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压力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一、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12年之前,我国经济一直以年均约10%的速度增长。在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环 境、劳动者要素等生产要素约束,经济增速势必放缓。
[1]2012年之后,我国经济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发展,进入 了改革30多年来的低速增长阶段。根据奥肯定律(Okun’ sLaw),在3%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基础上,GDP增 长率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
反之,GDP 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不仅 是对上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间长 期内在关系的一种表述,后来也为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 事实所证明。张车伟(2015)按照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估 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考虑到 服务业快速发展拉升了就业弹性,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 动130万-150万人就业。这意味着经济增速每下降一个百分 点,将会使就业需求和岗位损失130万-150万个。
那么,在以“低速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为特征 的新常态下,劳动市场的就业压力也将成为一种“就业新常 态”。从劳动需求看,新常态下的劳动需求明显下降。从劳 动供给看,却有增无减。表现在:(1)返乡农民工和新入 职的大学生需要重新就业。在经济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影响 最大的往往是没有多少技能的农民工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仅2008年上半年,因经济不景气而致使约6.5% 的农民工返乡。如果按照1.3亿农民工计算,返乡人数大约 有845万人。目前,经济调整时期,新入职的大学生和农民 工又面临着被裁员的困境,他们终将再次投入劳动力市场, 重新就业。(2)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每年都有大量城镇失 业人员需要再就业。(3)即将进入劳动市场的大学毕业生。
自199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00万以来,这个数字一 直在持续增加,2015年高达749万。在劳动市场竞争激烈的 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占优势。其自身原因主要是缺 乏经验和必要的工作技能。除此之外,相比城市学生而言, 农村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本,在求职过程中没有外力 相助,屡屡碰壁,可谓“就业难”中“难上加难”的难题。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 仅有33.7%。在就业大学生中包含很多就业于劳动保障较差 的小型私营企业的农村大学生。如此严峻的供求矛盾,无疑 将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下农村教育需求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就业难”现象的普遍存在,会直接引起劳 动者就业机会的减少和收入水平的下降;
如果这一困境长期 得不到解除,就必然会引起低收入人群教育需求的下降和分 化。
1、大学生就业难对农村教育需求的影响 农村家庭的收入普遍较低,对即将工作的子女的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都很敏感。当子女的就业状况和收入状况都长 期低于预期时,有些人就逐渐改变了对教育的预期和偏好, 进而影响对教育的需求。首先,大学生收入下降。大学生在 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除了少数人通过考研、出国 等方式避开就业低谷期外,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别无选择, 还是涌入了劳动力市场。经济学的供求规律告诉我们,在劳 动力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格必然下 降。据社会各方对大学生实际就业工资调查,他们的平均工 资水平大致在1800―2500元,基本相当于农民工的平均工资 水平。其次,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能力下降。上世纪90年代 以来,农民收入的近50%以上来自于工资性收入,打工收入 已经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主要货币收入来源。在经济新常 态下,经济结构调整挤出的失业者首先是没有专业技能的农 民工。失去工作之后的农民,自然也就失去了这部分工资收 入。
这样,随着家庭主要货币收入来源的中断,农村家庭对 子女教育的支付能力也急剧下降,子女的学费尤其是高等教 育费用立刻成为低收入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最后,农村家 庭的教育需求下降。本来在长期的儒家文化熏陶下,我国老 百姓有着“崇尚教育”的传统美德,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通 过接受高等教育成才。即使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有些 家长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帮助子女完成学业。但是,当家长 和学生对教育的这种热情长期遭遇劳动力市场的冷遇时,当大学生从事较低技能的简单劳动时,知识的形象受到损害, 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在降低,对高昂的高等教育费用所 带来的经济价值产生了怀疑,“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 头,辍学、弃考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甚至在初中阶段就 过早地加入了劳动力队伍,有些学生自愿放弃高考去打工。
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应届高中生有834万,而 应届生高考报名人数为750万,说明2009年我国有近百万应 届高中生放弃了参加高考的机会。
2、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农村教育需求的变化 (1)高等教育的分化。如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也讲求“名牌效应”。“211”、“985”等名牌高校及其更 高学历是求职者选取理想职业的通行证,无论是家长、学生 还是用人单位,都很看重学生就读学校的声誉和排名位次。
但是,名牌高校往往与受教育者基础教育甚至学前教育的投 入和享受的教育资源质量有关(当然,不排除个别学生凭借 自身天赋拥有以上条件),农村的教育劣势最终会在高考时 显现出来;
高学历意味着家庭的教育投资年限更长,投资总 量更大。可是在农村,较低的教育质量和家庭经济压力常常 使农村学生在义务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分流,有的高中 毕业去打工,有的初中毕业甚至没毕业就外出打工,只有少 部分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不仅如此,家庭经济条件往 往限制了农村学生的专业选择和院校选择,农村学生往往选 择“冷门”专业或者知名度不高的地方院校,以尽可能降低学费和交通费等支出。近年来相关媒体报道的许多数据都说 明了农村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分化现象,同时也说 明了城乡学生高等教育的差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重点大学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 生比例呈下降趋势。1999年北京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为16.3%, 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
2000年清华大学农村学生的比 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同时,在非重点的 地方院校和初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农村学生所占比重明显增 加。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 河北理工学院的高校在校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占到63.3%, 高于2001年7.9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 户籍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2%,父母为农民、工人的学 生占调查总数的80%。
(2)初中等职业教育的分流。尽管我国有“崇尚教育” 的传统美德,每个农村家长都有着强烈的教育投资愿望,希 望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进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但是, 在家庭收入急剧下降,尤其是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形下,不少 农村家庭改变了教育投资方向,他们希望子女学得一技之长, 将来即使打工,也要做一名技术工人,而不能像自己那样一 无所长。更何况,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技术培 训还有一定的生活补贴(每人每年5000元)。这种政府补贴 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在考大学和 上技校之间,农村有些家章和孩子更愿意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三、改变教育预期、刺激农村教育需求的措施 虽然农村教育需求变化的主要症结在于大学生就业困 境,经济新常态下这种困难有可能在短期内加剧。但是从长 期看,经过时间的发酵,大学生的知识必将转化为现实的生 产力,知识的价值终将显现出来。而且,辩证的看,国家宏 观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的要求,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
相对于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他们拥有的知识终将 改变他们的就业环境。因此,改变农村教育需求的主要渠道 应该尽快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入手,重塑人们对教育和 知识的信心,刺激农村教育需求健康发展。
1、加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由于农村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不足,大部分学生 缺乏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技巧。因此,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强对 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首先,学校应该对毕业生进行较系 统地就业指导,一方面帮助他们调整就业观念,树立“先就 业再择业”的务实就业观;
另一方面,传授学生必要的面试 技巧,最好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用人单位特点进行实际训 练,增加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其次,政府应该建 立高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
2、强化劳动市场的流动机制 在西方,教育被认为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动力机制。[6] 也许年轻人的初次就业存在困难,收入低,待遇差;
但是只 要他能努力学习(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和“干中学”),他就有可能通过多次的职业转换,最终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 己收入和社会阶层的提升。这就是通常讲的“爬梯子”原理。
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初始就业不理想并不可怕,可 怕的是一辈子没有机会改变这种现状。所谓“先就业再择业” 的潜在条件,就是要给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劳动力 市场,打破一切人才录用的人为限制,建立灵活的劳动力流 动机制。只有这样,青年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才能随着自己的 努力和经济状况的好转而改变,人们才能重新恢复对教育的 信心和期望。
3、加大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 众所周知,创业,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资金、项目和 经营经验。然而这些条件对于初出校门的农村大学生,基本 不具备。尽管国家和学校已经在注册手续、创业基金等方面 予以了很大支持,但是,实际经营经验、风险这些创业难题 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否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在农村大学 生创业指导方面予以技术指导、对其创业风险予以分担。比 如,在毕业实习期间,加强校企联合,实行企业导师制,形 成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就业指导功能的综合性校外平 台,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鼓励学校后勤部 门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可能的设施服务,开辟创业绿色通道, 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预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