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的统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的统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的统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 的难点分析 2007年春季,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的《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开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纲要” 课教师普遍感受到如何真正做到历史、逻辑、思想教育的统一,有针对性地解决 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从而使之能够真学、真信,对授课内容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是本课程的难点所在。要突破难点,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知识性、思 想性、学术性—“三性”的统一。

一、融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为一体,是上好“纲要”课的必备条件 1.“三性”的统一是“纲要”课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作为大学生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具有明确的知识 性、思想性要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 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 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 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把握住“纲要”课的知识性、思想性要求,授课教师才能 正确定位这门课程。而课程的正确定位是我们搞好“纲要”课教学必须首先解决 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将“纲要”课与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 区分开来。并且,在处理“纲要”课与《毛泽东思想概论》等相关课程的重复内 容时,要明确本门课程的取舍。同时,“纲要”课又是一门历史课程,必须遵循 历史课程的应有规律。以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基本历史过程、历史经验作为“纲 要”课思想性的载体,体现了本课程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的特性。但是, “纲要”课程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尽管中学和大 学两个阶段在知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区别。那么如何处理本课程与中学历 史课程内容重复的矛盾,避免“老生常谈”、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作为一门历 史课程,“纲要”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独特优势和魅力如何发挥?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难题,任课教师要追求“三性”的统一,而在“三性”之中,学术性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是史学的学术性?如何认识学 术性与思想性、知识性之间的关系?史学的学术研究,指的是历史研究者从史料 中提炼出真实的史实和蕴含科学规律、现实启迪意义的史识的思维过程。“论从 事出,言必有据”,是史学研究最基本规范。对历史学家而言,在学术研究中无 论是史实求证,抑或是阐发史识,求真是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特性,是求用的基础 和前提。同时,史学又是一门“万古长青”的学问,承担将人类文明和生存智慧 代代相传的使命,它是人类与自身贯通古今的恒久对话。学习历史是为了认识现 实,明了未来,探寻人类、民族、国家和个体现在或将来要走的道路。因此,真 实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构成了评价史学研究学术水准最重要的标准。只有以真实 性为基础的史实,蕴含科学规律、具有现实启示意义的史识,才能让人们“鉴古 知今”,具有恒久的、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纲要”课的知识性和思想性要以 历史科学的学术性来保证。没有学术性,思想性就没有力度,成为空洞的说教。

而没有学术性,知识性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的恶 劣后果。充满学术性的教学,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要求教师将授课重点放在“史 实和史识所以然”上。这样的教学,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思 想”,而是主动的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体现出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质的差别。

因此,在教学中追求“三性”的统一,是兼具历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双重 功能的“纲要”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规划,“纲要”课共 有32课时。要让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确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完成历史知识建构和此门课的思想政治主题的实现,需要我们把握主线,紧紧围 绕两个了解、三个选择—这一教学的根本目标,组织材料,以史实和史识的思想 性、学术性为品质选择材料,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2.`‘三性”的统一是“纲要”课教材的应有之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由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学界资深专家经过 一年多的编写和反复修改,由中宣部、中央政治局审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学术性。对任 课教师而言,立足教材,吃透教材,忠实于教材是上好“纲要”课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本门课程的捷径。“纲要”课教材,正是“三 性”统一的范例。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及有关的基本问题的论述,教材以史实为依 据,严格遵循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遵循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精神,在政治上 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教材又吸收了史学界最新的、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最 高水准的学术成果。如,对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分期问题, 超越了以往中国近现代史教材,采纳了越来越被学术界认可的较新的观点;对争 议颇多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批判和吸纳;努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 新成果等。教材“史论结合,于序事中寓论断”,但事(史实)论决不是简单的粘 合。论从事出,是史学的基本规范,同时也是“纲要”教材的一大优点。正如历 史学家程中原所指出的,“这部教材很好地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 际相结合的要求,称得上是一部信史”。历史与逻辑的关系,本质上也就是知识 性、思想性、学术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 可借用“一体两翼”这个词语来描绘。所谓一体,指的是历史知识(包括史实和 史例。思想性和学术性是历史知识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是从历史知识中“长 出”的两个翅膀,两者不可偏废。“纲要”课教材史实准确,评价得当,分析辩 证,视野开阔,体现了知识J哇、思想性、学术性的完美统一。教材的这一特点 和专家的评价对我们的教学作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任课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 能动性,着力挖掘和体现教材的未尽之言、未尽之意。

3.“三性”的统一是社会现实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理论界的思想争鸣与思想解放中夹杂的一些奇谈怪论,加上影视界 对历史的各种戏说,以权谋、英雄史观等吸引观众眼球,这些错误信息借助大学 生最常接触的网络媒介,导致大学生极易被误导。大学生思维的复杂性,对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修 学分的指挥棒威力与高考指挥棒的威力已不可比拟。任课教师要统一认识,少数 教师要改变对本职工作没有兴趣,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性不强,不算真正做 学问的观点。“纲要”课教师要深入大学生思想实际,针对大学生关注或感到困 惑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任课教师要正确认识“三性”之间的关系。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可以统一,而且必须统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 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如何正确看待革命和 建设中的失误”等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又是高深的学术问题。如果我们 避开热点、难点,照本宣科,单纯以教师的权威,压服学生,只能适得其反。教 师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全而把握相关学术史,在教学、教研中进行重点攻关和 有针对性的难点突破,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三性”的高 度统一。只有以较高的学术水平为凭借,自己先彻底弄清教材已有的结论,在思 想上真正认可这些观点,与教材、中央精神达到高度一致,才能增强本课程的吸 引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纲要”课基本上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上课。

设计每个专题的教案时,任课教师都要考虑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已有的 观点进行全而检阅,严密论证逻辑,占领该领域的理论制高点。知识性、思想性 与学术性的统一,能促进教师知、情、理三方而的提高,达到史、论、人的融合, 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任课教师只有具备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才 有可能将“纲要”课建设成为一门“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以上,笔者从三个方而简要阐述了在“纲要”课教学做到“三性”的统一, 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必备条件。但是要在教学做到“三性”的统一并不容易,需要 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不懈的努力。

二、加强课程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融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为一体 1.“纲要”课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7年是“纲要”课在全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全而铺开的第一年,同时,又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和“OS方案”并存的过渡年。“纲要”课的 开设,中央、省以及各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均十分重视;“纲要”课有了 一本高质量的教材;专职教师进行了统一的培训;各高校的教辅资料建设达到一 定标准,这些条件对保证“纲要”课教学质量十分有益。但由于教师储备不足, 教师工作量增大,部分学校甚至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纲要”课教 师短缺的现象。部分非历史专业的教师改上“纲要”课,部分历史专业的教师也 因工作关系,囿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新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所要求的开阔的历史视野、对近现代史全而把握的要 求不相符合。而新进的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的教师,也存在一个思想上与课程性质、 教材要求同步的适应期。“纲要”课教师在知识结构,专业背景,学术素养等方 而与教学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前,由于“OS方案”才刚刚施行,"98方案”还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和建设还处在调整之中。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 教研室,有的高校按课程设立教研室,也有的高校将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合在 一个大教研室。教研室既要统一要求,群策群力,同时又要因课制宜,根据不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具体情况加强建设。作为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纲 要”课急需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教研和管理。

2.加强“纲要”课建设的办法 1立课程负责人制度针对“纲要”课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的情况,笔者建议建 立健全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由思想素质过硬、授课受学生欢迎、学术研 究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要拟定课程的近远期发展规划、教学大 纲、考试大纲、实践性教学纲要、标准教案、标准课件等,并要在教学、教研等 方而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课程负责人要按照“纲要”课“三性”统一的内在 要求,组织任课教师做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在课前准备、课中控制、课后总结等 各个环节中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和具体的措施。

2学与科研结合科研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纲要”课 教学难点突破的关键一环。因此,在“纲要”课建设过程中,各级教学管理者尤 其要树立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思想。每位“纲要”课教师都要承担适 量的科研任务,教研室要将科研任务量化,与教学任务同比计酬,并纳入年终考 核。教研室要积极组织国家级、省级、院级科研课题、教改课题、精品课程申报 和社科成果奖成果申报、教学改革成果奖申报,为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发表科研 教研成果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为适应新开设课程的要求,在引进中国近现代史 专业方向的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同时,鼓励在职教师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硕士、 博士研究生,以改变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术水平。3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纲要”课教 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纲要”课教师了解大学生思想 实际的重要途径。各级教学管理者要因地制宜,有效利用丰富的地方性历史资源 (包括爱国主义基地、故居、纪念碑、近现代史上地方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遗址 等),探索“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方案。“纲要”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对大 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纲要”课融知识性、思想性、学术 性为一体的理解,找准教学中“三性”统一的着力点。

开设“纲要”课,是党中央、教育部利用近现代中国历史资源,加强对大学 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正确的决策。对“纲要”课教师而言,让“纲要”课 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笔者相 信,在教学中紧扣知识性、思想J哇,增强学术性,实现“纲要”课程的难点突 破,一定可以实现开设此门课程的初衷。

[1程中原.读高校思想政治理沦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校理沦战 线,2007 (3) :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