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

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 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篇一:仰人鼻息 东汉末年,董卓在朝中专权,上欺天子,下压群臣,鱼肉百姓,无所 不为。各州郡的割据势力纷纷起兵讨伐董贼,共推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 军,统率群雄,直逼长安。

冀州牧韩馥负责讨逆群雄的粮草供应,他看到袁绍深得人心,势力越 来越雄厚,害怕他夺取自己的地盘。怎样才能消除袁绍的威胁呢 韩馥心生一计,那就是少给他们军粮,使他们尽早离散。袁绍见韩馥 如此对待自己,气愤不已。

一天,袁绍的一位谋士对袁绍说:“您想讨伐董卓,必须有一块容身 之地,否则难免受人所制。冀州之地,人民富庶,粮草充足,而冀州牧韩馥又没 什么才能。您为什么不想办法把冀州夺过来,作为养兵之所呢” “哎呀呀,你说得太好了。若能夺取冀州,有了充足的粮草,我的兵 马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充。这对我实在太有利了。” 袁绍采纳了谋士的建议,一方面秘密命令公孙瓒率军队佯做攻冀州之 势,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外甥陈留、高干劝韩馥归顺自己,拱手献出冀州。

韩馥面对不利局势,仔细地想了一阵。他知道自己的才能和威望都不 如袁绍,眼下又有重兵威胁,只好同意让出冀州,也好保全性命。但是他把这个 想法对部下讲了,反对的呼声却很大。

很多将领对韩馥说:“咱们冀州兵强马壮,贮存的粮食足够吃十年;而 袁绍的人马也就是一群穷军孤客,依靠我们喘出来的气而活着,又如同吃奶的孩 子托在我们手上,假如给他断了奶汁,他立刻就会饿死。我们凭什么要把冀州白 白让给他” 韩馥说:“我是袁家的老部下,论才能又远远比不上袁绍。我把位置 让给贤者,也是古人所赞成的,你们为什么要从中作梗呀”韩馥的大将们还是不服气,他们提出把兵马开回来,与袁绍进行决战。

可是韩馥说什么也不答应,一心要把冀州让出去。他派自己的儿子带着冀州牧的 印绶,去见袁绍,表示投降的诚意。

袁绍得了冀州,实力大大增强,心里却容不得韩馥。到后来,韩馥受 尽了袁绍的逼迫,自杀而死。

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篇二:贪得无厌 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分崩离析,各诸侯纷纷独立,割据一方。晋国 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诸侯国。

晋国有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范氏、智伯、中行氏六个上卿。

其中,智伯野心勃勃,千方百计地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先联合 韩、赵、魏三家攻打中行氏,强占了中行氏的土地。

过了几年,他又强迫韩康子割让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接着, 他又威逼魏桓子。魏桓子迫不得已,也只好割地求和。

获得这三位上卿的土地后,智伯得意忘形,以为天下所有人都害怕自 己,便又要求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

赵襄子坚决不肯答应。智伯恼羞成怒,胁迫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讨伐 赵襄子,双方在晋阳对峙了三年。

赵襄子采纳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说服韩康子和魏桓子与自己联合起来, 乘夜出兵偷袭智伯,将他杀死。

智伯因为十分贪心,永远得不到满足,终于落了个亡命的下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后人将它引申成“贪得无厌”这句成语,用 来训诫人不要贪求多得,以免引起别人的反感,而落得身败名裂。这故事说明,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利益和性命都没有了. 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篇三:天花乱坠 南朝时期佛教盛行,梁武帝非常信仰佛教,他在全国各地到处建设寺庙,烧香拜佛,请印度僧人波罗末到中国来宣讲佛法,有几次他还亲自到寺庙中 舍身同泰寺。

云光法师是梁武帝的好朋友,听云光法师讲诵佛经是梁武帝生活中一 件重要的事情。

有一次云光法师讲诵《涅槃经》时,云光法师讲得绘声绘色,从早上 一直听到晚上,梁武帝也听得非常认真。

云光法师讲得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梁武帝看着 飞舞的鲜花,感叹地说:想不到佛法竟然如此奇妙! 梁武帝从此更加的沉迷于佛教。他在宫中不饮酒,每天只吃一顿粗茶 淡饭,严格遵守佛教徒的清规戒律,甚至在皇宫祭拜祖宗或天地时,也只准上供 蔬菜和水果,绝不上供鱼肉佳肴。

后来,他又几次入寺做和尚,专心埋头研究佛法,不理朝中政事,完 全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当朝的皇帝,最后导致朝廷政绩大大下降。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不能因为沉迷其他而耽误了正真应该做的事。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里在洛阳南宫休息时,梦见一个 高大的金人,自西方而来。第二天,他就召集大臣,告诉他们自己头天晚上做的 梦。随后汉明帝派出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

公元68年,东汉使者同印度两位高僧一同来到洛阳,汉明帝敕令在洛 阳城西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所官办寺院 ——白马寺。

在白马寺大佛殿内,供奉着七尊造像,分别为释迦牟尼、摩诃迦叶、 阿难、文殊、普贤和两尊供养天人。这两尊供养天人,也称“散花天女”,体态娇 娜,手端鲜花,侍奉大佛。

到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在中原盛行。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带头求神拜佛,在全国大建寺庙。公元520年,梁 武帝改元普通,这一年被历史学家视为南朝梁发展的分水岭,梁武帝多次舍身出 家,朝政渐荒。

公元527年,梁武帝萧衍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当了3天住持和尚。出家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 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因为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这个命 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这一年,梁武帝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 十五日,梁武帝第二次在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 身出家,讲解《涅槃经》。10天后,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 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公元546年,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 (公元547年),萧衍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37天,朝廷出资一亿钱将其赎回。

梁武帝出家之余,还聘请古印度僧人波罗末来中国讲经。波罗末翻译 了不少印度佛经,并培养了许多中国弟子。有了经书,讲经的风气更加兴盛。

为了宣传佛教,佛教徒编了许许多多讲经的传说。其中一则就是:一 个叫云光的法师,讲经非常到位,感动了上天,供养天人在天上,纷纷散花。“天 花乱坠”由此而来。

看过有关历史的成语故事还看了:
1.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2.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 3.历史成语的典故大全 4.历史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5.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6.历史四字成语故事大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