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与新型师生关系伦理
论高校德育与新型师生关系伦理 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 了建立新的师生伦理关系来改善德育实施效果,并在对高校 师生关系伦理及其存在问题的解析基础上,阐述了如何构建 新师生伦理关系,并说明了新师生伦理关系对高校道德教育 的作用。摘 要:
德育;
师生关系伦理;
异化;
作用 一、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
德育效果差,知行不一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德 育的主体,德育,德育三者之间互动不足,表现为:
1.德育内容与道德实际脱离 我国的德育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表现出 来的,而这点却是阻碍了对学生的价值评判能力和创造性人 格的培养。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人的全部能力的和谐发展, "假如离开社会关系而下这个定义,我们便无法说明任何一 个所用的名词意义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能力是什么,我们不 知道发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和谐是什么","能力只有根据 它所能派的用场,必须为某项功能服务,才是一个能力" [1]。?当德育内容是以某种具体的道德文本形式经教育者灌 输进入学生认知领域时,学生很难可以将其内化,找到与所 接受的道德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就无法外化为道德行为。2.德育环境与现实世界脱离 "教育包括德育与"生活世界"相剥离已成为20世纪 德育的一个误区" [2]。高校所营造的校园情境与外在的生 活世界相脱离。当学生离开校园这一相对单纯的生活环境走 上社会后,因为之前的教育与现实的脱节,必然会在与现实 的碰撞产生迷惑。归根溯源就是不注重道德实践环节,使得 道德实践缺乏生活感与现实感,只是流于形式。这种打造的 德育环境,使道高校德育最终走入"纯粹的科学世界",偏离 了"生活世界"。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脱离 德育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每种社会实践活动都包括了人与物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
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德育仅偏重于灌输德育目的,使师生关 系最终变为权威与服从的关系。造成德育最终成为教育者对 受教育者居高临下的阵地,学与行不统一。教师的德育得不 到学生的认同。
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是否能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在 于教育者。要想有效地实施德育,就必须改善德育环境,调 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使师生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平等对话。
德育内容也会得到修正,使其切合学生的道德实际。因此, 笔者认为改善高校德育的突破口,在于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即建立新的高校师生关系伦理。
二、高校师生关系伦理1.高校师生关系伦理的定位 高校的师生关系体系可以包含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法律关系、管理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等,其中伦理关 系居于最高层次[3]?。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 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教师作为 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其对象,两者的交往是师生关系 伦理能够建立的基础。它不仅贯穿了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 学环节,也体现在师生的日常交往之中。师生关系伦理是高 校教师伦理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从伦理的层面来看,它 表现为非功利性和非强制性。因此,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伦 理对学生德育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有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异化 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要素,高校教师在 教学中既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主体性,更要建 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但现实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一些 高校教师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仅仅做到教授知识,未 能正确引导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具体体现为:忽视 学生的独立性与主体性,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和交流;
采 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
不注重教学实践 环节,仍以课堂教学、教材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 教学与引导;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把教学的目的只 限于知识的传授,那就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 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 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 [4]。而这些教学 方法,都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 了"师尊生卑"的关系,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异化,妨碍了学生 的正确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伦理的策略 在明晰了高校教师关系伦理的存在形态以及高校教 师关系伦理错位的表现后,高校教师应运用相应的伦理规范 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教学行为,构建新型的高校教师关系 伦理。
1. 道德修养提升的自觉性 高校教师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是高校教师新型师生 关系伦理形成的首要条件。而个人道德水平地提高最主要还 是依靠个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 性,决定了只有依靠教师充分运用伦理的自觉性,依照一定 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保证教师行为的伦理效 用。高校教师要"养成个体的道德自觉,从外在强制性规范 遵从转变为内在指令性的道德自觉, 激发源自内心的道德需 要" [5]。新型师生关系伦理的建构不能脱离教师的德性的 培养而只是强调教师应该如何做学问,而是应该致力于教师 个体以及群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只有自觉提升道德修养,有 利于新型师生关系伦理的构建,有利于高校的道德教育。2.伦理规范的完善 完善伦理规范是新型师生关系伦理构建的重要环节, 是对高校教师个体以及群体的伦理要求, 也是教师成长的内 在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需 要学校制度来保障、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只有规范了高校 教师的伦理要求,才能正确判定教育现象的好坏,才能提出 具体的行为要求。因此完善高校教师的伦理规范,就是要建 立一种合理、公正、健全的制度体制,确定一种基本的行为 规范体系。在制度体制的规范下,正确引导教师的行为规范 和教学,正确指导高校的德育。
四、新型师生关系伦理对高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新型师生关系伦理中对师生关系的定义,有别于传 统的师生之间被类比为君臣或父子,所谓"一日为师,终身 为父"的观念。它更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对于推动高校道德 教育的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对德育的主体和客体的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德育的主体,应以平等的身份指导学 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就必然会对学生所需要的德育内容更 加理解。再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实践环节来引导 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而学生作为学习 的主体,以平等的态度接受教师的帮助,就自然会积极主动 地融入德育教学中了。这样,德育内在要素中的主体和客体 就自然地产生了互动。[6]而这种互动又会对德育本身产生催化总用,提高德育的实效。
2.对德育环境的作用 新型师生关系伦理使德育主客体得以互动,那么在 德育的主客体很好的互动之下,教育环境会得到根本改变: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德育学习和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迷惑得到解决;
学生主动请教师协助学 习,并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环节;
教师不再仅仅是德育的领导 者,而是和同学生一样作为德育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并在德 育的过程中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成为学生朋友式的关怀 者,自然把学生的道德实际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使高校的 德育环境更真实,也更符合学生对德育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杜威.《教育的道德原理》,《杜威教育论着选》.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01-102 . [2] 张华. 《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