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观认知及实施
对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观认知及实施 对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观认知及实施范文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圣洁的,它表达人间的情感,净化 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理解美,向往美,拥抱 美。美丽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在。展示音乐自身的美,在 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美,体验音乐美,是体现和实践审 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新的音乐课程改革确立以审美 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 能力。通过审美心理来陶冶心灵、塑造人格,使生活变得丰 富多彩,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 发挥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 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激荡,使音乐课堂焕发 出生命的活力。一、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 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 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 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 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 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 去观察的心灵之画。
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ti与美术中的 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 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 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 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 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单靠听 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 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 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我们在音 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 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背景、提示主题。例如:人教版 九年级第一单元《月亮颂》一课中的插图就一目了然地展现 了歌曲的主题背景和音乐风格。我在教学生唱歌之前先指导 学生观察插图,这样就直接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了歌曲的音 乐风格,对乐曲的表达就更准确,真是既开阔视野又加强记 忆更启迪思维。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多 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CD、VCD等,信息量大、交互性 强、快捷简洁、直观形象,他们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 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展示音乐表现的意境,使悦耳动 听的旋律与变幻的画面结合起来。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第二 单元《说唱天地》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视频《小曲好唱口 难开》,让学生明白说唱艺术在旧社会是乞讨谋生的一种方式。而当今社会说唱艺术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 生一起观看了现代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今日好 景象》,学生马上明白了唱词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变而 改变。如今的说唱艺术已成为人们赞颂美好生活、抒发内心 情感的必备手段之一。这样,借助影视媒体的功能学生很快 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其注 意力,更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欣赏与活动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具有运动特性。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 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 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 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 把传统的唱歌、游唱、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 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 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 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 和不同的风格(如进行曲、摇篮曲)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 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 体的律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屈、舞蹈动作等才 能作出反应,才能事半功倍。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与舞蹈、戏剧、律动结合 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阳关三叠》这首歌曲后,就让学生以小 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创编。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 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 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 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 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 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如,在欣赏《中 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时,我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 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 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 更深的理解。古人说得好:“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 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 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语言描绘与想象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 ―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 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 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 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 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但 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 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记得有一次,学生在欣赏《蜻蜓点水》时把可爱美丽的蜻蜓想象成勤劳的小蜜蜂, 有的更想象成了苍蝇,这显然与音乐内容不符。
于是我让大家来说一说蜻蜓与蜜蜂和苍蝇有什么不同, 然后再结合音乐分析出音乐所描写的是什么。显然,教师的 语言描绘帮助了学生更准确地欣赏了音乐。尽管音乐有不可 指向性的特征,学生的领悟也各不相同,但是师生之间这种 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 代的。还有一次,看了《铃儿响叮当》的插图,学生大多这 样说:冬天,地上一片雪,小朋友坐在马车上奔跑。其实, 重要的是注意马脖子上的挂铃是怎样一个响法?狂奔时、缓 步时怎样响?乘车的小朋友心情会怎样变化?这样才能将 形象感知和情绪体验围绕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 师围绕教材的教学目的通过语言描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他 们用语言展示想象。语言描述时要求不重复,你也想,我也 想,你这样想,我那样想,逐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音乐世界。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 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 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 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
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 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 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 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 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主地 创造,这是我们所期盼的音乐教学。
当音乐的知识技能成为自我表现的基础,当学生的思维 进入自由发挥的王国,其闪现的正是音乐创造美的光芒。音 乐与心灵融为一体,学习与创造融为一体,这是音乐教学的 最大成功。音乐是艺术,艺术教育最本质、最独特的就是审 美。音乐,只有在以“育人”为前提的教育下,才能由“美” 向“善”达“真”。在音乐教育中,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 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提高他们鉴赏 音乐的能力,形成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发展,那么音乐教育 一定能丰富多彩,日臻完美,音乐教师也就无愧于创新时代 赋予的高尚使命!我们的音乐课堂也定能焕发出生命的活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