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模式
分析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模式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各类高校的分类与定位,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 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应积极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类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培养 专业人才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所谓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整合高 校与企业的不同优势资源,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纽带,采取学生接受课堂教学与参 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作与共享资源,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 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通过对工商管理专 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普通高校应用型 转型发展提供推动作用。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本科在校生及每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本科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 且大量本科生虽然知识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能力严重欠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 的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焦点。
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内关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也全面展开。
1998年“应用型本科”的概念首次在国内被提出来,此后相关的研究开始大范围出 现。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以着作、 随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对高校与企 业合作培养人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研究, 突出强调校企合作关系,认为校企合作将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需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活动 与理论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完善,但大多 是从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加以论述,在具体各个专业类人才 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较多, 而很少涉及工商管理这个特殊专业。因此,对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 人才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二、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困境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 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其更关 心从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取多少利益。而一些企业则认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本身并 无好处,甚至认为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还需要老员工的指导,影响了企业原本 的正常工作,会造成业绩的下滑。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企业更 需要经验,而在校大学生往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何况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 不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学生到企业实践将会增加企业的管理 费用,有时企业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问题,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因此,在 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高校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但企业由于利益激励不足,甚至 带来间接的利益损失,即使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往往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 长。
(二)合作深度不够、质量较低。受到当前政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校 企合作的实践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更为 匮乏,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规范、合作准则与合作体系。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 企合作实践活动还处于起步时期,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建立实训基地 或实习基地,单纯是为了给学生找个实习的地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 很少关注该基地是否专业对口,而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相当松散。由于管 理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提供给实习或实训的在校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通常 是最基本的、且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基层岗位实践,而工商 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人才。
因此,仅限于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 企业实训实习能够获得多大的能力提升,是否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 结合,仍没有考核标准,因此校企合作质量难以把握。
(三)高校对校企合作内容监控不足。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提 升学生就业能力,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及对合作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 注重合作的表面形式,而对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具体规划。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 学基地与实践项目,希望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等实践机 会,但多数高校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后,就不再参与对在企业实践学生的管 理与指导。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企业实践是为了获取基本的管 理技能,但是高校在校企合作时具体的合作内容设计并不明确,院系对校企合作 内容也没有必需的配套教学活动支撑,也对校企合作活动的内容没有必要的过程监控,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成为了高校将学生推给企业放任不管的借口。还有些高 校的院系进行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了在实践教学质量评 估中取得好成绩,所谓校企合作仅限于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启动仪式或颁发校外 指导教师聘书等形式上,导致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内容,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具体内 容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致使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效果与成绩并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仍沿袭注重知识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思维,缺乏对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 具体模式将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平衡校企各方的利益诉求,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利益是校企合作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各方主体积极行动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 两类不同的机构,从本质上讲,这两类主体利益往往难以协调统一,这就需要制 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高校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十分明显且获利较多,通 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弥补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实 践教学资源不足等缺陷,通过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能够提 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较难实现。因此, 高校在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时应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利益, 找准企业合作的需求点,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 密、合作时间更为长久。例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充分利用 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帮助 企业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
同时,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 社会资源,帮助企业申报项目和进行项目开发等,让企业切实感觉到能够在合作 中获益,才会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制定 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效运行。例如,政府部 门应建立财政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同 时加大政府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建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根本目 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合作内容的具体设计方面, 应更多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采取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合作共建实 践教学课程体系、共同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平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实践、合 作研究企业管理政策措施、校企联合支持学生创业就业。其中,共建实践教学课 程体系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培养最为重要。校企共建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实践教学和企业案例模拟分析等模式,增加校外企业 实践环节,建立弹性的教学机制,打破原本相对固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 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真 实过程,而非死记硬背一些管理理论以应对卷面考试。
同时,在制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征求企业 管理者及行业专家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并深入调研合作企业的用人意向,构建真 正体现以应用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校内,让学 生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现校内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的甄选与合作内容的监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 选择合作企业应具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成为合作对象,因此甄选优 质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应选择企业管理业 务较多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不宜选择工业技术较强的企业,如可选择管理咨询公 司、证券投资公司、销售公司及其他第三产业企业作为合作方,同时还要综合评 估企业的实力、规模、类型及社会责任等因素。高校应设立专业部门或人员负责 对合作备选企业进行筛选、沟通与评估,只有选择优良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培 养出更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应实时监控合作 过程。在合作之初应有相应的合作计划及目标管理方案,在实行过程中应有严格 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在合作培养一批人才结束后应有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 是校企合作有效有序开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中,校企合作评价 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应建立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共同评价的多元评 价体系,逐步转变以往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完善的评估体系促使科学监控校 企合作的内容。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 必然选择,因此校企双方均应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树立长远眼光, 深入合作、互利互赢,才能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
作者: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