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教学故事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读懂历史,更 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常引用历史故事来完成教学,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 家推荐的几篇历史老师教学故事。历史老师教学故事1:井陉之战 公元前206年,直极一时的秦帝国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方为争夺天下。展 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 “运筹帷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 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20 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 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现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 卒,千里行军,人马疲惫,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赵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正面坚壁不战,用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 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最后前后夹击,一 战而擒韩信。但陈余却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拘泥于“义兵不用诈 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 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当韩信探 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 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30里远地方扎下营来。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 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 等翌日见赵军出动。营垒空虚之时,攻入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 旗帜。随后,韩信传令部队就餐,他对将校们说:“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赵之后再饱餐。”将校们将信将疑,只能从命。韩信遂即传令击鼓,出大将旗仗,向井 陉口进发。他说:“赵军已先我占据了有利地形,筑垒以待,看不到大将旗仗, 怕他们疑我尚在后军,不肯发起攻击。” 当汉军接近井陉口时,韩信连骑哨都不派,立即传令中军主力全部前 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纷纷讥笑韩 信不懂兵法。少顷,天色已然大亮,汉军阵营扬起一阵轻尘,随着激越的鼓声, 一队旗仗转出,韩信在众将校的簇拥下纵马来到阵前。陈余眼见韩信兵少,自己 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韩信令弃旗鼓仪仗, 迅速转入阵中。陈余见此情景,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直逼汉阵。汉军因临河而战 已无路可退,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双方厮杀半日有余,赵军仍未能获胜。
这时赵军营垒已空,韩信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直驰而入,在赵军营垒遍插汉军红 旗。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 击,将20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
战后,汉军将士们饮宴相贺,他们纷纷问韩信:“将军叫我们背水列 阵,这是有悖兵法的啊,为什么竟然能取胜呢”韩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说 了吗置之死地而后生,置只亡地而后存。如果我给你们一条生路,士卒们能拼死 作战吗”诸将这才领悟了背水列阵致胜之奥妙,对韩信大为钦服。
井陉之战,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 一举击破20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 章。唐代诗人王维在《从军行》里,生动描述了井陉大战,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 和指挥艺术: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2:韩信破齐之战 在刘邦重振声威挽回败局的同时,韩信对自己的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 利。攻齐是他既定计划之中的事,只不过被刘邦给搅乱了,现在他又很快重组了 一支新军,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韩信训练新军也很有所长,很快这支新军就 可以投入使用,这时,刘邦为了监视和控制韩信,又把心腹曹参和灌婴调给了韩 信,客观上,这也多少壮大了韩信的军队实力。韩信看看准备得差不多了,楚汉 斗争正激烈,早一点拿下齐国对汉王刘邦显然有利。于是,于九月率军东征齐国。
齐国这时的头面人物是田横,田横本来与楚王项羽不合,只是刘邦彭 城兵败后迫于项羽的威力和项羽讲和,但并非项羽的真实同盟,在楚汉之争中他并没帮过项羽的忙。但田横也不甘心投降刘邦,他宁愿自保他的割据势力,即使 他要站在刘邦这一面来反楚,他也想要保持自己割据势力的独力和完整,比如说 刘邦封他一个诸侯王什么的他还会考虑一下。
于是,他对韩信一直有所防备,在韩信破赵后田横就更是加强了各方 面的作战准备。这一次韩信进军,他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屯驻历下(今山东济南), 决心与韩信顽抗到底。
正在这时,刘邦手下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谋士郦食其向刘邦自告奋勇前 去劝降齐国,刘邦就采纳了这个建议。郦食其来到齐国后,对田横是恐吓加利诱。
田横、田广本不是项羽的忠实盟友,对率兵前来的韩信心里更觉没有必胜的把握, 也就不由的被郦食其给说动了心。
田横决心降汉,自然对韩信的汉军就放松了警惕,对郦食其他则觉得 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日日与郦食其置酒高会,以为天下无忧了。
可是,田横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他不知道郦食其前来劝降并非汉王 刘邦本意,只是郦食其请得刘邦同意而来,刘邦口头上答应了郦食其前来劝降, 但他的心中还是愿意韩信为他把齐国用兵力彻底平定下来,以达一劳永逸之功。
所以,刘邦并没有把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的事通知韩信,郦食其劝降齐国之后刘 邦也没有命令韩信停止对齐国用兵。
当然,对于刘邦如此的用心郦食其并不知道,而田横就更加不知道了。
韩信对刘邦的想法也摸不透。当他大军压到齐边境上时才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 齐国,他颇感意外。一下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进军呢不妥,别人已同意投 降了,不进军吧似乎也不太对劲。最后他开始从思想上偏向于退军。
在韩信对攻打齐国正陷入打与不打的两难之中时,他身边有个叫蒯彻 的谋士看出了刘邦的态度和用心,就前来向韩信献计。蒯彻是范阳人,史书上称 他为蒯通,是因为要避汉武帝刘彻之讳,才将彻字改为了“通”。蒯彻其人才学很 高,观人、辨势有独到的眼光,当初项梁准备攻范阳时就是他站出来,凭三寸之 舌先说服范阳令,再向项梁求情,使范阳等十五城直接投降项梁,没有动刀动枪, 使这十五城免遭战争劫难。现在,他又看穿了刘邦的意图,向韩信献策。后来他 还向韩信献过 一次非常重要的计策,但韩信未采纳。因而韩信被刘邦所害,并牵连到他,他又凭三寸之舌打动刘邦,使自己免于一死。
蒯彻见韩信欲罢兵不攻齐国,觉得韩信此举不妥,他来对韩信说:“大 将军您攻打齐国是遵汉王之命行事,而汉王又悄悄地派使者劝降齐国,并不把派 人劝降齐国的事通知您,您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吗现在,汉王也没有命令 您停止进军,您如果现在放下齐国不打了,这算不算是不遵汉王之命呢“再者说, 郦食其不过是一介书生,单凭他那三寸之舌真就能说降齐国总共七十多个城池吗 这还不是全仰仗您大军压到了齐国边境上的威力,没有大将军您的大军对齐国的 压力,郦食其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大将军您率领了数万大军,经过了一 年多的奋战,前前后后取得的城池总共不过五十多一点。如果您不攻下齐国,齐 国七十余城的功劳就成了郦食其的了,难道您为将数年,功劳还比不上郦食其这 一介儒生吗” 韩信听完蒯彻的谈话,甚觉有理,他也认识到刘邦在其中有花招,更 觉得郦食其的功劳里有很大一半应属于他,他是郦食其劝降工作的军事后盾,可 现在一切都好像与他韩信无关似的。同时,韩信也想到,齐国在郦食其的劝说之 下降了汉,但仍是一个割据势力,不可能像刘邦自己的势力那样为汉尽心尽力。
哪一天楚再占上风,齐难免不去降楚。他又觉得对这个势力还是彻底端下来的好。
而且,现在是大军攻齐的最好时机,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对他韩信 疏于戒备,这使韩信攻齐变得容易得多。
韩信主意一定,立即率军渡过黄河,突然向历下的齐军发起猛烈进攻, 这时齐军因齐、汉已议和而毫无准备,所以齐兵很快溃散。韩信在历下消灭了齐 军主力之后立即又率军向齐都临淄扑来。田横、田广,包括郦食其也顿时被突如 其来的变化吓得惊慌失措。田横、田广认为自己受了郦食其的欺骗,怒不可遏, 当即将郦食其投入大油锅给烹了。然后各自率兵仓惶出逃。
韩信又派兵分头乘胜追击败逃的齐军,各路齐军又一败再败,整个齐 国很快就掌握在了韩信的手中。韩信举兵破齐是听从了蒯彻的劝谏,但这也是他 能选择的最好的一个办法了。虽然韩信此举使汉背上了“出尔反尔”之名,还牺牲 了一个无辜的郦食其。但毕竟对楚、汉斗争中的汉最有利。所以,汉王刘邦事后 也并没有因此而责怪韩信。不过,刘邦对韩信的疑忌之心也是没有消除的。
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在其中耍了一个阴谋。他不对任何人说明他的 意图,而让韩信、郦食其各行其事,而韩信、郦食其还只能按他的想法去做,然 后按他的意图夺取了齐国。牺牲了郦食其,他还完全可以说非他本意,而把责任推给韩信,让韩信充当替罪羊。也许,这些也就是汉王刘邦的高明之处吧。韩信 破齐使楚汉斗争中优势明显地倾向了刘邦这一边。现在的楚国完全失去了同盟力 量,只能完全靠自己去应付势力渐长的汉军向他们发起的攻势。
囊沙断流潍水半渡 还在韩信破齐之前,项羽就派军前来扰乱韩信的行动,现在,齐国被 韩信所灭,齐王田广又亲自前来求救,项羽自然更加重视韩信了。他实在想不到 也想不通当初帐下的执戟侍卫竟能有如此作为。项羽当即任命龙且为将,带领二 十万楚军前来救齐。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韩信虽是百胜将军,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说 汉王只能带10万兵,而自己多多益善。在汉王要求出征的时候,竟然附加条件要 求封王。
历史老师教学故事3:韩信破魏之战 楚汉二年,公元前205年8月,刘邦遭到彭城的惨败,而将后方关中布 置完竣,回抵荥阳时,以西魏王豹在彭城败退时,借辞归视亲疾,而渡河即断绝 河津,叛汉附楚,因此深感于后方关中,荥阳、成臬核心防线,以及河渭的运输 线,都大受威胁。为解除这一重大威胁,并稳定与巩固拒楚的形势,乃即谋所以 定魏之方。因此对郦食其说:“缓颊往说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万户封生”。郦 食其往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今汉王慢侮人,骂署诸侯群 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吾不忍复见也”。郦食其回报,刘邦遂派韩信领兵击 之,于是击魏之战以起。
战场地理形势:魏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汉都栎阳(今陕西省临潼东 北70里),两国以黄河为界。自栎阳东渡河入魏地,必经临晋关(今陕西省朝邑县 东黄河西岸,又名蒲津关)的重要渡口。渡临晋则可至安邑,安邑是自战国以来, 河东的重镇,南有今中条山,北有稷山与汾水以为屏障。《战国策》云:“秦有 安邑,则韩必无上党,三晋之祸,盖始于失河外,而成于亡安邑”,《方舆纪要》 说:“州面石门而背鸣条,外控底柱之险,内擅盐池之利,河东奥区也”。由二书 所言,可知其重要性了。
平阳“东连上党,西略黄河,南通汴洛,北阻晋阳”。宰孔所云:“景 霍以为城,汾河涑浍以为渊”,而子犯也有所谓“表裹河山者也”(均见《方舆纪要》卷四十一)。由两地的形势可见魏国地位,与对于汉抗楚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 么刘邦布置荥阳、成臬核心防线时,于安定后方关中后,就急欲控制魏国的原因 了。
楚汉二年8月,刘邦得郦食其其使魏回报,就决定举兵击之,遂拜韩 信为左丞相,统率步将曹参、骑将灌婴等步骑兵(兵力无记载,依判断步骑当不 及三万,因此时荥阳正遭受楚的猛烈攻击)击魏。
刘邦遣将时,曾作敌情判断,问郦食其曰:“魏大将谁也”对曰:“柏 直”。刘邦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吾韩信”。又问:“骑将谁也”对曰:“冯敬”。
刘邦说:“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三问:“步卒将谁也”对曰:
“项它”。刘邦说:“是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
韩信也问郦食其道:“魏得毋用周叔为大将乎”对曰:“柏直也”。韩信 说:“竖子耳”。
刘邦、韩信即作上述敌情判断,之后,韩信就率曹参、灌婴等,自荥 阳西入关,选定临晋、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南)间为渡河攻击之点。
当时魏军除守备各城邑外,主力则悉集中以资守御蒲坂、临晋渡口及 要塞,其兵力共不超过三万人。韩信乃“因敌情”,而在临晋西岸大事集中船只, 佯作大规模渡河攻击之状,以眩惑魏军的眼目;然后率曹参步兵(此次作战皆载于 《汉书·曹参传》中,而灌婴传中则绝无记载,可知担任奇袭作战者,定为曹参 的步兵。况以木罂渡骑,为事实所难能者,若此,则韩信使用步兵奇袭,当无可 疑)潜移于夏阳,以要罂渡军,以疾风迅雷之势南下攻击临晋魏军的侧背,在东 张(今山西省虞乡县西北)击魏军,大破之(此处史文甚略,判断韩信此时必继即击 破临晋魏军的主力,而灌婴的骑兵也完成渡河的行动)。随之东攻安邑,魏王豹 惊惶于汉军的猝至,引兵迎战,韩信又大破之,擒魏将王襄。于是,魏王率残败 兵向东退却,汉军急追至曲阳(今山西省安邑垣曲县间),又破之,汉军继续急追, 9月,遂擒魏王豹于东垣(今垣曲西)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