障后 续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农村人力资本外溢现象严重,因而有选择、有重点地引 进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解决农村人力资本外溢问题,丰 富农村科技与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农科大学生具有较高的 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一定的发展思路与经营理念。将 这些新生力量充实到农村,有助于发挥其知识、才能优势, 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民进行生产、管理方 面的培训,引导人才、科技、文化、信息向农村的涌流,进 而从多方面改善农村人才结构,保障后续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农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国计 民生,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 业、创业,国外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德国政府规定:
农业大学毕业生有权买地或租地,申请建立自己的农业企业 和经营农场;
创办农场的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和补 贴。法国政府对到农村进行农业经营、安家落户的大学生提 供安置费,到平原地区、落后地区以及山区落户的最高可分别获得 1.73 万欧元、2.24 万欧元和 3.59 万欧元的支助 [ 8 ]。以国外鼓励农科大学生服务农村相关经验为鉴,我 国应在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为农科大学生服务农 村建立长效机制。就农业高校而言,应坚持“知农爱农”的 人才培养本位,鼓励、支持有抱负、有能力的青年报考农科 高校,树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心;
认真贯彻落实农科大学 生到农村支教、支农、扶贫等具体政策;
提供一定的条件帮 助农科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成为新兴的农业从业者。贯彻 落实农科大学生服务农村的计划,不仅有助于解决大学毕业 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客观上也促进了具有正向效应的农村 人力资本累积机制的建立,是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村人力资 本积累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