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人文教育论文|关于人文教育的论文

学校人文教育论文

学校人文教育论文 一、学校开展的人文教育实践 (一)学校的德育特色活动 我们认为,德育在人文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一中学举办的 德育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类。1.分年级的主题教育活动初一 和高一年级:光荣与梦想――“走进一○一,幸福你一生” 的爱校教育。如西柏坡寻根活动、参观校史馆、“老校友报 告团”讲校史、到圆明园祭扫“3.18”烈士墓、聘请知名爱 国人士做校外辅导员等。初二和高二年级:忧患与自豪―― “走进发达与贫困,祖国在我心中”的国情教育。学校建立 了100多家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 切身感受最真实的国情。学校坚持让每一届学生走进贫困与 落后地区,让他们零距离感受社会弱势群体的困苦与艰难, 培养爱心;
同样,学校让每一届学生走近发达与“现代化”, 让他们切身感受国家的强盛与领先,培养自豪感。初三和高 三年级:使命与责任――“放飞梦想,未来从这里起航”的 理想信念教育。每年9月18日在学校青年广场举行“十五岁 青年节”,举办“有志于学”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主 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幸福人生。每年 10月18日(圆明园罹难日)在圆明园大水法前举行高三年级 的“十八岁成人仪式”,让学生走进“国耻”之地,不忘国 耻之痛,激励爱国之情。2.全员参与的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圆明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弘扬民族精神――使命与 责任”为主题开展“勿忘历史,铭记使命”的系列主题教育 活动。以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学校奥运青年营的承办为契机, 以“青年创造未来”为主题开展“奥运给我一个机会,我给 世界无限精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建党90周年、建校 65周年为契机,以“红色记忆――光荣与梦想”为主题开展 “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北京建设“中国 特色世界城市”为契机,以践行北京精神为内容,开展“世 界城市•公民素养”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学校近期开展的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活动,则是在坚持传统内容 基础上的新探索,“传承民族文化放飞美好未来”“诚信友 善得文明文明和谐得富强”“魅力文化由我传承”“弘扬传 统文化品味京剧国粹”“践行核心价值观导航青春人生路” 是部分班级的班会主题。学校的“施光南艺术节”以杰出校 友、著名音乐家施光南的名字命名,寓意青年一代将浓郁的 艺术气息传承并发扬下去。2014年第22届艺术节,学校将主 题命名为“点亮青春•放飞梦想”,让学生在艺术舞台上诠 释青春,追逐梦想。“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是学生 朗诵社的宗旨。2014年10月18日,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展现民族语言独特魅力、倡导中学生广泛诵读经典、 展现中学生朝气蓬勃和积极向上精神面貌的“首届全国中学 生朗诵大会”在一○一中学举行,来自全国18所中学的师生 代表参与了该次大会。“模拟联合国”是学校的品牌社团项目,也是学校近百个学生社团中规模最大、成绩最突出的一 个。学校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北京市模拟联合国大会。外 交部新闻司司长秦刚、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曾到校进行指导, 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曾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辞。3.高端的 国情讲座多年来,学校坚持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高端国情讲 座,强化学生的国情意识,进而强化他们的担当意识和忧患 意识,引领他们的精神成长。学校曾邀请李肇星、吴建民、 张召忠、金一楠、李莉、公方彬、罗援、戴旭、姚景源等一 大批专家学者和政府高官到校为学生作高端讲座。

(二)学校的人文教育课程 课程是支撑人文教育的基础,有人文课程就有人文教育。

首先是人文知识课程。我们认为,人文知识是提升学生人文 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应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美学、法 律、道德、语言、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其次,人文方 法是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应包括直觉、体验和内省等。

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于2010年9月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 准开办了“人文实验班”。以此为标志,在课程建设上突出 人文教育特色,使其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一个亮点。“人文 实验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兼备的创 新人才;
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知行合一;
学生经过三年研 修,达到基础宽厚,境界高远,具有扎实的科学素养、浓厚 的人文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人文社会科学怀有持久 的兴趣,具备突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潜质。学校共开设了六类人文课程:1.人文经典课程。增强学生对人文精神的 了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学科视野,促进全面发展。如中 国古代哲学思想、国学经典研读等。见表1。2.人文方法课 程。立足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力求专家引领、系统集成、 学研相兼。如艺术审美初步、哲学入门、逻辑学初步、社会 科学研究方法、跨文化交流、高级写作等课程。3.人文实践 课程。以体验、合作、研究为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 行专题性社会考察、游学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旨在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关怀意识、大义担当的责任意识等。4. 科学素养课程。突出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依托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及其重点实验室,开展 涵盖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高技术科学四大 学科领域的前沿科技教育,开设水资源、土壤、生态植被和 大气环境等户外科学研究体验课程,开展京内外科学专项和 综合科学考察实践活动。5.大师领航课程。学校邀请国内 外不同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关注相 关领域并确立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学业规划的能力。所开设 的相关课程见表2。6.大学先修课程。此类课程系选修课程, 包括合作高校开设的专门课程,配合著名高等学校的自主招 生开设的相应的短期课程以及剑桥大学国际技能拓展课程 (SDP课程)等。

(三)学科教学活动 我们认为,人文教育离不开教学这个主阵地,教师个人的人文修养、教师对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准确把握和恰当处理, 对学生影响深远。很多学生毕业后念念不忘的就是这些烙印 在心灵深处的人文教育痕迹。如,学校的“古韵金声”古典 诗词诵读会、“数字星空”数学节、人文活动周、“缤纷世 界”英语节等学科活动,在人文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 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则在铸就学生鲜活人文生命的过程中起 着沦肌浃髓的渗透作用。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首先体现在 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有两个基本 途径,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固有的人文因素,让学生体会 和感受。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写道:“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身 居茅屋心忧天下的人文情怀是诗歌中固有的内容,语文教师 让学生去感受杜甫的伟大情怀,进而受到教育。二是在师生 的交流互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和激励,来体 现人文教育。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鼓励胆小 的学生放下思想负担,教师对身体不适的学生说一句问候的 话,教师主动拉窗帘给学生遮挡强烈的光线,教师对课堂出 错的学生表现出充分的尊重,等等,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具 体体现。一○一中学是参与北京市“翱翔计划”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活动的首批生源校之一。2008年,翱翔计划第一届招 生,学校就有11名学生和8名教师参与。2010年,学校成为 “翱翔计划”首批人文与社科领域基地校,承担了培养人文社科领域优秀中学生的重任。截至2014年,学校已接收4批 人文与社科领域的学员,共计35名,分别来自北京市6个城 区的14所中学,同时还培养了翱翔计划后备学员11名。学校 本着以学员发展为核心的宗旨,挖掘校内外各种优质资源, 努力组建一流专家团队,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通过对学生 的细致指导帮助他们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过硬的专家团 队保证学员能及时了解该研究领域最核心、最前沿的研究动 态,促使他们加深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在观点的碰撞中 闪现思想的火花,从而获得逻辑思维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创 新能力的提升。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帮助学员全方位、多角 度地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感受人文。选修课程类别不仅包 括文学鉴赏、历史回眸,还有哲学思辨。此外,研究方法和 论文写作等方法类课程也发挥了应有作用。学员学有所思、 研有所得,他们撰写的论文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有的论文 还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如《当代中俄女性文学比较――以铁 凝〈大浴女〉和乌利茨卡娅〈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为例》 《莫言和拉斯普京小说批判精神之比较》《〈红楼梦〉中史 湘云的命运及意义》《高中生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与理解》 《浅析梁陈方案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等。

二、学生在人文教育中成长 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通过努力, 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了显著提升。从2000年起,学校开设“校长接待日”,每学期,从校长到所有中层以上干部每周一中 午都要轮流接待学生,接待地点和接待干部姓名提前公布, 所有学生只要愿意都可以与校领导直接对话。事实证明,学 校的进步、发展与学生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是分不开的。在 学代会上,学生代表提交了上百条“提案”,每一条都体现 着学生的责任意识,体现了他们的成长。2012年6月11日, 《现代教育报》刊登了学校学生姚子骁的一篇文章《从名校 实验班到打工子弟学校:一年半从未间断的爱心传递》;
2013 年5月的一天,高一人文实验班的学生们,汗流浃背地搬运 着他们为打工子弟学校募集来的图书学生们在此基础上着 手研究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完成了一份两万多字、 包含十三个子课题成果的研究报告,并据此向北京市政府提 出了六项建议。该成果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2012年 “中学生社会实践挑战赛十佳”大奖。家长评价道:“一○ 一中学人文实验班学生展现出超越他们年龄的社会担当与 使命感,真正做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北京晨报》 《京华时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该班的实验情况都有 详细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文实验班”的学 生在《现代教育报》发表莫言获奖时评专版。莫言读后评论 道:“他们的文笔很老到,带有成熟的文学批评的腔调。思 想成熟,能针砭时弊。”学校学生们完成了《奥数禁止后小 升初政策如何破解社会难题》的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学生们 关于《中关村创新企业的专题研究》报告分别从保护创新的技术、中关村企业的创新情况、中关村支持创新的制度、自 主创业平台的情况、新型创业网站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并提 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学校2013届学生农雨桐在她 写的《改变》一文中表达了这样的理想:“你知道什么是真 正的人文情怀吗?我的答案一定是这个:无尽的远方,无数 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对祖国和人民抱有强烈的爱;
我爱 中国文化的韵味,爱朴实、勤劳的中国人,但同时又对当下 的种种不足觉得不满,希望探求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