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音乐_古舞的音乐和表演研究

古舞的音乐和表演研究

古舞的音乐和表演研究 一、曲式结构 朱倭古舞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其结构总体表现出以精 炼的乐段结构为主体,偶尔会见到三部曲式的特点。其中, 乐段结构因乐句数量的划分而表现出多样形态:既有民歌当 中常见的二、四乐句,也有奇数三乐句,还有一乐句乐段结 构。而三部曲式因再现因素,分为并列三部曲式和有再现三 部曲式两类。1、两乐句乐段朱倭古舞两乐句结构的例子占 多数。两乐句乐段的音乐以上下句为主,平行结构的例子极 为少见。并且,上下句结构乐句之间的小节数也并非表现出 方整性的特点,长度比例也不一致,常常见到后一乐句的结 构长度大于第一乐句作品。从上面谱例中可以看出,该乐曲 为上下句结构,商调式,旋律优美。第一乐句为一到四小节, 旋律在低音区呈拱形线条起伏,并在羽音上形成呼吸点;
第 二乐句为五到十一小节,旋律在中高音区运动,第八小节处 旋律折回形成扩展并最终结束于商音之上。2、三乐句乐段 三乐句结构类型的乐段在朱倭古舞中较为常见,,可以分为 ABB1、AA1A2两种类型。其中,AA1A2体现一种变奏手法,句 法方整,通常是第二乐句对第一乐句进行旋律加花,第三乐 句对第一乐句做有变化的再现。ABB1类型的乐段根据写法又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乐句结构方整、第三乐句完全重复 第二乐句形成的结构现象,这类结构在三乐句的乐段中多见。

另一类三乐句的ABB1类型的乐段特点:三乐句并不等长,第一乐句为句头,它长度较短,末尾通常停留在长音上形成拖 腔,起到引入音乐的作用;
第二乐句为乐段的主体部分,它 的长度通常是第一乐句的两倍或略有缩减,内部一气呵成, 在乐句末尾形成终止式或呼吸点;
第三乐句是对第二乐句的 重复,具有补充意义,它与此前所说的三乐句类型相比较, 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仅对第二乐句进行截段重复而非完全重 复,在长度上小于第二乐句。从谱例中可以看出,该结构为 羽调式,第一乐句第一小节末尾以角音上行四度跳进至羽音 后折回徵音形成长音拖腔,而后,七小节的主题部分一气呵 成并形成终止,第三乐句对第二乐句的后五小节进行重复。

三个乐句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头、腹、尾的结构现象。3、 一乐句乐段一乐句乐段在朱倭古舞中也比较常见,这类结构 的歌曲长度短小,音域相对较窄,大多控制在一个八度以为, 节拍以2/4拍为主,常与劳动类的歌曲相结合,节奏坚定有 力。4、四乐句乐段四乐句乐段在朱倭古舞中较为少见,其 表现的内容也与劳动相关,乐句的长度较短,强弱规律明显, 多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呈AA1BB1的结构特点。5、单三部 曲式朱倭古舞当中的三部曲式分为不带再现和带再现的单 三部曲式两类。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主要通过调式、调性、 演唱速度来结构全曲。通常是第一部分采用1拍写成,速度 较快,多位为“领合交替”出现的AA1BB1四乐句类型;
第二 部分由于速度、音乐情绪、材料的改变使之已经表现出独立 性,乐句多次反复也形成了一定时间单位的结构块,具有中部的意义;
第三部分在材料上表现出新特点,但音乐的速度、 调式、句法关系、演唱形式与第一部分基本相同,从而形成 呼应以统一全曲。朱倭古舞当中的带再现单三部曲式除了具 有一般的再现三部曲式特点之外,还有这样一种独特的现象, 即中部没有出现旋律性的音调,而采用说唱的形式来形成与 两端的对比。在谱例7中,第一部分为上下句乐段,羽调式, 节奏鲜明;
中部则是一些节奏鲜明的说唱,第三部分对第一 部分完全再现。

二、唱词 一般唱词分为三段,这与藏族人民对“三”这个数字的 喜好有关。大量运用韵律、修辞、排列方式,前面的歌词都 采用比拟,最后点出主题。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歌 唱风、雨、花、雪,常常代表历练、醒悟、努力和希望;
唱 高山、大河、草原、田野、青稞,常常代表感恩于大自然不 变的福源;
唱祖先、父母、恋人、朋友,常常代表亲情、友 情、和爱情,代表珍爱于难得的缘分。

三、表演基本形式 朱倭古舞,主要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是一种载歌载舞 的传统歌舞。有很多表演形式,其中最多的是祭祀、祈愿和 自娱类歌舞居多。

(一)祭祀活动类 藏语的“卓”,指动态的舞,泛指面具舞或是拟兽舞、 拟鸟舞,其中也包含有古舞的形式。据史料研究表明早期的“卓舞”应该是建立在原始的模拟动物(拟鸟、拟兽)祭祀 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与原始苯教“巫舞”有渊源 关系。在原始祭祀活动中,先民们认为“巫”可以通神,巫 师们的各种形体动作与巫师们的语言都具有慑服神灵们的 威力。大多由会占卜懂巫术知阴阳善歌舞的巫师,以一种带 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巫舞”,实现人们原始的精神寄托。他 们实施巫术,祛灾避邪。在祭祀仪式中,他们交通人神,主 持大祭;
他们同时也是文化的教育者和艺术创造者。朱倭祭 祀古舞,通常是在大型宗教仪式上所跳的一种喜庆歌舞,属 于饱含宗教性质的大型群众歌舞形式。与流传于玉树地区的 “求卓”相似,它是“一种氏族部落娱神的祭坛礼仪和盟誓 文化有关的舞蹈形态”。[3]表演时,多则数百人,少则几 十人,各自组圈旋转,边歌边舞。通常只是男子参加,没有 任何伴奏,每相邻的两个圈便自动分成两组交替传唱。男子 身着深色藏袍,普通衬衣(衬衣袖不长于手臂1-2倍),腰 间可配长刀饰品,也可不配;
藏袍可双袖套在身上,也可将 一边衣袖放下,一手抓放下的衣袖,舞动时袖宽长托展,步 伐稳健缓慢,展现出一种庄重肃穆,古朴原始的舞蹈气氛, 犹如雪狮般威武雄健,又如雄鹰一样潇洒大方。表演中,多 用缓慢的平稳步伐,缓缓移动,其基本步伐和手势有:悠滑 步双甩手、行进步交替单甩手,跳转步交替单甩手、跺踢步 斜托手。一曲舞毕,另一组立即接上,重复动作舞动另一曲, 周而复始直至结束。(二)祈愿活动类 在朱倭古舞中,有一种传统的古老歌舞形式,它的产生 和发展与农业社会的劳动和生产有密切的关联,在日常劳动 里,凡遇到春耕秋收,打场收割等事宜,村名们都会组织这 种祈愿活动。据《苯教历算法》记载:早在公元五世纪,雅 砻地区已经兴修水渠,开始使用木犁耕地,农业比较发达, 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苯教教主请求赐以教 旨,教主根据苯教教义,教农民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佑 丰收。这种带有大地崇拜的祭祀仪式活动流传至今,成为朱 倭最古老的歌舞形式。在古代氏族的农业部落,为求得来年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人们在苯教巫师带领下, 农民在夏末秋初收割前的某一天,围着庄稼转圈祈祷,然后 从自家最好的田地里拔一束最好的麦穗,把它祭献给神灵, 以成为当时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之余,人们聚在一起举 行各种娱乐活动,如斗剑、摔跤、歌舞等,这种古舞表演形 式便由此而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了。在表演时,男女都用水 袖,在空地或麦场上摆放盛有青稞酒的酒缸,或丰收的食物 或者祈福的种子,男女各站半圈将其包围,各有一名“领舞” (或组织者)带队,从左到右按顺时针方向沿圈移动,交替 着边唱边舞。跳舞时一般没有器乐伴奏,舞者以不时发出声 音,或吹口哨,或一起数着节奏,来协调舞步,整齐统一, 人员没有限制,来去自由。歌词表现祈祷丰收、庆祝丰收之 意。这类祈愿丰收和吉祥的表演,“身体要始终保持向前哈腰状态,腿部动作自然屈伸,以提脚横步走、后撤步、一步 一踏,前后点步为主。”[4]水袖配合脚步动作,时而前后 飘动,时而体前交叉,时而向圈内抛袖,时而又在体侧抛袖, 显得舒展飘逸,潇洒自如;
再配以身体哈腰自由随水袖摆动, 显得抒情典雅,优美舒缓,充满韵味。表演服饰一般由衬衣 和袍子组成。其基本特点是,衬衣袖长于胳膊1―2倍,平时 卷起,舞蹈时放下,腰宽且肥大,颜色以黄、红、绿、天蓝 色为主;
袍子是用粗毛呢(氆氇)为料,左衣襟大,右衣襟 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颗纽扣,或用红、蓝、绿、天蓝等色 布做一条飘带,穿时结上。男藏袍多为黑、红两色,领口、 袖口、衣襟和底边都镶上色布或用绸缎包边,古朴浑厚;
穿 时,一般只穿左袖,右袖自然垂下或拿在手里;
也可左右袖 都不穿,交叉系在腰间。女藏袍分有袖和无袖两种,夏秋两 季着无袖藏袍,里面多衬色彩鲜艳的衬衣,衣袖的舞动显得 飘逸、潇洒。男女所穿藏靴,底高两寸,靴筒至小腿以上, 后部留有开口,以便穿脱。靴面有毛呢装饰,绣有图案或花 纹,靴头有方形也有圆形,有尖有勾,向上凸起,显得威武 大方。藏族男女都喜欢配饰,或头顶珠玑,或耳穿大环,或 手挽金银,或项戴珠链。腰间常常配以刀饰,更显豪气。本 文来自于《四川戏剧》杂志。四川戏剧杂志简介详见 (三)自娱活动类 朱倭地区的自娱性的圆圈舞以“锅庄”最为闻名。每逢 节庆、婚礼或重大节日,人们会着华丽的服饰,以村落为单位,在村边或者空地上分班唱合,此起彼伏,顿地为节,尽 情的欢乐,不分昼夜,通宵达旦。早期的“锅庄”是以笨教 教义指导的民间“祭天活动”,到8世纪,随着佛教传入蕃 域,也就带上了浓郁的佛教的色彩。15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 兴起后,这种活动便渗进了宗教教义思想,同时在民间的歌 舞活动中也伴随其中传承下来,到15世纪以后,“锅庄”就 成为正式的传统节目了。“锅庄”以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得以完好传承,并成为在各种民间活动中必 演的保留节目。其音乐与舞蹈联系最为紧密,形式和结构具 有较为固定的程式性。一般以慢歌和快板歌舞两部分组成, 速度又有慢、中、快三种之分。其中,慢歌部分以歌为主, 舞步为辅。开始时,男女分别成圈(男子和男子,女子和女 子成圈),轮班唱合,逐渐形成一个内外圈,或男在内女在 外,或女在内男在外,此起彼伏,由此表现人们对万物的赞 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演中,人们身穿带水袖的藏袍, 慢板动作幅度较小,突出歌唱性的特点,一般使用甩袖踏步, 行走点步,走步手画圈,退步围手、上步左右甩袖的动作舞 蹈;
进入快板歌舞的部分,男女双方各唱一段,以舞步为主, 动作雄健急速,以两步一跺脚,为基本舞步,配以胸前晃手, 退踏步前后摆手,单甩袖转圈,或双甩袖转圈,擦地跳跃, 前顿、后接、左右翻身等动作使舞蹈达到高潮,最后在呼声 中结尾。“锅庄”舞姿矫健优美,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 歌词通俗,并可随心改编歌词应对,无论音乐或舞蹈均易学易教,故非常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