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惯习理论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微
场域惯习理论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微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关注生命本身,还包括培养生存能力 和提升生命价值,表达对生命的关怀与追求,更好地感悟与 体验生命的意义。但当前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存在许多问 题,包括缺乏完整的生命主题课程体系、缺少专业师资力量、 教育方法的创新性不足以及缺少社会生活“体验”教育等, 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布迪厄的“场域一喷习”理论来对当前大 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观察和分析。(一)大学生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大场域中的位置 布迪厄提出,各种相对独立的“子场域”构成了社会世 界“大场域”,所以我们可以把整个高等教育看成一个“大 场域”,而构成这个“大场域”的是许多相对独立的“子场 域”,这些“子场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健康教 育等,这些“社会小世界”在不停地进行着博弈,并且影响着 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目前大学 生生命教育这个“子场域”在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中所处的 位置,以及它与其他教育“子场域”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分 析和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引导 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商业化的社会以及传统的 “应试教育”无时不在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开展,学校、老师、 家长以及用人单位仍然将分数、荣誉、证书以及就业率作为 评价高校教育与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在此氛围下,义务教育阶段的那种强化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应试技巧的 教育仍然处于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的中心位置,并且影响着 其他教育的地位与发展,挤压其他教育所能获得的资源,降 低生命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而生命是一切素质培养的最基 本因素,所以从布迪厄的观点来看,在素质教育场域中,生命 教育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能够对整个素质教育场域起 到“酵母”式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并最终促进整个高等教育 大场域的发展水平,所以生命教育这个“子场域”应当处于 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中的首要位置。当前的生命教育在整个 高等教育中处于边缘的位置,这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出现多 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参与者“惯习”的影响 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是“持 久的可转移的票性系统”,并且与特定场域的客观结构相联 系。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的参与者包括高校管理者、教师和 学生,由于生命教育长期处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边缘位置, 而惯习也会受到场域的影响,进而使参与者形成了自己的 “惯习”,而这种“惯习”也开始在他们的管理教学过程中 发挥作用,进而直接导致了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 被边缘化等后果。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 力量仍然是进行“两课”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还有 就是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班主任、心理保健员等力量,但是,正如布迪厄强调的“每个场域都有特定的惯习”,不同 场域间“惯习”的简单移植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如果放在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来看,受传统教育理念、 社会现实需求等原有“惯习”的综合影响,绝大多数高校管 理者更倾向于以能够取得的成绩、荣誉乃至就业率的高低来 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成果;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虽然具 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了解一定的教育技巧,但由于当前生命 教育的内容只占整个两课教育很小的比例,整个教学内容和 方法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这也会使他们在开展 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教学的“惯习”,不利于整 个生命教育的效果;班主任与心理保健员等其他参与者由于 缺乏专业知识和技巧的培训,更多起到的是协助宣传和辅助 教育的作用,对生命教育的开展效果有限。所以,由于受原有 “惯习”的影响,造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起点 低、被边缘化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目前还没能形成与 大学生生命教育相适应的“惯习”,这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 出现多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场域一惯习理论下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 布迪厄的“场域一惯习”理论不仅能够为我们认识和分 析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新的角度,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 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重视与提升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 目前生命教育“子场域”处在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的边缘位置,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重视与提升生命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大“场域”中的 地位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最重要途径。
1.国家政府和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在政策法规和教育资 源方面为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国家 或者教育部可以设立生命教育专项发展基金,为高校开展生 命教育提供资金保障,对此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如 日本在1989年推出的《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敬畏生命与尊 重人的精神的教育目标,并且为此拨出专款进行专门的探索 和研讨;同时国家要重视和加强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 与评估;鼓励和组织不同高校间加强有关生命教育工作的交 流与研讨,交换与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以促进共同进步;为 大学生到社会基层生活实践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体验社会生 活的机会,营造一种有利于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 氛围。
2.高校的行政管理层需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命教 育的大环境。高校的管理层应当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 意识,包括对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来加强 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课程专业教师 的作用,提倡教师选拔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在教学工作上, 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在生活中,适度合理地提高 专业教师队伍的待遇,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 地营造出适合高校生命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场域”。
3.加强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书本课程理论的灌输,应当 多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通过“体验”教育来帮助他 们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所以学校 和老师要尽可能地创造适合生命教育的“场域”,引导学生 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生命意识和情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 敬老院、社区等社会场所去考察或提供志愿服务,可以开展 户外拓展训练等素质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 “场域”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体验生命。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疏导,促进生命教育的 发展。高校应当高度重视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 题咨询疏导,通过建设专业的心理团队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回答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更 好地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更好地应对挫折和挑战, 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疏导更好地为生命教育提供支 持,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
(二)培养与大学生生命教育“场域”相适应的新“惯习” 布迪厄提出,随着“场域”发生变化,个体需要培养新的 “惯习”来适应新的“场域”,进而再来影响“场域”。
1.高校管理者转变旧观念,形成新“惯习”。与传统课 程不一样的是,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具有长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所以很难通过简单地通过卷面分数来评价任课老师的教学成 果,而旧的“惯习”是以学生的成绩、荣誉或证书来评价一 个教师的教育,所以高校的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的根据学生现 实取得的成绩评价教师成果的旧“惯习”,形成一种重视完 整教学过程的新“惯习”,以鼓励和支持教师更好地开展生 命教育。
2.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完善生命主题课程设置。对于教 师群体来说,生命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要求他们在教学过 程中要做到更加人性化,要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生命,教学风格尽量能够 做到平等、自由和开放,要通过人格魅力来增强对于学生的 感染力,这些对于教师的素养都是一个高标准和新挑战。在 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当前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没 有单独的课程设置,所以高校要完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 设置,同时将生命主题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其他学 科的渗透教育作用,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生命是生活的前 提和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都有着相应 的生命教育资源,广大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自课程中的生命 教育素材,并将它们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环节中,让大学生 在日常学习中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实现生命 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不 能只是简单强调“奉献就是生命”,要增强“个体对自我的 接纳、肯定和珍惜,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同清、关怀和热爱”。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要有效 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强化教生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这要 求教师在生活教学中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以完美人格和丰富 的才学来打动和带动学生,主动建立起宽松和融洽的师生关 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还应当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加 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为生 命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健康愉快地生活。加强校 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当根 据从自己的办学特色出发,增加校园文体娱乐设施,多开展 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通过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营 造健康、向上、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鼓励大学生扩大人际 交往,开拓视野。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感染学生, 帮助学生培养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好地应对学习生 活上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