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的研究
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松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 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以规模大、迁移远、 居住时间长为主要特点的“民工潮”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特 殊受教育群体的产生。90年代后,从社会讨论到学界研究, 再到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认知在不 同层面、不同类型上得以深入发展。本文从研究方法与学科 视角两个维度对近十年文献的研究取向及内容进行梳理,以 期展现已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整体特征。一、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综述的背景 截至2013年,检索出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研究综述 共有29篇,其中对留守儿童整体进行综述的有16篇,就某一 方面进行综述的有13篇。在这13篇文献中,有6篇对留守儿 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综述,2篇对社会性发展问题进行综 述,2篇对学业问题进行综述,1篇对思想道德问题进行综述, 1篇对犯罪问题进行综述,1篇对体育教育问题进行综述。
对于某一问题研究方法的综述,需要兼顾文献数量和对 该问题研究的成熟度。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对留守儿童问题 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基于这样的考量,以“留守儿童” 为题名检索200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 共334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44篇,博士学位论文9篇。一 般而言,博硕学位论文研究的方法和视角较为多样,且有与 学位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发表,为了排除其对综述的干扰,尽量准确地呈现已有研究方法的整体分布,故不选用博硕论 文。就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而言,CSSCI来源期刊的载文比 普通期刊更具代表性。因此对CSSCI来源期刊2004-2013年的 内容进行检索,以“留守儿童”为题名,筛选出与“教育” 有关的文献共131篇,以此作为综述的依据。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按方法视角划分,主要 采用调查研究的文章有59篇,约占45%;
主要采用思辨研究 的有57篇,约占44%;
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有8篇,约占6%;
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有7篇,约占5%。按学科视角划分,主 要从教育学研究的有53篇,约占40%;
主要从社会学研究的 有53篇,约占40%;
主要从心理学研究的有17篇,约占13%;
主要从法学研究的有8篇,约占6%。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方法视角 1.调查研究 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始于对现状的调查。2004年 吴霓课题组在甘肃、河北、江苏三省挑选了5个县进行研究, 通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揭示出农村留守 儿童存在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 生活、心理等存在的问题。[1] 段成荣与周福林对2000年人 口普查的全国所有户中的10%进行了抽样调查,对于我国留 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分布、家庭类型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 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 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的产物。[2] 还有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的调查,有学者 通过分析鄂西北农村208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指出, 虽然大多数家庭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了孩子,但是极少关注子 女的精神生活;
家长的文化和道德水平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子女的影响很大;
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先进合理,但是 存在背离实际教育的行为;
家庭教育很少注重方式和技巧;
家长只在乎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等现状。[3] 此外,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地区之间 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选择了不同区 市进行调查,其中王玉琼等人对河南鲁山、叶县的4个乡镇4 所学校共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 心理、道德以及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4] 陶红等人分析了 宁夏农村的发展状况,指出家庭关爱与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失教、心理失衡、行为失范。[5] 还 有学者研究了贵州、陕西、山东、吉林、四川、黑龙江等省 份的情况。
2.个案研究 受区域之间教育差异的影响,对于解决不同地区留守儿 童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应略有不同,除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外, 一些学者开始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吕绍清对150名留守儿 童父母和儿童进行的访谈,表现出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 父母做出的留守决策、自己正经历的留守生活的主观认识。
这些认识揭示了留守儿童自身在生活与心理上存在的双重冲突。[6] 同时,有研究者通过对19名留守儿童及监护人、 12名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除了物质 生活有所提高之外,生活照顾、监护人学习管理、家庭气氛、 父母关爱等方面均对留守儿童心理适应造成了消极影响。与 祖辈缺少沟通、祖辈监管不力、祖辈放任管教,留守儿童的 母亲心情变差、命令与训斥增多、严厉惩罚增多等问题的存 在,使得儿童快乐感、安全感减少,孤独、心烦等负性情绪 增多。[7] 在对微观主体展开研究的同时,还有对中观层次即以学 校为主要对象进行的研究。有学者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 进行研究,展现了民族地区部分农村儿童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和危机,提出政府应保障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和安全问题,兼 顾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利益等政策建议。[8] 另有学者选 取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的四个村落及周边学校为基本个案 进行纵向研究,分析了媒介暴力对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留 守男童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 育体系的具体设想。[9] 3.思辨研究 思辨研究是学者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首选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通常基于对大量文献的分析,以较全面的理论 评述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有学者总结出留守儿童在儿童的基 本权利保障方面、人格发展方面、学习成绩方面、道德发展 方面存在问题。呼吁政府要主动担负相应的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
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总结已有解决农 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经验;
以教育部门为中心,对农村留守儿 童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以寻找事实基础。[10] 通过深入反思,有研究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具有 多因性,但是根源在于对儿童的忽视。并从“儿童忽视”的 视角对身体、情感、医疗、教育、安全和社会等六个方面分 析了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提出要开展关于预防忽视的社 会教育,加强立法与执法,建立专门机构和组织,强化对留 守儿童的心理与法律保护。[11] 另外有学者从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现状出发,依托新农村 文化建设和文化共享工程,提出建构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 模式的创新构想。认为构建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不仅是新 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改善留守儿童文化环境的需要。呼吁 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协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积极健康的 文化环境,以提高留守儿童的信息素质。[12] 还有学者从 学前教育的角度,提出“乡村育儿院”的培养模式,实行留 守儿童学前培养的社会化。[13] 4.比较研究 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类型与层次上具有的发展差 异,比较研究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方法。在留守儿童 与流动儿童的比较中,流动儿童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行 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要好于留守儿童;
在留守儿童中, 男生、非独生子女以及高年级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要差一些,而流动儿童则不存在这些差别。[14] 但是在受教育机会上, 留守儿童显著偏高,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显著降低;
与母 亲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得到改善,但是与父亲在 一起的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显著降低;
独自流动和与父母 一起流动的儿童受教育机会受到不利影响,但是与母亲在一 起流动的儿童与其他儿童无显著差异;
女童受教育机会明显 低于男童,但是儿童类型对受教育机会的作用不因性别而异。
[15]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学科视角 1.教育学 从教育学角度来研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学者占多数。
首先有从教育层级进行的研究,在家庭教育方面,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弱化和缺失是引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最直接和 最根本的原因。在社区教育上,有学者提出通过完善农村社 区教育体系的建设,从体制与制度落实上来化解留守儿童的 教育危机。[18] 对于不同教育内容展开的调查。有学者从德育的角度, 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建议从政府、学校、家 庭、社会四个方面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 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19] 有学者关注留守儿童正确 解读信息、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培养。[20] 随着研究的深 入与视角的迁移,传统课程之外的教育内容也引起了学者的 关注,有学者提出以城市图书馆援助为主,以农家书屋为平台,构建图书馆三级支撑体系的建议。[21] 2.社会学 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研究,是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的主要 内容。一项以广西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表明,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监护人的教养方 式、学校的管理方式以及亲戚与同辈群体。[22] 另一项对 我国东西部地区两省四县进行的调研表现出农村留守儿童 在家庭社会化、人际关系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上存在显著差 异。而区域经济水平、教育投入、社会文化、家长流动特征 等,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差异的主要原因。[23] 有学者 基于结构网的理论,认为建构学校、社区、家庭及以留守儿 童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网络模式,能满足留守儿 童在心理发育、个体发展和社会保护等方面的现实需要。但 是需要加强教育引导,深挖传统社会资源,加快政府制度建 设,引入社会模式,才能使社会支持网络发挥最大的功效。
[24] 值得一提的是,段成荣带领团队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 据对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深入分 析。提出应该从相关制度改革入手,为他们进入城市与父母 团聚创造有利条件,平等地享有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和保 障;
应该提前规划农村学前教育;
在重点关注西部较落后的 省份的同时,也应重视东部较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25] 3.法学越来越多研究者从法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全力保障问 题进行研究。除受教育权之外,留守儿童还普遍面临生存权、 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等诸多权利全面缺失的不利状况。
[26] 这些基本权利的缺失,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障碍、 行为习惯较差以及安全隐患。因而要依靠加强立法,适时修 改、完善《 中华人民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中华人民 和国义务教育法 》,构建亲属监护责任机制,加强对农村 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完善留守儿童法律服务体 系。[27]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平等发展权的法律 调整原则是留守儿童平等发展权法治建构的关键,要努力建 构创新包括亲权监护主导的多元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国家控 制的留守儿童多中心福利制度、受教育权为核心的留守儿童 平等发展权保障体系、留守儿童平等发展权等的可诉制度。
[28] 4.心理学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从根本上关怀儿童心理的健 康成长。学者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了多维度的测量。周 宗奎等人认为留守儿童在一般表现、学习、品行和情绪感受 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29] 黄艳苹等人采用心理 健康诊断测验(MHT),对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曾留守儿 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共6类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30] 姚计海等人通过研究指出,仅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 状况最为不佳。[31] 另外,有学者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进行分析,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与不良人格特质、行为 问题、学业不良高度相关。[32]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在研究方法上,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比例还有待提 高。对于研究视角的选择,现有研究仍以教育学、社会学和 心理学为主,基于其他学科视角的研究尚少。个案研究需要 在样本的选择上更具代表性。纯理性的思辨研究在解决留守 儿童这类较多涉及实践关系的问题上,应着重对已有实证结 果的抽象分析与理论总结。比较研究可以多加强对不同区域 之间或同一区域内的对比研究。选择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对 于运用前沿教育原理进行的讨论尚不多见。而社会作为一个 系统整体,用社会学的方法讨论留守儿童问题时,研究其对 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是今后研究颇具价值的研究方向。将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置于法学视域是当下均衡发展基础教育 背景下,今后研究的必然趋势。但是受制于研究者学术背景 的限制,对相关问题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还略显乏力,期 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法学研究者对此进行关注。心理学研究者 运用心理学范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测量,有助于深 入把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征,是今后研究需要加强的地方。
能够预见基于多学科的多元化研究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发 展的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 究,2005(1). [3]罗琴,胡桂锬.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J].当代青 年研究,2006(11). [4]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 问题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5]陶红,马凤仙.宁夏留守流动儿童现状的实证研究 [J].宁夏社会科学,2008(6). [6]吕绍清.农村儿童:留守生活的挑战——150个访谈 个案分析报告[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7]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的 结构及影响:一项质性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6). [8]牛志奎.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处境与儿童权利——J 学校的调查与学生手记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4). [9]杨靖.媒介暴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J].当代传 播,2012(4). [10]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 论与实践,2005(4). [11]俞宁.被忽视的忽视——农村留守儿童被忽视问题 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2]毛太田,彭丽徽.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信息服 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13]袁国富,吴兆雪,程忠园.乡村育儿院——留守儿 童学前培养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2). [14]许传新.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 较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1). [15]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 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8(1). [16]田录梅,张丽军,裴丹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 学习、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8(2). [17]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 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7). [18]李天鹰,王慧英.完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缓解留守 儿童教育危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 [19]马多秀.心灵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诉求[J]. 中国教育学刊,2011(1). [20]杨靖,黄京华.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四级阶 梯的构建与实践路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21]杨小春.发挥市县公共图书馆优势 服务农村留守 儿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4). [22]陈新花,李珍连.广西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 会化差异分析——以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的儿童个案调查 为例[J].西北人口,2008(2).[23]邓纯考,何晓雷.我国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差异研究——基于浙江与贵州两省四县的比较[J].新疆社 会科学,2013(1). [24]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25]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 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 析[J].人口学刊,2013(3). [26]项焱,郑耿扬,李沉.留守儿童权利状况考察报告 ——以湖北农村地区为例[J].法学评论,2009(6). [27]张琳.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J].中州学刊,2009(5). [28]彭清燕,汪习根.留守儿童平等发展权法治建构新 思路[J].东疆学刊,2013(1). [29]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 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30]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 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