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延伸及当代价值论文(共2篇)]

中国书法艺术延伸及当代价值论文(共2篇)

中国书法艺术延伸及当代价值论文(共2篇) 第1篇: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气”文化 世界上的艺术千千万万,而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特色 所决定的。中国文化观念与其他文化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 气文化。“气”的概念无论在其内涵还是外延都是非常丰富的,整个中国文化几乎 都可以用一个“气”字来概括。它是宇宙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的统一,是对 世界的最高概括:一切物质与精神都包括在内。这是无论哪一种民族的哲学思想 都无法做到的。要对中国气文化作出系统的阐述,很不容易。但是,由于中国以 美的方式来铭刻中国汉字的每一个字,安排整个章法布局,使中国书法线条的流 动与宇宙之气的世界有了一个相似的同构。虽然文学、绘画、音乐、建筑,都含 有线的意味,但只有在书法之线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出中国艺术中线之美与气文 化的特点。

一、书法中,纸白字黑,一阴一阳,养气、调气,乃“气”之宇宙,“气” 之运动 《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谓之道。”[1]450它表现了以气为万物 之本原的哲学观点;
气还是“道”的具体化,表明了运动的观点。原始混沌的气因 清浊不同而出现阴阳二气,两者相互对立斗争,造成万物的生衍化育。书法的运 笔过程就是行气,通常笔锋向某一方向施加的气力大,哪一侧气力就充实,线条 也就随之呈现出着力不同的变化,存在方位的阴阳对立关系。明代项穆在其《书 法雅言·规矩》中论道:“圆为规以象天,方为矩以象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 藏。”[2]522清代刘熙载更在其《艺概·书概》中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

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2]709从辩证角度对书法线条的阴阳面 进行了明确阐述。因此,在气的变化发展中,人一方面必须顺其自然,另一方面 也可适度调养,“庄子就以‘气’解释‘至人’的功力,‘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乎 万物之上而不栗’,原因就在于‘纯气守也’。若能‘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就 可以‘通乎物之所造’(引文见《达生》)”[3]83-84。孟子的“养气说”、黄老思想中 的调气说等学说都是这个意思。中国的书法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养气、调气的过程。

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书统》中言:“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

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2]513此段话中“正书”非“楷书”之“正”,而是正邪之“正”,乃是要求书者端正思想、端正态度,即所想、所书、所表达的要符合宇宙万物发 展之规律,才能写出佳作。“气”由心表达出来,是遵循道之发展的结果,促使书 之美。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则谈道:“古人谓喜气画兰,怒气画竹,各 有所宜。”[2]727可见,不同的气表现不同的内省意识,所以有不同的思维形式和 表达效果。

更进一步,气的运动使人们也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即气不仅化 生万物,而且万物也因此体现出气的运动变化的属性。由于运动,事物会发生由 此及彼的相互影响与转化,彼和此并不是不能逾越的鸿沟。古代书法家在论书的 同时也体现着这一气的运动。例如项穆《书法雅言·形质》篇中说:“若而书也, 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2]516-517 二、书法中纸白为虚、字黑为实,且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乃“气” 之精神 将气视为天地万物及人的内在构成要素或内在依据,其实就是探求气 的精神之于人和事物的作用,人“要使内心保持平静,扫除一切不合理的欲望和 杂念,以便使形体处于更良好的状态”[1]434,能更好地容纳气,体现气之精神。

作用于艺术中,常常以一种“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境界来力求达到气之精神 的外化。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就是虚实相生的气之文化。实境是虚境开拓 的基础,虚境是实境创作的升华、方向和核心,有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 完全符合气的理论内涵的,必然要对艺术有所影响。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其 《书论》中就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

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2]28-29王羲之号称“万字不同”, 他在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中书写的共21个“之”字,各有不同的 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纸、墨使用上的方法:如果用 白色的宣纸,笔势要相对强些;
如果是有色的宣纸,笔势就要相对弱些,才能在 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虚实变化。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则说:“凡世之所贵, 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 而有余。”[2]314即大字最难做到结构、章法严密而留白空间不够,小字最难做到 结构、章法、布局宽绰而使得整体留白过于宽余。

南朝时谢赭提出“气韵生动”的批评标准,即“画有六法”。它本是画论的一部分,但在书画同源的艺术氛围下,对于书法也有相当大的适用性,是一个 互相联系与作用的整体。卫夫人在其《笔阵图》中就对书法笔画有一段精妙的要 求:“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陆断犀象。卧钩,百钧弩发。竖,万岁枯藤。横折斜钩,崩浪雷奔。横折钩, 劲弩筋节。”[2]22以自然界的各种状物来表现书法中的各种基本笔画应该表现出 的形、神、气、韵的精神状态,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最高境界的精神气质。在前 人的诸多探索后,我们也得到中国书法的“永字八法”,即:点为侧(如鸟之翻然 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弩(同努:有力的意思),钩为■(跃的样子, 同跃),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捺为磔(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书法以线之流动而成,却处处有精神。

三、书法中结体讲究呼应、管领、揖让,立定中笔,乃“气”之中和 中国的“和”与“中”通常联系在一起,和即中和。所谓“中”,是按照一 定的文化法则来组织多样的或相反的东西,并使得它们构成一个统一、联系、和 谐的整体。“中”在书法中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每个字都讲究主笔,并且认为立 定中笔,才能站稳,且与四面互为呼应。刘熙载在《艺概·书概》篇中论及书法 中的主笔时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
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 拱向。主笔有差,则馀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2]711可见,气之中和能 占势。于是,中锋行笔就重要了,成为古今书家都遵循的运笔。总之,书法艺术 中即使表现是不和的,根子上还是求和的,是不和之和。

应该说,中国书法精神中,无论是宇宙意识、运动、气韵生动的书法 艺术审美标准,还是其中的辩证思想和“中和”之道,中国书法伴随中国历史发展 的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深地烙印着中国文化中最博大精深的气之文化,从书 家到作品、从点到线、从纸白到墨黑、从形到神、从静到动,都体现着中华民族 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的诸多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承载了中国文 化的重要载体,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认 知与内涵修养。中国的气文化,不仅仅以思想的形式在延续,正是借助于诸如书 法等的艺术载体,我们才得以感受到它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深邃自然的融合力, 潜移默化而摄人心魄的凝聚力,在整个民族中引起的共鸣。

作者:孙丽丽 第2篇:中国书法艺术的视觉延伸及当代价值就中国的艺术样式来说,存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其中的书法艺术 是最具有延伸性、一贯性与代表性的。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书法艺术是目前 唯一以文字为主体的并获得持续发展的,且获得广泛普及的视觉艺术。这种视觉 艺术样式与西方艺术具有相似之处,其形成均以实用性为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 不断延伸。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中国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显现出鲜明的 一贯性与稳定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视觉上不断扩容延伸,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 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哲学思想、精神诉求等许多领域的内在审美元素。这 些内在审美元素在无形中已经融合到中国众多艺术样式的方方面面,显现出了巨 大的作用,在中国视觉艺术的发展与生成过程中中国书法艺术显现出了重要的提 升与引领作用,不仅使得境界高远,而且也使得精神纯度获得了提升。

一、中国书法艺术的视觉延伸 书法艺术属于我国宝贵的文化遗存。一个时代的书风并不单纯是简单 的审美崇尚,视觉上的颐目,实际上属于一种怡心笃志,是利用理性的思辨,对 精神的维度拓展,延伸释放情感的表达形式,寄情畅性于人文关怀中,能够超然 于象外,获得心性的解脱。就像唐代张怀谨对书法的形容是“无声之音,无形之 相。”唐代张彦远也这样形容书法“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显然,学书能够 积累学问。北宋苏轼对书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 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不难看出,书法也是一种情怀的释放,并非一成不变, 在审美视觉上,注重创新形式,彰显个性。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文字书写形式的形成也是以实用性为基础,通过延 伸与拓展,发展为具备审美属性的视觉符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会对 这种视觉符号的发展与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尚书中的“河图洛书”至发现甲骨 文;
从商周青铜器时代的金文发展至汉代的“六书”;
从篆籀之书发展至隶、真、 草的普遍推广应用;
自雕版印刷发展至活字印刷以及现代的电脑汉字输入法;
自 甲骨至竹简发展至绢缟纸张的应用;
从汉字抄录发展至打印技术的出现;
随着时 代的变迁发展,中国文字的视觉呈现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发展到今天,书法艺 术的视觉审美始终处于不断延伸中。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从其书法的实用属性 来看,文字及其书写形式都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中。书法作为审美艺术,也在蓬勃 发展,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毫无疑问,书法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随 着时代的进步,其视觉内涵不断得到扩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视觉延伸,使具有 历史文献价值的视觉艺术文化得以产生。

在《评书帖》中,清代梁嫩发表了这样的观点“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获得了学界广泛认可。从晋代发展至唐代,书法体势在这期 间越来越完善,这是时期的书法艺术的视觉呈现也很具有代表性。唐朝发展至宋 朝直至元明,书法的视觉审美取向一直没有停止延伸,不断发生着转移。从进入 清朝开始,书学慢慢兴起,发展至后期,碑学慢慢兴盛,邓石如、何绍基、伊秉 绶、张裕钊、吴昌硕等都是比较有代表的书家,这些人基本都钻研碑帖,所以清 人的书法受碑帖影响较深,具有浓郁的朴拙、金石风格。

就今天的书法艺术视觉延伸来看,在内容上由两部分构成,即形式与 文化内涵两大部分。今天的书法艺术在形式上也越来越丰富,呈现出鲜明的多元 化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视觉观念在形式方面的束缚,现代技术与观念的 植入,使其在形式上不断发生拓变。例如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影像技术、3D多 维空间、网络技术等。书法和绘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已经发展为一种风尚。

把本来就具有抽象化书法意象化或极端抽象化,打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这实际上也是当代书家所作出的积极尝试。从现代很多书法作品来看,线条并不 绝对从属于文字,文字也不一定要绝对考虑结构,结构与章法之间也可以不必契 合,视觉也打破了静态与平面的局限。现代人通常会在共性中张扬个性。关于艺 术的个性与共性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缺乏共性就难以适应今天的社会环境,而 缺乏个性就难以实现价值。人们广泛存在这样一种心境,即对习惯充分尊重,又 担心流于世俗。书法艺术的视觉延伸使得现代人的审美诉求得到了满足。书法艺 术能够集古老、时尚、年轻于一身。

二、书法艺术的当代价值 发展到今天,传统书法艺术的实用性已经被显著弱化了,但这种实用 性并不是彻底消失了,其实用价值依然存在,这种实用价值大部分在审美方面体 现出来。伴随着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的持续提升,在当代众多艺术审美样式中书 法本身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样式发展为最有渗透力的视觉元素。书法艺术具有 很强的感召力与非常强大的普及性,其表现为两种态势,即审美的融合和纯粹的 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是非常的重要构成部分,学习书法的目 的绝对不是局限于写好几个汉字这么简单,当然这种功利性目的是存在的。对执 著的体验和对心性的历练是学好书法的要义所在。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言 “学书者有两观:日观物,日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还认为“书,如 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 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书法艺术从诞生开始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是将其归为一种学科则它 具有鲜明的交叉性特点,书法处于中国特定的时代环境下,都能找到适应期自身 发展的形式。书法与文化艺术的众多方面存在关系,属于一种修为方式,例如文 字学、哲学、美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还有当代的设计艺术学等;
在 中国历史文脉发展过程中书法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视觉文献,其内容纷繁复杂,十 分庞大,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书法这种艺术样式最接近精 神至上家园,非常容易掌握,对先贤的智慧积极学习,在神与气畅中对其中蕴含 的缱绻情思深深体味,收获一份心灵的淡然和清澈。

三、结束语 古代的书法家基本都属于文人学者,当代的书法家基本就是纯粹的书 法家,很多时候显现出浓郁的书匠气息。在文化素养方面显得薄弱,对时代精神 缺乏深刻的体悟,这直接制约了今天书法的有序发展。可以说就书而书难以成书, 书不见文也难以成为书。书法艺术同绘画比较,在审美过程上具有一定的差异, 书法艺术的视觉魅力并不是直观的,书法的视觉魅力依靠线条的虚实枯润、起伏 节奏得以体现。书法和音乐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审美过程主要依靠想象来实 现,书法也被称为无声的弦音,实际上就是“大象无形,雅乐稀音”的境界。对书 法作品欣赏,无论是字词还是章句,无论是法度还是性情,以及点画行气至心性 境界,每个细节都散发美,激荡人们的心田,最终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周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