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水平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学业水平考试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水平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水平分析 1当前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2)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明确。

3)专业教学体系有待理顺。4)职业岗位能力有待提高。

2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构思――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中等 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 育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也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 本位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主要建设内容 2.1.1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考虑以下因素:企业需求、行业 需求、市场动态、学情。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进 行充分的企业调研、行业调研、分析市场动态,分析学生情 况。而企业调研则是当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通过进行校 企交流会、深入企业调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等具体方 法,确定当前一段时间的人才培养方案。

2.1.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大胆创新、 勇于突破,将原有的学科化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理进 行重新整合,按照各岗位的工作过程提取出关键能力,重新 整合课程内容、调整课程顺序,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 程体系。2.1.3以企业场景为蓝本的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 业学校需加入资金投入力度,针对各专业的关键技术实践内 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要能够体现企业生产的实践 流程、训练关键技术,同时能够体现企业文化,运用企业管理 方法进行实训过程的管理。

2.1.4以“双师型”为标准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中等职 业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尤其是教师的专业 技能,必须通过具体的手段来帮助专任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具体方案包括:组织教师进行下厂实践、组织教师进行技能 认证的考取、鼓励教师个人或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 引入企业技师等。

2.1.5以互利互惠为原则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要想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就需要有相关的机制进行支 撑,作为学校要积极与企业沟通,探索如订单式合作模式、教 学合作模式、生产合作模式等各种合作模式。同时在合作中 本着双方共赢的原则,探索合作机制。对于学校来说,能够培 养出优秀毕业生、提升办学质量、提升就业质量即为“赢” 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在需要时获得优秀的员工,提高 经济效益即为“赢”,而对于两方来说,并不冲突,这双方共 羸也正是双方合作的基石。

2.2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企业是其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对 象,办学若脱离了企业需求,则失去了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 意义,有悖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积 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需要解决以下具 体问题。

2.2.1突破合作不深入问题 部分学校在与企业合作问题上存在着有名无实的情况, 或者只是作为友好关系进行过调研了解过企业的部分情况, 但是缺少深入合作的内涵建设。如引企入校、到合作企业进 生师生顶岗实习、校内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工作、企业师傅参 与校内授课、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与企业 联合就业等。避免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从事与专业技 能提高无关的重复性劳动。校企合作必须要不断探索更深层 次的合作,使得学校的教学真正围绕企业需求展开。最终使 得校企合作可以在学生能力提升、优质就业以及学校的专业 发展发面做起到突出作用。

2.2.2提升合作企业质量 提升合作企业质量是指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立足本地 区本行业的龙头企业,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具 有发展前景的正规企业合作。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一定要精挑 细选,这样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沟通能够获得本行业领域内的 主流技术需求。通常大型企业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先进技 术与管理规范,处于学生的技术成长与素质提高。且这种合作会相对稳定,双方互利,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就业也都是 有所帮助。

2.2.3制定工学结合的系统化方案 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工学结 合的实施过程,只有通过工学结合的实施才能使学生通过实 践学习到关键的技能。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是“剃头挑子―― 一头热”,企业对于学生实习的态度往往不积极。这里面的 问题有很多,比如安全问题、管理、薪酬问题等。对于此,学 校需要通过明确的合作方案,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的标 准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合作条款,在学生安全、生产管理等 各方面以明确的方案进行约束,使得学校能够为企业生产提 供帮助,学生通过实习能够提升技能。

3结语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人才培养的创新,永远离不开 企业元素,无论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现代 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依 托共同实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