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发展探究
农村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发展探究 [摘要]农村学校教学主要是大班制,人数较多.这种 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农村数学实际教学 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分层教学;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674-6058(2015)26-0024 当前,农村学校教学主要是大班制,人数较多.划分班 级的方式是传统的“平行分班”,同一班级的学生认知水平 有较大的差异.教师根据中等生的水平授课,造成一部分学 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新形势下的教育 要求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不同层 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农村中学数学 实际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 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对分层教学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学生分层要合理 分层教学并不是按学生成绩的高低分成快、慢班,而是 以平行班为基础,将班级学生合理分层,平行分组,使不同 层次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组内.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分层方 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统一学生的认识.然后, 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生,该层学生数 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强;
B层为中等生,该层学生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
C层为后进生,该层学生数学基 础较差,思维能力较弱.分层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数学 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给自己定位层次;
而教师则依据 学生平时的表现,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对学生合理分析, 确定层次.学生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阶段性改选 层次,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目标制订分层次 依据新课程标准,从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出 发,制订层次化教学目标,即设置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 本要求”、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以及 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具体来说, 就是对于C层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知 识;
对于B层学生,要求他们在学习上下工夫,培养他们的 分析综合能力;
对于A层学生,则要求他们深刻理解知识, 并学会灵活运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一 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对于C层学生,要求其掌握公式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B层学生,要求其选择配方法和公式 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A层学生,要求其熟练掌握解一元 二次方程的四种方法.这样,C层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学 习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会因遇到太多困难而厌学. 三、问题分层细设计 备课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 问题.对于A层学生,设计一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对于 B层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使其通过熟练掌握基本 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于 C层学生,设计的问题可以简单点,梯度缓一点,使其掌握 主要知识和基本方法,巩固他们的基础.分层教学让每一位 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 们都能学有所获,共同进步. 四、教学过程显层次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学推进体现倾斜度,由点到面, 由易到难.教学过程从全体目标出发,有助于C层学生对基 础知识的掌握,然后逐步展开层次目标,增加一些综合性、 灵活性的问题.最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 交流合作,共同解决.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时,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折、剪、叠合,让C层学生猜想,总 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B层学生,要求他们分析和 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给C层 学生起到示范解题的作用.对于A层学生,让他们在发现中 领略到数学的美,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给B层学 生的思维起到较好的引导.这样可使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 习,达到各自的目标. 五、分层达标效果好 当堂达标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分层达标可使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目标存在的差距,调整努力的 方向,增强学习动力,使各层次学生学有所得,并逐步向各 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 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作用,达标题可分别为C基础题、 B综合题、A提高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层次的题目. 这样既能使C层学生也体验到“高分”的喜悦,又能避免A 层学生因总得高分而骄傲自满.同时鼓励学生做完本层次题 目后,可以向高一层次挑战,对于解答出高一层次题目的学 生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教师批改A层学生的试题. A层学生批改B层学生的试题,B层学生批改C层学生的试 题,分层批改、讲解、纠错,使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 不同的提高.总之,分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全体 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