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社会主义文化管理研究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社会主义文化管理研究 摘 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文化建设的目标,这不 仅是人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发展在当今 时代的必由之路,更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诉求相契合。培 育和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促进人的各方 面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并降低全球 化进程、市场经济与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局限,并充分发 挥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互联网+环境下的理解性学习与认知研究”f编号 2017JDZD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编号 15YJC88011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 课题“基于大数据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干预方法的比较分 析”(编号C-a/2016/01/0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7)04-0092-03 一、人的发展以文化的方式展开 “如果没有人的实现,文化便不会存在,但没有文化, 人就一无所有。这两者之间都有互相不能分离的作用。任何 从这个整体中分离出两个交织部分的企图,都必然是人为 的。”文化像空气那样,弥漫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 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以说服、感染、认识、约束乃 至强制等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心灵、精神和行为。
1.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迈向自由的一步。人 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理想定位,如果没有文化作支持,人 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一个自发的过程。人的发展以文化的方式 来进行,“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 面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 迈向自由的一步”。人得力于“文化”,才成为“万物之灵”, 文化使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的压迫和社会奴役而走向自由,从 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才能和潜力不断发挥和实现 的过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借助文化进一步认识自然、认 识社会、认识世界,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 的认识能力,从而使人们对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不断 扩大和深入。“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为人不 断自我解放的历程”,每一代人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又以 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创造和丰富着文化的新形式,也扩大着人 的精神视野。文化的“每一种功能都开启了一个新的地平线, 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一个新方面”,从而推动着人类社 会和人本身由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向全面发展。
2.人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尺度。每个人生下来时, 只是一个赤裸裸的动物机体,但当他来到人间后,就浸润在 一个文化的环境中,通过接受各种社会知识、行为规范,逐渐从生物的人演变成社会的人。“个体生命史首先是适应他 的共同体世代相传的方式和标准。从他出生时候起,他出入 其中的风俗习惯就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他会讲话时,他 已经成为他所属文化的小小创造物,到他长大并参加它的活 动时,它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它的信念就是他的信念,它 的不可能就是他的不可能。”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 用、相互创造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文 化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创造的,是维持社会发展、满 足社会成员需要的体系。文化的发展繁荣过程实际上是人的 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过程。离开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文 化就失去了它的真正内涵。因此,只有把人的发展程度作为 文化评价的标准,才能把握文化的本质,解释文化发展的丰 富现象,尤其是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导致文化工业泛滥、文 化交流加剧、文化品质下降、文化对人的提升作用丧失的文 化危机面前,只有坚持把人的发展程度作为文化评价的标准, 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文化的发展 指明方向并提供动力支持。
二、规范社会舆论和文化评价机制,在文化管理和观念 引领上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 在我们时代是如此,因为主观自由这一原则已获得了这种重 要性和意义。现实应使有效的东西,不再是通过权力,也很 少是通过习俗和风尚,而却是通过判断和理由,才成为有效的。” 1.有序管理社会舆论,加强主流媒体对舆论的正确宣 传引导。舆论是在一定的文化圈、民族圈或宗教圈的范围内 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与道德传统的印记,其对公众 事务的评价,相当程度上不是哲理性的,而是道德意义上的, 诸如善恶、美丑、是非等,所以李普曼说:“舆论基本上就 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 林秉贤则认为,风俗最初就是一种舆论,“舆论一经形成, 就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固定化的心理制约力量,即风俗”。
可见,不论舆论表面看起来有多么新潮,都有其深层次的文 化、道德基础,它与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 们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不能忽视大众舆论这个因素。
在舆论的传播与引导上起着巨大的作用的是大众媒体。
从18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把大众媒介的职能或性 质定位在“社会舆论的机关”上,如马克思还形象地说“报 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美国政治学家科恩说, “报纸或许不能直接告诉读者怎样去想,却可以告诉读者想 些什么”,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来进行 舆论导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则认为资本 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本质是为现存的社会制度辩护的“意 识形态国家机器”。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方式便是根据 决策者的意识形态目标来制作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专家们则 传播着必要的价值标准。他们提供了效率、意志、人格、愿望和冒险等方面的完整的训练,“政治的制造者和他们的大 众信息供应商系统地助长了单向度的思索”。显然,大众媒 介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其在社会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方面, 对个人意见和群体舆论影响是长期的、缓慢的和潜移默化的。
目前我国的大众传媒体系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一种无序 的状态。一些媒体未能恰当地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 系,或发布有偿新闻、未经证实的假消息,或是夸大宣传、 添油加醋,“标题党”盛行,为追求卖点和收视率,人为地 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热点”和“焦点”。特别是有些网络媒 体仅凭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就任意编造新闻、传播谣言。
而一些本应该站在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前沿、引导人民 坚定远大的理想信仰、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党报党刊,也 没有很好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有的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态度暖昧,偶尔还传播一些低 级趣味的东西。这种无序状态的存在,既影响社会的安定团 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又使得主流声音被边缘化。所 以,新闻传媒绝不能放弃对舆论的正确宣传引导。
2.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坚持正确的文化道德评价,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 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 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 没有一切。”这种坚定的信念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面对当前社会上的无序状态,我们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管理,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的舆论形势,总的来说是正确的舆论占主导地 位,主旋律、正能量与党的工作一样向上向好,全国的新闻 媒体都在大力宣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进程 中的新探索、新发展、新经验。但现实是容不得半点大意的, 舆论出问题总是在不经意间,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受众对 新闻舆论的选择性增强,新闻舆论对受众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针对不同群体的大众传媒出现了多元化,多种声音同时出现。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不允许有消解 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与话语在学术界、理论界、思想界泛滥。
开放的、竞争的信息社会,的确给人们提供了思想观念选择 的多样性,但是,人们的选择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不是 无条件的、绝对的。阿尔都塞说:“意识形态并不供社会成 员自由选择,不管人们是否愿意,他们都得接受。谁不与一 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认可,谁就不能进入这个社会。所以,意 识形态是通过强制的、无意识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 当下,大众传媒很少涉及主流道德文化的评价内容,使 社会大众心理产生疲软,随之而来的是道德主体自律意识和 精神的淡化。有鉴于此,大众传媒应当发挥其覆盖面广信息 量大、同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的优势,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呼唤公众的内在良知,营造有利于社会公德和市 场道德的舆论环境。没有和谐的舆论,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 宣传为主,学会在多元中求凝聚,在多样中求主导,以党的 指导思想去引导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使社会主义主导的价 值观真正转化为社会大众广为接受的价值观。
3.有效规范新媒体文化发展的方向,促进多元文化的 正面价值向主流文化靠拢。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在全球 范围内的突飞猛进,网络信息传播控制权逐渐成为文化主权 和所谓“国家软实力”最为重要的部分,这种对抗和较量就 构成了国际主权斗争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有学者把这 种争夺控制定义为“网络主权”或“领网主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网络传播范围日益扩大、 网络宣传力度日益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宣传,我国的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建设的进展与成就通过网络平台得以充分展 示。但也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网络主流文化管理的体制机 制建设相对缓慢,一些领导干部对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的认 识还很匮乏,对开辟网络文化发展阵地的战略意义缺乏共识, 对网络新技术在舆论引导中的运用心怀忧惧和疑惑,以至于 在许多影响全局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沟通失语、言辞失当、 应对失措。久而久之,必然导致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缺失, 进而使一些本是局部的社会矛盾激化、扩大。这些现象都亟 须我们加快改进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加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 安全。当今社会的舆论场已经不是一元化格局,而是“客观存 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刊党台、通讯社为主体的传统 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
这两个舆论场的传播内容和利益诉求是否统一,关系着主流 舆论的公信力以及社会能否和谐发展。新兴媒体的即时性、 共享性、互动性、虚拟性、个性化服务等特点,一方面有利 于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给主流文化价值 观带来了巨大挑战。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与管理,打通两个 舆论场,探寻两者间的共同点和共通点,实现优势互补,不 仅可以有效凝聚社会共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可以 使主流文化巩固在传统媒体舆论场主导地位的同时占领网 络舆论宣传的制高点。
我们所要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在 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 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就相应地成 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正是这 种人、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提供了人文观照,为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 供了坚实的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