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的科学创设的发展策略]情境创设

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的科学创设的发展策略

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的科学创设的发展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体验和探究。新课 改以来,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越来越多地被使 用,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也有一些教师把教学 情境仅仅看作课堂的装饰,只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不管情 境本身是否具有教学价值,以致教学效率低下。笔者认为, 这一不良现象的出现是没有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导致的结 果,如何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教学情境要准确地体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课的核心和灵魂,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 首先就是要看教者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是否准确、有否内化。

新课程确立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

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够全 面的问题。例如,重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却忽视了知识与 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或者没有把三维目标和教材 内容结合起来加以思考、整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述现 象表明,部分教师虽然“手中有标”,但“心中无标”,出 现教学投入的精力很多、效果却低下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正确的教法应该怎样呢?同样是教学《稻作文化 的印记》一课,笔者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三毛是一名导游, 由他带领着学生去泰国的湄南河平原旅游。整堂课以三毛提问、学生解答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如三毛会出示当地气候 的图片、当地人口的分布情况材料、当地民居的图片、当地 的重大节日(春耕节)图片,先让图片和材料“说话”;
然 后向学生提问,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分析、回答, 从而让学生明白水稻生产影响当地人口的分布、水稻生产影 响当地民居的特色、水稻生产影响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这 些都是稻作文化给当地人们留下的印记。通过以上情境的创 设和相应的活动,学生轻松掌握了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 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 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课时的教学 目标。

二、教学情境要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确定教学目标后,我们要做的就是“依标施教”,即在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 课程性质的基础上,科学地实施课程标准,一切为了学生发 展。判断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学生有 没有产生积极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愉悦的感受,而这一切都 离不开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情境教学就是一种调动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有效模式。但如果只追求情境的形式化, 反而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但 一味追求场面热闹,忽略了学生知识的掌握;
向学生展示大 量的情境资料,却没有留给学生足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组 织小组讨论,却没有明确的分工,也不耐心听学生汇报,急于下教学结论;
等等。情境的形式化对综合探究影响尤其明 显,如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组织学生参与材料收集,教学流程 完全由教师把控,学生仅仅是在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影 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综合探究三 游历华夏》一 课,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几种主要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几条重要 的铁路交通路线;
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寻、收集、整理、演 示作业了解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的概况;
培养学生利 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 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考察体会和与他人交流的能 力;
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上网技巧, 培养学生上网查寻、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 求学生在课前要自己收集资料,课堂上要进行小组合作、展 示等探究活动。然而,不少教师在该课教学中,资料是教师 自己查询、准备的,并没有让学生参与资料的收集过程,一 节课下来,学生只是被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环节牵着鼻子 走,学生自主查询资料、合作探究等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 培养和展示,从而抑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那么,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怎样 的呢?笔者教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综合探究三 游历华夏》一课时,先进行了问卷调查,让学生从众多城市 里投票选出五个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然后把学生分成了 五个小组,分别组成五个“旅行团”。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当导游、导游助理的,有承担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的,等 等。在正式上课前,先让每个小组的导游和导游助理上台介 绍自己“旅行团”组织的旅游线路特色和注意事项以及应选 用什么交通工具、如何运用地图,等等。最后,由全体举手 表决跟哪个“旅行团”去他们选定的城市旅行。整节课下来 笔者只是适当地起着引导总结作用,而学生是完全融入了教 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 节课既让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有了一个很好的巩固,也培 养了查找资料、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有了 更深的了解,自豪感油然而生,个个兴趣高涨、笑声不断, 幸福指数很高。

三、教学情境要体现学科特色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作为综合课程 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 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 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与社会作为初 中综合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化,具有综 合性强、人文气息浓、探究性显著、重视自我评价、实践性 强等特色,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教材依照《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二)》编写,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 逻辑顺序编排如下:七年级的主题为“我们生活的世界”, 主要内容为“对现实社会的基本认识”(社会是怎样的);

八年级的主题为“我们传承的文明”,主要内容为“对现实 社会的追根寻源”(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九年级的主题 为“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主要内容为“对现实社会主 要问题的探索”(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然而,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不重视 材料,只简单给出结论了事;
或所给材料不贴切,与结论相 脱节,不利于学生用学科语言分析材料能力的培养,明显降 低了教学效率。那么,创设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时,如何充 分地引入贴切的材料以突显学科特色?笔者认为,培养学生 用学科语言分析材料的能力很重要。以教学《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帝国新政》一课为例,笔者在该课教学中为 了体现“帝国新政”的“新”,选用了几则贴切的材料。例 如,笔者出示了《贞观政要》中的一段文字——“商人旅客 停留,很少出现盗贼,牢狱经常空闲,牛马遍布原野,住宅 大门不闭。连年丰收,米斗三四钱”,让学生多角度分析唐 朝贞观年间的社会状况,最后由学生分析出当时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结论。又如,在讲到科举 制度时,出示了唐太宗“天下英雄,都在我掌握中了”这句 话,让学生分析科举制度在当时对各个社会阶层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明白科举制便于当时的统治者网罗天下的人才,为 自己的统治服务;
对寒门子弟来说,则有了一个发挥才能、 走上仕途、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些材料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 距离,有利于学生对历史进行感悟与思考,较好地培养了学 生运用学科语言材料的能力,从而突显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 特色。

四、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实际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叶圣 陶认为“生活即教育”,说明生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生 本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智力、经 验等特点。任何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假设、远离学生生活的讨 论、超越学生经验的尝试都是无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 如此。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更在于 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调动学生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 生活中的经验去探讨、发现问题;
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中所 提出的问题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更能显 出其学科价值和现实意义;
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才能够增强 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强化了学生 对知识的感知度和吸收率,使其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获得素 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情 境内容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始终注意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 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力戒脱离学生实际而进行随意的 情境创设。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教学内容 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一 课。一位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如果你有100万元 人民币,你会怎么投资?”的情境,想借这个情境创设来掀 起课堂讨论的高潮。在讨论中,学生有的说“用30万元存银 行,40万元买股票,30万自己发展”,有的说“70万元开公 司,30万用于借人”等,气氛非常活跃。但笔者却想,这种 情境创设过于虚假,脱离学生的实际,因为100万元对于学 生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在他们的这个年龄段根本不可能发生 这样的事情。学生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讨论只能是信口开 河,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另一位教师授课时则创设了如 下情境——“假如你的父母恰巧出差一周,临行前给你留下 200元钱作为一周的生活费用,请问你准备怎样花这些钱? 请对自己一周的开支状况做个预算。”这样的教学情境就很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 和感受很好地做出每一天用于吃饭、交通、学习、零花等方 面开支的翔实预算。不仅如此,该教师还让学生指出同学预 算中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两节课一对比,只有第 二位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才贴近学生实际,更能让学生有话可 说,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从而能切实培养学生提升理 财能力,成为文明生活的小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