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探究
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探究 本文主要论述什么是隐性思想教育,在隐性思想教育理 论指导下,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有机结合,才能 成功的塑造学生。摘 要:
大学生 隐性思想教育 对于隐性思想教育的涵义,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 是不同的,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人们 的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 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但是如 何使这个概念更为清晰的反映教育的本质:隐性教育是相对 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的,注意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无意识间获得某 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它追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无 痕教育,从而使受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情感、人生 观发生变化。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广大教师要以 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 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美国教 育家尼古拉.马斯持斯曾说:“像教育这样起如此重大作用 的社会事业是个不会被允许在某一政体下任意游荡的,拥有 权力和影响的团体在必要时刻,将会尽最大努力按照白己的想法去塑造—个体系,并使课程设置符合自己特殊的需要。” 一、教育主体 教师必须善于树立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他们自己更应该 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如果教师不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 品质的人,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理论 与意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师人 格魅力,“人格魅力”的辐射作用能够迅速拉近教育者与被 教育者之问的距离,其“光环效应”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 易、更有效。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师就是通 过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的,而且这种影响不是短暂 的,它会一直延续到学生的成人生活。
在大学校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仪表风范都传递着他 们的思想、性格、品德、情感,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构 成熏陶和感染作用。为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与分离,理论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张扬理论自 身的理性魅力。教师的政治立场、世界观、思想品质、内涵 素养都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活跃 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学 业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与个性的全面和谐的 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和谐的师生关系易于建立一个师生 “同欢共悲”的情感场,学生愿意甚至渴望在教学过程中努 力去识别教师的情感与理性,同时也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激起同构的心理体验与理性反恩。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的情况 发生,看似可笑,实则意义深远。有一次笔者在和学生交流 的时候,学生居然说:“老师,你是我的朋友,我的朋友讲 课,我怎么能不来那?!我要支持您!”我听之,心理些许 安慰,继而又顿悟:现在的学生和我当学生时候的环境不同 了,我当学生的时候,听老师讲课是自己的任务、是必须的, 而且老师是权威的。而如今看来老师只不过是术业有专攻, 只不过比学生早研究知识内容罢了。通过和学生建立良好的 关系,学生愿意听课了,学生纵向的比较他进步了。我们在 感叹思想政治教育艰难的今天,能否从这一角度去解读一下 形成我们缺憾的原因呢?我们认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 具有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等基本特征。只 有让学生感到由己的老师是一个实实在在与自己平等的人, 是一个自己可以信任的朋友时,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消除心理隔阂,才能形成教育过程的人际交往互动,形成一 种相容的心理氛围;
也只有在这种氛围内,教师对学生所进 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内化。
二、教育客体 “90后”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最大、 市场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剧烈、各种思潮激荡碰撞、 价值观念分化多元的时代。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 自信、张扬、思想开放;
自私、集体观念淡薄;
生活品味高、 缺少吃苦精神,反叛心理强烈;
时代的影响使得“90后”的大学生有部分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
生活面临多维性, 缺乏诚信观念,从众心理明显。针对于这样的教育客体,隐 性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发挥到实际的作用。因为隐性思想教育, 他的受众不会有任何逆反与排斥倾向,有利于大学生人格、 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载体 隐性思想教育强调教育主体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物质形 态、制度形态或精神形态的载体将教育内容传递或渗透给教 育客体。高校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大学校园的 物质环境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校园规划、建筑设计、校园人 文景观道路桥梁及校园生态环境等。校园的精神环境是育人 环境的核心,包括学校正确的办学思想、优良的校风教风和 学风、凝练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特色、全校师生员工的素养、 学校文化积淀、校园人际关系、校园精神产品的质量等。学 生所处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环境知觉过程并非 像照相机拍照一样复制,而是有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而这些 环境可以对人的心理情感产生影响。
综上,如何把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有机的结 合起来是研究的关键。教育者要唤醒和调动他们的内在情感 和价值需要,使他们在领悟和感受过程中内化知识,使他们 的蕴藏的潜力得以发挥。
(课题项目:本课题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目“环境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155XS419。) 参考文献:
[1]孙钦泉.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及实现途径研 究[J]. 科技信息.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