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
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做过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最重要的 宝贵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重要接班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品德 的修养、思想政治状况及身体素质都直接的影响到党和国家 的前途与命运。然而,虽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虽然带来了经 济上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大学生的价值世俗化,拜金享乐主义严重,缺少 社会责任感,一味的索取,不愿付出,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 社会公德,缺少社会责任感。[2]鉴于此,当代大学生迫切 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以强有力的引导。因此,加强大 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道德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战 略要求,是党培养青年、选拨青年干部、赢得青年的重要手 段,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个人素质能力塑造,成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重要建设者的基本要求。
二、当前大学社社会主义核心交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两课”教育 让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教育学方法, 完全忽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及独立思考空间,无法体现学生 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学习过中的机械性、死记硬背形式的灌输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内容的枯燥、呆滞,严重的影响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2.缺乏差异性和层次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往往是采取一刀切的教 育方式,不能及时有效的关注大学生群众间在思想状况、道 德品质上存在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的过程中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要求,未能把学生在道 德层面上的差异性、广泛性与层次性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 也没有把教内容中需要提倡什么、要求什么有效的区别开来。
这种没有差异性与层次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大学生思想状 况、道德观念的良莠不齐,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3.教育方式、方法的单一化 只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显性教育,只是把大学 社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刻意地去强 调教育内容的唯一正确性,教育的目的性过于直接,没有丝 毫的掩饰,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只 能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对内容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理解与吸 收。另一方面,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是多数采取灌输式的 这个面说教,未能将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发展实际与大学生 的思想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创新教育观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达到教育目 的、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立足 实际,有效的将社会特征、现实需要与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 况相结合,同时,理性的做到针对大学生群体之间道德文化、 思想素养存在的差异与多元而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在帮助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过程中尊重大学 生自身价值观念的选择,及时发现存在不良价值观的学生并 进行确的规范与引导,充分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 放性和包容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感。
2.注重差异性和层次性 其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致使其并不具有普 遍适应性。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 中要注重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要采取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同时,要将教 育内容的光发行和差异性结合气啦,明确的把要求什么和提 倡什么区分开来,拒绝形式主义和一刀切。例如,针对学生 中的党员或积极分子,我们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要求他们做 到以为人民服务为主导价值观;
而对一般学生而言,我们可 以采取“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 奉献”这样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主导价值观。[3] 3.注重教育手段、方式的多样化教育者在开展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 采取创新、灵活、多样式的教育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教育内容全方位、多样化的北大学生吸收消化。首先, “两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主要传授 者,他们应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的评价、 分析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帮助大学生认清、理解复杂的 社会意识现象。通过主导课堂理论内容,把握社会主流的精 神文化旋律,应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 观。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多彩、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具有强大的宣传功能, 因此,校园文化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 后,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社 会生活的导向作用,才能有效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 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让学生自己走出校 园,到社会中去实践、考察、感悟、理解,最终发现真理、 认识真理,从而拓宽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3]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利用假期时间去农村考察,了解农村生活状况,养成珍惜劳 动成果、增加社会责任感的好习惯;
通过观看红色纪录片,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红色之旅, 使学生们懂得和谐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学生的爱 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等。[4]总之,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希望让广大学生能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并在多样 化的价值观态势下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找 到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逐步实现个人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