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等待之花在数学课堂中美丽绽放
让等待之花在数学课堂中美丽绽放 摘 要:在班级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同 一个知识不同学生所用时间不同,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都想 要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这就必然导致很多较快理解内容的 学生要等理解较慢的学生,课堂上的等待就会产生。那么如 何才能合理运用等待的时间,让等待更有价值呢?本文从课 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静静倾听、思考讨论过程、提问 前的等待、意外生成这五个方面罗列出需要等待的时机与做 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并能让每个学生平 等参与课堂学习,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 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几次观摩县、市及 省优秀教师的课堂,给了笔者很大的触动:课堂安静有序, 学生思维活跃,教师从容应对。学生回答好了,教师给予肯 定和鼓励;
学生回答错了,教师无动于衷;
学生发生争议了, 教师还是冷眼旁观。他是在等待什么呢?等待学生有所发现, 等待学生进行补充,等待学生加以反思。智慧的火花在等待 中酝酿,等待之后的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让较快理解内 容的学生去发现、让较慢理解的学生尽快理解,等待的价值 就此体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等待”呢? 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一、提问前的等待——未成曲调先有情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 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 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景,才能引 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 维能力的发展。
在平时的上课中,在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我会先环视 一下学生的表现,如果发现注意力已不集中,开始专注于自 己的事情了,我会击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再做一 个坐神气的动作,让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现在的时刻,这时 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听清楚,并对此有所思考, 回答也就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动手操作过程中的等待——此处无声胜有声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日常课 堂中使用频率也较高。许多时候教师为了赶时间,习惯在学 生动手操作的过程看所用的时间,假如时间不够用,他不管 学生有没有完成任务,就让学生停止操作。没有完成任务的, 也就不了了之。整节课已结束,学习的结论也已出来,谁还会花时间去重新动手操作,那些没完成的学生就只能作为本 节课的陪衬。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等待,等待全体 学生完成任务,这样才会实现人人平等的学习。
例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 中利用绳子、尺子等工具来学习物体的周长。因此,为了让 学生更深地理解周长的含义以及为以后周长的计算作铺垫, 我在课堂中提问:“你能用手比画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后我又提出:“你还能用哪些方法说明长方形 的周长呢?”并请学生小组内交流各自选用的工具,然后让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记录、计算。
学生在充分操作实践后发现:虽然每个小组的操作过程 不一样,但最后得到的结论却是相同的。在操作过程中,教 师留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等待空间,既让学生在操作中大约理 解了周长的含义,又为今后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做了铺垫。学生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 课堂也因此充满生命的活力。等待是一种信任,给学生多大 空间,他们就有多大潜能。
三、思考讨论过程中的等待——说尽心中无限事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而思考需要时间。所以,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教师应留有让学生充足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 当学生想不出来或者不太明白时再略加引导,提升学生的思 维。
例如,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有这样一道练习:
圆珠笔每支2元,(1)买这样的3支圆珠笔一共要多少元?4 支呢?(2)如果有15元钱,买7支这样的圆珠笔够不够?第 (2)小题交流时,学生基本上都是这样算的:7×2=14(元), 14﹤15,够了。这时,班级的李明同学是这样做的:6+8=14 (元)。其他同学都表示反对。我觉得这种方法非常独特, 于是引导学生:“这种方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先不着急发言, 请同学们动脑思考思考。”这时孩子们眉头深锁,陷入思考 之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师在寂静中等待着。慢 慢地,越来越多的小手举起来了,学生想明白了这种方法是 对的,并且发现把第1小题算好的结果直接拿来用,比第一 种方法要更好一些。
在这里,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时,教师没有充当 救星的角色立即做出提示,也没有让李明同学解释清楚,而 是给学生留足时间进行深入思考,耐心等待学生自主观察原 先观点的不足之处,也耐心等待学生进行有效补充和交流, 在多样化的见解中进行最优化。这种暂停教学的方式,给了学生思维足够的时空。这样的等待,让学生感悟到,要虚心 诚恳,要真诚合作,要取长补短。
四、在等待中静静倾听——孤帆一片日边来 倾听不但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获取成功的必 要品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当遇到其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笔者尽量为学生提供静静倾听的空间,力求从小培养他们倾 听的良好品质。课堂中既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个性观 点,又要培养学生在倾听中学会欣赏和理解别人的不同意见, 在倾听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等待中思考,提升学生的思 维。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课堂上鼓 励学生运用原先学过的知识,自主探求计算结果。“一箱康 师傅方便面共有25桶,44箱这样的方便面共有多少桶?”先 让学生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桶,然后动笔计算,结果有一个 学生很快算出结果,他是这样计算的:25×40+25×4=1100 (桶)。对于他的算法,我并没有急着评价而是耐心等待, 让其他学生先用心倾听他的想法,再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大 家听后掌声一片。最后我让他们继续说出自己的算法,过了 一会儿就相继出现了其他不同的算法:
20×44+5×44=1100(桶);
25×4×11=1100(桶);
5×(5×4)×11=1100(桶);
4×25×11=1100(桶);
25 ×50-25×6=1100(桶)…… 课堂上每个学生常常都会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这也是 他们思维的闪光点,这时候教师要做的是:给他们留一片安 静倾听的等待空间。这样在倾听与思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 明白了这一题算法的多样化。在课堂学习交流探讨的过程中, 教师不妨给大家留一片空间,让他们在等待中倾听,在等待 中思考,在等待中理解,静静地总结。
五、意外生成时的等待——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些课堂上预料不到的“意外”,正是一种动态生成的 宝贵资源。但是课堂生成需要时间,如果教师善用“等待”, 艺术处理,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获得更好的发 展,课堂将成为培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
例如,在教学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出示了这样一组题 目: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46和69,22和33。交流时 学生认为46和69的最大公因数是23,22和33的最大公因数是 11。当教师询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出人意料的方法出现 了。一位学生认为这里的两个数的差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并且把他的思路说得很清楚。此时教师无法判断他的方法是 否正确,于是他就对学生说:“请大家静下心来想想,他说 得有没有道理呢?请同学们自己举例试试。”等待数分钟后, 学生发现他的办法行不通。也许这位学生也发现行不通,于 是他经过认真练习,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我举24和10为例,24-10=14,14-10= 4,10-4=6,6-4=2,4-2=2,2-2=0,那 么这个2就是24和10的最大公因数。再如36和9,36-9=27, 27-9=18,18-9=9,9- 9=0,这里的9就是36和9的最大公因 数。其实像这种存在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可以直接写出它们 的最大公因数,没有必要再想别的方法。”这下教室里又响 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与数学中的辗转相除法很相似。多么 独特的思考,正是由于教师对于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回答, 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思考,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想法,有效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才有了这么精彩的生 成。这里的课堂等待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想法,这也是课堂生 成一种体现,教师较好地处理了这一意外生成。
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等待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 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待也是一种境界,它反映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也体现了教师对每位学生认真负 责的态度,特别是对于学困生的关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 师,一定要学会在课堂中等待,在有效等待的过程中,要让 学生静下心来,要让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起来,注意提升学 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等待的课堂也会更加的 精彩!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