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及出处【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篇一:滴水穿石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 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 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 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 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 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 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 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后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篇二:举一反三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
“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 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 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 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篇三: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 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 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 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 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 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 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 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 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 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篇四: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 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 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 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 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
您是赵国王 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 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 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 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 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 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

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 奉公守法 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 制度,做事非常规范。【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 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看过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的还看了:
1.成语典故及出处的精选 2.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3.成语典故及出处 4.古代的成语典故与出处精选 5.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精选 6.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的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