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国际化视野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刍议]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刍议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刍议 摘要: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条件下各国社会、经济、文 化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形势客观上要求 高等学校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肩负起为我国 经济建设源源不断输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性应用型人 才的历史使命。为此,时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在刻意培养 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刻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和创新 能力、刻意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下气 力,做出成效。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各国 (各地区)在经济文化等各层面加紧交流融合,各种形式的 经济合作与竞争已然成为国与国经济关系发展的主流。任何 国家或地区,要想切实避免遭受被国际化浪潮边缘化的厄运, 或要想尽享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机遇,谋求经济发展、社会进 步和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顺应国际化大潮,能动地实现同世 界经济主流的良性能动对接,在世界经济的竞技场上充分发 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国际化条件下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日益激烈的经济 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正所谓“得人才者 得天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各地区)都在不遗余 力地推进教育改革,寄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应用 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肩负人才培养重大历史使命的我 国各类高等院校必须心无旁骛地培育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应人才市场和社会经 济发展需求,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优秀人才。

唯此方能走出坚实的成功之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性 应用型人才,除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扎实的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与训练 以外,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大功夫。

一是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国际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同属一个地球村的人们,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无时 无刻不在经受国际化大潮的冲击与洗礼,每一个人都实实在 在地具备了地球村村民的身份,无论自觉与否,都成为了国 际化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在此背景下,能否真正培养学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就成 为了判断我国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此处的关键在 于要教会学生自觉地基于国际化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 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安全等重大领域里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国内社 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又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转型,多元化价值取向和利益诉 求并存的关键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就是要使青年 一代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理出头绪,把握规律, 认准中国的国际地位,牢牢把握中国在同世界各国交往尤其是同各大国打交道中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并且善于将基于国 际化视野展开的战略思考与眼下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国际化时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 优秀人才。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持续向纵深发展的国际经济往来和 文化交流,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机遇,也 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 放大业,正是顺应了全球化的时代大潮,用了短短三十多年 时间,基本走完了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建设者 的年青一代,必须自觉加深对全球化的认识与理解,勇敢地 直面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当下尤为重要的是要 注重让学生具备熟练掌握和使用外国语的能力。在国际化趋 势迅猛发展的现时代,反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 前沿成果、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就、各类国际经济组 织的运行规范、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通行法则和惯例的相关 资料和信息多采用国际通用语言(主要是英语)为载体。以 人们每天都须臾不可以离开的互联网为例,尽管我国的网民 人数和互联网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全世界互联网用户使 用最多的语言仍然是英语。形式各异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亦 多以国际通用语言(主要是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在国际化 时代,外国语作为交流沟通获取信息的工具,其重要意义和地位可见一斑。

就学习外国语而论,青年学生学会一到两门外国语,尤 其是熟练掌握了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一方面能够 直接使用英语或其它外国语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其直接 用于处理未来事业发展中的各种事务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业 务。另一方面,在对相关信息整理、分类的基础上,经过认 真研究和严谨思考,形成自己的独到观点,在针对各类专业 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能够熟练地同外国人士沟通信息、 交流思想、理性争辩。显而易见,我国高等学校积极创造条 件,营造浓郁的语言氛围,引导、督促、鼓励学生努力学好、 学精、学通一到两门外国语应该是全球化条件下培养高素质 优秀人才的题中要义。

二是要刻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

源于古希腊文的“批判”一词,指的是“提问、理解某 种事物的意义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认识论的角度考 察,批判就是基于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所处环境与条件及 其变动、相关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方向及影响力 度的理性辨识和合理预期,基于对客观事物当下发展状态的 准确认知,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离 开了睿智的观察、富于哲理的思考和审慎严谨的逻辑推理, 不能养成批判性思维模式,要做到“理性辨识”、“合理预 期”、 “准确认知”和“科学判断”是难以想象的。然而, 要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就必须引导学生修习必要的哲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哲学是关于人类思维模式的科学。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 语的“philosophia”,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组 成,其中,“philo”为动词,意为“热爱”和“追求”。

“sophia”为名词,意为“智慧”和“才能”。毕达哥拉斯 首先提出了哲学的概念,将哲学家定义为热爱并追求智慧的 人。毕达哥拉斯和他同时代的哲人们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 其内在规律和法则,哲学家的责任和使命就是通过理性和辩 证的思考,按照自然界自身的逻辑,揭示这些规律和法则。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 哲学家。其中的佼佼者当属老子、孔子、墨子和庄子。他们 创立了不同学派,教导世人正确认知客观世界。如老子在论 及自然界的起源时就鲜明地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国的古代先哲们 还都不约而同地教诲弟子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建立严谨 的思维模式。孔子就曾反复地告诫他的学生“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在超过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 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时下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学 生们恰恰缺失了对哲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命题的研 习。其实,从东西方哲学的缘起和真谛皆可以明显地看到, 今天的莘莘学子要成为明天的优秀人才除了要学习各类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 力,构建严谨的批判性思维模式。

严谨的思维须以扎实的逻辑修养为基础。逻辑是思维的 规律,逻辑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学好形式逻辑,可以 藉由特定的语言载体进行通达顺畅的归纳、演绎和推理;
学 好辩证逻辑,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矛盾面前保持定力,不为形 形色色的表面现象所困扰,凡事皆能抛开枝微末节,善于抓 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通过修习哲学和逻辑,掌握思维的规律,建立起严 谨的评判性思维模式,并且很好地将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统 一起来,面对客观世界错综复杂的表象,他们就能够始终保 持清醒的头脑,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能从大处着眼,又 善于从小处入手,全面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关键,排除 纷扰,直入要津,直击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具体问题 的可行方案。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 既体现思维水平,更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建立批判 性思维模式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试想,倘 若对既有的知识和结论都统统奉为圭臬,凡事皆唯书、唯上, 结局就只能是守旧、保守,何来改革?更惶论创新! 创新绝非出奇,而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 的创造性活动,特指以批判性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 有别于常人思路的见解,立足于人类文明业已取得的成就,基于对事物当下存在状态的准确判断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与 趋势的科学预见,通过能动地改变事物存在的外部环境与条 件,促进事物朝着预期方向以预期速率变动,从而获得预期 的效果。创新行为最终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提出新观 点,采用新方法,打通新路径,创造新事物。

创新的核心意涵集中表现为更新、创造、变革。作为人 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的集中体现,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就一刻也离不开创新。在当下中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 关乎国家富强、人民福祉和民族兴盛的大事业,当然也是各 级各类高等学校的使命所在。

三是要刻意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论教育。秉 持此种理念,经高等学校严格系统训练的学生,如果能够灵 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矛 盾与问题进行综合理性的分析研究,探求和提出解决这些问 题的科学路径,他们就可望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理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里的重 点在于要求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不能总是“高来高去”,一味 地追求所谓高、大、上的“纯理论”,而是要努力“接地气”, 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实践、乐于实 践、甘于实践的实践精神,同时赋予学生善于实践的实践能力。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恰如“一枚 硬币的两面”。

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即可形成应用型人才的一大特质:崇尚实践,热 衷实践,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对各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的观察、思辨,形成和提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思 路、策略、方法,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孜孜追求的目标。

强调高等教育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绝不等同于实用主义。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人才培 养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真谛。一部分高校,一味片 面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相对忽略了对学生 实践精神的教育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滑入了 狭隘实用主义的泥淖。

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际为例,在这 些高校本科教学的实际运作中,人们会经常看到读会计的学 生只会埋头处理一大堆会计凭证,纠结于某笔业务应该放进 哪个会计科目,如何登帐,怎样实现借贷平衡;
读国际商务 的学生只是关注在某项跨国商业活动中,使用何种单证以及 如何使用这些单证;
读电子商务的学生则醉心于运用特定的 国际商务平台向特定目标客户销售特定产品,……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平心而论,掌握以上提及的那些实际操作技能确实对学 生会有所帮助。但是,规范的本科教育岂能够仅限于培养特殊的操作技能?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统领人才培养,其意义 与作用又岂是这些操作技能所能取代! 具体说来,在现代企业运行中,会计的功能与作用早就 大大超出了传统的“算账”、“记账”、“平账”的范畴, 延伸到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接受过本科阶段会计学科系 统训练的学生,应能够准确领会和执行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 和会计法规,全面掌握企业运行的财务状态,保持企业财务 运行的稳定性,从会计业务的角度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 财务依据,提出专业性咨询意见;
研习国际商务并非仅限于 学会怎样同外国人做生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宽阔的国际视 野,深谙相关国际经济组织的运行规则、跨国交易中的国际 经贸惯例和经贸活动对象国的语言文化,并能熟练践行跨文 化交际;
能够运用既有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固然是好事, 但对于修读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学生说来,更具意义的应该 是深入了解和认识当代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其在 经贸商务活动中应用的大势,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发展,大数 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对未来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影 响等等,从而紧跟电子商务发展的势头,……以此类推。

毋庸置疑,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各学科的教学中践 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绝不能滑向狭隘的实用主义。与此相 反,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恰恰是要求高等学校和广大 教师,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 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思考、 研究、讨论和处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类专业问题。这才是高等 教育实践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真正内涵。

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时代呼唤着成千上 万具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严谨的批判性思维模式、不拘一 格的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矢志不渝的实践精神 和高超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高等学校唯有准确把握竞争形 势,认准自身条件和比较优势,科学设定办学特色和发展目 标,并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一目标稳步迈进,不断取得和积累 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成就,方能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推动学校 各项建设事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唯有更新观念、坚持 改革、锐意进取,方能不辱使命,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 新性应用型人才。

赵 敏,女,1986年出生,山西临汾人,广东外语外贸 大学南国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企业管理 研究。

周文贵,男,1954年出生,湖南常德人,耶鲁大学经济 学硕士,经济学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教务处处长,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世界经 济学会理事,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国际贸易、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