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教育论文理工院校素养教育发展策略] 理工科专业有哪些

理工科教育论文理工院校素养教育发展策略

理工科教育论文理工院校素养教育发展策略 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们通过考察北京市理工科大学生①对于科技道德素 养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式 等5个方面的看法,以了解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 现状。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应当接受科技道 德素养教育,有58.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有 关科技道德、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环境伦理、技术伦理等 方面的课程,但还有24.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同时, 结果表明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对于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呈负 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高对于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却逐渐减低, 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年级越高越需要强 化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另外,从为数不多的研究生调查问卷 来看,他们对于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的认识要高于本科 生,这一方面与研究生要接触更多的科技道德问题等学业特 点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针对研究生所开展的科技道德 素养教育比较有效。从整体上来说,大学生对于科技道德素 养教育之教育者即教师比较认可,尤其认可教师在课堂教育 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被问到哪些老师曾经提到或讲授过科技 道德的时候,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专业课老师、辅导员或 班主任降序排列。思政课教师在其中占有绝对优势并不出我 们所料,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 的主阵地。我们对文理科专业课教师开展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状况作比较,出乎意料的是,理工科专业课教师提到或讲 授过科技道德问题的比例要比文科专业教师低19.7%。

而事实上,理工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面对科技道德问题的 机率肯定要大于文科教师,因而他们开展科技道德素养教育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应该比文科教师更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 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探究。大学生们还认为老师在 课堂之外所开展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并不够。仅有43. 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课堂之 外)中提醒过自己要坚守科技道德;
分别有近26.6%和 27%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提到过或者记不清是否讲过。

我们把网络空间、自然环境、科学研究、生命健康以及 社会生活等诸领域中的科技道德问题作为教育内容考察大 学生的看法,并作对比分析。在上述几个领域学生们对于网 络道德的关注度最高,而对于生命伦理的关注度最低,其余 几项差别不大。分析原因,其一,网络技术和医疗技术与大 学生实际生活的贴近程度分别是最近的和最远的,因而大学 生对于它们的关注度也分别是最高和最低的;
其二,当前的 大学生群体对于生命意识的感知程度确实比较低,这从当前 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就可见,当然,正值生 命巅峰期的大学生群体生命健康意识的单薄也符合常理。统 计数据还表明,文科学生较理工科学生,高年级学生较低年 级学生更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科技道德,前一种情形很有可能 是文理科学生不同专业的差异使然,后一种情形很可能与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或将要面临社会生活,也就面临着 更多的科技道德问题有关系。调查结果表明,网络、书报、 电视和课堂等4个方面依次是大学生了解和关注科技道德 事件的主要途径,彼此之间的区分度大致在10%左右。网 络在大学生关注和了解科技道德事件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而课堂则是各种途径之中影响最弱的,说明网络在科技道德 素养教育途径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之途径 则受到较大冲击,这也为我们制定的应对策略提出挑战。问 卷数据还显示,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在课堂中听到科技道 德或科技伦理等相关词汇的频度逐步降低。究其原因,可能 在于:其一,近四年北京市理工科高校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 逐步被加强,据我们的文献考察以及访谈调研得到的结论也 证明,近年来北京市一些高校已经和正在加强大学生科技道 德素养方面的课程建设,成效正在显现;
其二,在高年级大 学生中以课程形式开设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确实有待加强。

我们把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方式分为课堂上的纯理论分 析、举实例、设置情境;
课堂外的活动式教育,以及渗透于 课堂内外的榜样教育加以考察。在各种课堂教育方式中学生 们最易接受的是举实例让大家分析以及设置情境让大家体 验等两种,而对于纯理论分析的讲授形式仅有18.4%的 学生可以接受。最易被学生认同的课外教育方式是在科研活 动中开展相关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形式,而为此专门开设 的主题性活动,如有关科技道德的讲座和观摩等方式次之。这里我们对文理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对于“课堂上纯 理论分析”这一途径的看法进行比较,发现文科学生能够接 受的比例要高于理工科学生;
相反,理工科学生愿意接受举 实例和情境设置等两种教育方式的比例则要高于文科学生, 这说明学生的专业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几种课堂上的 教育方式的选择。在大一到大四的各学生群体中,愿意接受 纯理论分析的比例与年级高低呈负相关,即年级越高的大学 生越不愿意接受课堂上纯理论分析式的讲授方式;
相反,愿 意接受设置体验情境和举实例等教育方式的比例则与年级 高低呈正相关,即年级越高的大学生越愿意接受设置情境和 举实例等讲授方式,上述情形都说明年级差异也直接影响着 大学生对于课堂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方式的选择。我们对榜样 示范的教育方式作单独考察。例如,在被问到是否愿意以身 作则成为科技道德修养方面的表率时,学生们都显出较高的 积极性,72.3%的学生作出肯定回答,但在问到是否愿 意通过自己的表率行动或做法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内改 变整个社会的科技道德素养状况时,学生们则显得信心不足, 只有62.5%的同学做出肯定回答,而认为不能或无足轻 重的却占到了27.3%。与之相联系,学生们对以他人榜 样示范的形式对于自己进行教育的方式认同度也不是很高。

加强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北京市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 素养教育的调查研究,为加强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也就是在深入分析问卷数据和访谈调 研结果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对相关的实 践环节给予关注,并得出结论性的意见。首先,要加强大学 生对于自身群体接受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它是 加强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改善大学生 科技道德素养状况的重要内容。正如调查数据所显示的,绝 大多数大学生都承认自身的科技道德素养有待提高,但是他 们对于自身接受科技道德素养教育之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 识并不比其他群体要高。实际上,大学生群体与科技发展密 切相关的特征以及他们科技道德素养有待提高的现状都说 明了他们接受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同时, 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无论对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还 是对于其日后从事未来的职业和事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让大学生认识到如上形势是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

其次,要加强理工科教师对于自身开展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 要性的认识。如调研结果所表明的,理工科教师在教育的过 程中面对科技道德问题的机率肯定要大于文科教师,因而他 们开展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应该比文科教 师更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其中理工科教师对于科技 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认识程度的高低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所以,也非常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认识。

如果说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内容在一定时期和 一定范围之内是相对不变的,但是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方式却要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过程、对象、情境的变化 而变化,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育环节中要根据不同情形而采 取不同方式。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并不反对开设一门单独 的课程进行直接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也不反对纯理论分析 式的授课方式,他们反对的是死板、教条的教育形式,也反 对没有课外教育形式作为有机补充的教育形式。调查问卷最 后一道开放式问答,以及学生、教师在座谈调研之中提出的 建议也在教育方式上给我们一些启示。其一,观看有关科技 道德题材的影片,如《后天》《2012》等,通过预测现 代科学技术给人类未来带来灾难以警醒人们爱护地球、挽救 人类的影片,能达到理论教育很难达到震撼心灵的教育效果。

其二,播放小视频,如袁隆平或钱学森等科学家先进事迹的 视频,在榜样的激励之中实施教育。其三,发放宣传资料或 制作有关科技道德的海报、小册子,乃至公益广告等等,在 这种方式的创新上,环境保护、生命健康等科技道德主题的 资源非常丰富。其四,模拟真实情景制作小作品或情景剧, 如拍摄能够体现学生们科研或学习过程中心得体会的DV 等。其五,举办科技道德方面的讲座或者参观相关主题展览。

总之,师生们认为一定要设置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形式作为 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在课堂教学之中也一定要采取既适应 大学生群体特点又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方式。

在道德教育之中,榜样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 在科技道德素养教育之中,科学家、导师、科研团队负责人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过程中所起到的特殊的榜样示范作 用应得到更加充分的重视。但是,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 学生们对于榜样示范的教育方式在科技道德素养教育中地 位和作用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大学生们虽然能够遵守科技 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但却不愿意让自己成为科技道德方面 榜样;
同时,他们基本上能够认识到自身提高科技道德修养 的必要性,但是对于能否以自身力量改善整个社会科技道德 素养状况显得信心不足。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状况 与当前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状况是紧密相连的。从整体上说, 大学生虽然能够遵守基本的道德要求,但却不愿意让自己成 为道德榜样。他们都愿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是对于能 否通过以此来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显得信心不足。上述 论证同样证明了之前的一个论断,即大学生的科技道德素养 不是脱离于其它道德观念或行为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道德素 养,它是与大学生群体整体道德状况的提升紧密相连。在加 强榜样示范的教育方式的时候,既要注意所树立榜样的真实 性和典型性,也要注意所树立榜样与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 契合度,也就是说,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所树立的榜样要值得 大学生去学习,也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只有 符合上述要求,才能让大学生从认同、到仿效,最后转化为 与榜样一样的科技道德意识和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科技道 德素养教育的教育者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乃至专业课教 师最有可能也最有必要成为大学生学习的科技道德榜样和模范。

首先,不同教育对象对于课堂上纯理论分析之教育方式 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虽然纯理论分析之教育方式是必要 且必需的,但是文科大学生却要比理工科大学生更能够接受 这种方式;
年级低的大学生要比年级高的大学生更能接受这 种方式,这都给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实 证依据。当然,从总体上来说,学生还是更能够并愿意接受 形式多样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而不只是课堂上纯理论分析 式的单一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其次,不同教育对象对于课堂 之外的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的“需求”。据访谈调研了解,北 京各高校所开展的课堂之外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多渗透在 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以及大一、大二学生的课外(科研)活 动之中,而大三、大四学生的相关教育则逐渐减少。实际上, 大三、大四的学生随着他们大学学习生活的深入以及其对学 习生活的逐步适应,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科技道德问题,因而, 随着年级的推进,高年级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蕴含着越来 越多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空间和可能。此外,不同教育对 象对于不同领域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内容也有着不同的 “需求”。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之 中的科技道德问题更易产生兴趣,这说明要相应地增加高年 级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的科技道德教育。总之,纯理论 分析式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在低年级和文科大学生的群体之 中开展,而其它类型的教育方式则适合在所有年级的学生中开展,同时要开拓所有大学生尤其高年级大学生日常学习生 活中科技道德教育的广阔空间。

一般说来,理工科大学生与文科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上的 差异并不是很大,但是与文科大学生相比较,理工科大学生 在科技道德素养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唯技术论倾向。例如,与 文科大学生相比,理工科大学生对于网络以及其它高新技术 给他人造成侵害等行为表现得更容易接受,甚至一些学生还 认为是正常现象。再如,理工科学生对于高科技手段作弊行 为的宽容度要比文科学生高的数据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唯 技术论”的倾向在理工科学生之中确实存在。当然,确认这 种倾向在理工科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范围还需要更多的数据 和论据支持,但及早发现并力求相应对策进而预防这种倾向 的发生和蔓延,是改善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状况的应有之义。

至于如何纠正理工科大学生的唯技术论倾向,我们认为发挥 理工科专业教师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从理工科专业课 教师提到或讲授过科技道德问题的比例要比文科专业教师 低20%的情况来看,就更有必要提高理工科专业教师进行 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并加大理工科教师指导专 业实践过程中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