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玩课程之脑筋急转弯在小学数学中的引用
童玩课程之脑筋急转弯在小学数学中的引用 “脑筋急转弯”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脑力游戏,有 些题目需投机取巧,有些题目也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著名数 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 问题本身更重要。的确,创新思想的培养和渗透是润物无声 的。而我校自2013年申报江苏省课题《再造理念下的城镇小 学童玩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成功以来,“基于儿童立场” 的课程理念便深入人心,全校老师都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中, 形成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浓郁的校园氛围。最近,班级 孩子又流行起了看《脑筋急转弯》,与孩子们几次愉快的交 流中,我发现很多脑筋急转弯看上去与数学无关,其实解题 思路里包含着很多数学思维的技巧。一、排除定势,扩大思维广度 脑筋急转弯:一位公安局长在茶馆与一位老头下棋,这 时跑来一个小孩,小孩着急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 爸爸吵起来了!”老头问:“这孩子是谁?”公安局长说:
“是我儿子。”请问两个吵架的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往往由于公安局长大多数是男人而找不 到答案,如果突破常规,把公安局长想成女的,则答案马上 揭晓:丈夫和父亲。这种“思维定式”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存在, 体现在:有的学生由于习惯于常规思维方法,从而造成解题 思路狭窄,遇到“新”题便无从着手。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 钻研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用不 同的方法解题,从而使学生思维的广度向纵深发展。
例如:有两人各自骑自行车行走。当甲车轮滚动40圈时, 乙车轮在同样的距离中滚动了30圈,如果乙车轮的周长比甲 车轮的周长长0.32米,求这段距离。学生常用列方程或者用 归一法解来求解。其实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解法一、用倍 比法解。先求出甲车轮旋转10圈的距离,再求出总距离。0.32 ×30×[40÷(40-301]。解法二:用分数法解。以这段距离 为单位“1”。0.32÷(1/30-1/40)。解法三:根据求最小 公倍数方法解。有30和40的最小公倍数=2×5×3× 4=120.0.32×120=38.4(米)。……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帮助 学生走出固定的思维框架,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 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开阔思路,提高思维深度 脑筋急转弯:“树上有10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 回答这一问题时,如果单向思维的话,答案只有一个:0只 (全飞走了),若是多向思维,则会有其他不同的答案。如:(1)有一只(被打死的那只还挂在树上);
(2)有2只(这 2只受伤了,不能飞);
(3)有3只(它们是家鸟,关在笼 子里的)……大胆猜测,假设的可能越多,答案也就越多。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大胆猜测和质疑问 难。
例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 一道选择题: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减去它的,第二根 减去米,两根绳子剩下的长度( ) (1)第一根长(2)第二根长(3)两根一样长(4)无 法确定 起初,许多学生认为选(2),理由是不管假设的绳长 为2米,3米乃至更多的米数,算下来都是第二根长。这时,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刚才大家假设的绳长都是大于1米的, 难道绳长一定是大于1米的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很 快反应过来:如果假设绳长小于1米或绳长等于l米会怎样? 通过计算,学生得到答案:当绳长大于1米时,应选(2), 当绳长小于1米时,应选(1),当绳长等于1米时,应选(3), 由于题中并未确定绳长,所以该题应选(4)无法确定。
三、综合考虑,简化思考过程脑筋急转弯:有一本书,兄弟俩都想买。如果用哥哥的 钱单买要缺5元钱,如果用弟弟的钱买缺1角钱,如果两人把 钱和起来只买一本书,钱仍然不够。那么这本书的价钱是多 少呢?答案:这本书的价钱是5元。哥哥没钱,弟弟只有4元 9角。
这一题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了人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 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对于解决数学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例 如:某厂每天生产200个零件,需要6天完成,现要提前在5 天完成,现在每天应多生产多少个?按常规的思考方法:先 求该厂要生产的零件总数200×6=1200(个),再求5天完成, 完成时每天生产的个数1200÷5=240(个),最后求现在每 天多生产的个数240-200=40(个)。然而有一名学生只用了 一步计算,结果也是50个,列式是200÷4=50(个)。我问:
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因为现在少用了1天,那么就用 原来1天做的零件平均分给现在的5天就是现在每天应多生 产的零件了。”随即,我对这名学生的这种简洁有效的方法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的确,如果仔细分析量与量之间 的关系,不难发现:实际上,要提前在5天内完成任务,就 是提前1天,只要把原来1天内应生产的零件数平均分到5天 内完成,就是每天多生产的零件数。这样的思考方法不仅删繁就简,简化了数学思维的过程, 更体现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透彻领悟。如果学生第一次爆发 出这样灵感的时候,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的话,相 信,以后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就会尝试着在常规“套路” 的基础上去“另辟蹊径”了。
四、逆向思考,培养双向思维 脑筋急转弯:一只绑在树上的小狗,想吃地上的一根骨 头,但绳子不够长,差了5厘米,你能教小狗用什么办法抓 到骨头吗?答案:教小狗转过身体用后脚抓骨头。这道脑筋 急转弯是非常典型的逆向思维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顺向思维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思考的;
而逆向思 维是不依照题目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 结果)出发,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有这样一道题:小张骑自行车以每小时行10千米的速度 从甲地到乙地,返回时他换成骑摩托车,每行1千米比骑自 行车少用5分钟,这样他在返回的路上用了40分钟,问甲、 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练习中,有50%以上的学生 不能正确解答这道题,其中一部分学生感觉根本无从下手。
在能正确解答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解答方法也不是最简 便的。仔细分析这道题,不难发现,条件先告诉我们小张从甲 地到乙地的速度,再问接地告诉我们返回的速度。然而返回 的速度没有像通常情况下那样叙述为“每小时比骑自行车少 行……”,而是变换了一种叙述方式“每行1千米比骑自行 车少用5分钟”,如果能将这句话转述为“小张骑自行车每 行1千米用6分钟(60÷10=6)”,就会茅塞顿开。本题的最 佳解法为:(60÷10-5)×40=40(千米) 由此,我认为经常训练学生能容纳相对的或两种互不相 容的观点,一旦两种相对立的思想能在学生头脑中结合,就 会创造出一种新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经常启发引导 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教会学生从正反面去考 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曾经有人研究发现:对“脑筋急转弯”解答得很好的人 往往分为四类:即怪诞人、幼稚者、懒惰者和外行人。究其 原因在于:怪诞人不用平常人的思维方法,即能突破常规, 标新立异;
幼稚者和懒惰者对事物、现象的认识都比较直接, 即多采用直觉思维;
而外行人则没有旧知识作基础,即是思 维定式最少的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当然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怪诞人、幼稚者、懒惰者和外行人,但我们可以采用“脑筋急转弯” 中一些与数学教学相通的思维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使“脑筋急转弯”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调味剂”,从而把 学生培养成为能质疑问难,突破常规,删繁就简的机灵人和 具有一定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