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应用型人才培育措施优化|培育壮苗的措施

体育应用型人才培育措施优化

体育应用型人才培育措施优化 体育应用型人才培育措施优化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和健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 动,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而体育教育 人才的培养是加快人的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社会 对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呈增长趋 势,而且在质量和层次上也有相应提高。以运城学院为例, 目前国内同类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征:人 才培养模式上缺乏个性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上重繁琐基础知 识的讲解,轻理论与方法的把握、课堂教学中重教师讲解轻 师生互动、学业评价中“一张试卷定乾坤”,这样的传统体 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 的需求,因此,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化社会本位,按 社会需求办学。而怎样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专业方向,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深化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一 套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 的应用型体育人才方案,便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亟待 解决的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与理论依据 1.1课程优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精英型阶段向大众 化阶段转变。运城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生源质量、教学质量方面与老牌高 校相比,处于相对劣势。加上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模式化, 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适用技能,又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毕业 生没有竞争优势,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重新 审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和人 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优化研究,显然十分必要和紧迫。目前, 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 比较宽泛,不太符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目标;
课程设置形式单 一、结构不太合理;
实践教学和质量评价形式单一,没有形 成全方位、多元化的体系,因此,必须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 案上进行优化,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2课程优化的理论依据 2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措施 2.1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形成特色并能与时俱进 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没有 明确的、科学化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去发展方 向。《课程方案》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 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 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 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简言之,即为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课程方 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明确的,即不仅 要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而且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运城学院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就是 引用《课程方案》所调整的培养目标。虽然该培养目标的大 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运城学院这 类地方本科院校。因此,有必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层 次和定位及实际情况,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 以上考虑,现阶段运城学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 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及相关基础学 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从事体育 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体育教育基础研究及体育与健康 咨询等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按照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能使学生具 有较宽的知识面、较为扎实的技术技能和学科综合的知识结 构,还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 具备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操作 和运用能力、创新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既能胜任未来 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以使狭隘的“专业对口”逐步转向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适应社会实际需求,使体育教育专业形成个性化的专业特色。

2.2课程设置要求精不求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适 应能力 基础知识重在紧凑与协调,拓展知识重在理论与方法。

突出应用的实效性,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根据专业的培养 目标和专业方向,由各院系自行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和设置方案。它反映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 反映了专业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

因此,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2.2.1课程设置要遵循《课程方案》的要求 新的课程方案基本思路是:将课程划分为六个领域;
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 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 “小型”化;
学校可以依据这些基本精神拓展课程的形式与 内容。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 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初步 形成适合本院办学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 案。

2.2.2课程设置要考虑社会需求并与基础教育改革接 轨 《课程方案》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 发展的体育人才,更重要的是与基础教育接轨,培养出合格 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目前,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以基础理论和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较多地考虑了社会需求, 但离基础教育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基础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 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体育实用技能、身体锻炼的方法,还 要掌握相关的运动安全知识、野外生存遇险自救技能等。不 仅要有一定的竞技类体育技术、技能,而且还能不断拓展一些新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项目,如街 舞、形体训练、拓展训练等;
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示范能力, 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一 些课堂教学设计、教材教法、教学实践类课程,从多方面强 化知识学习,培养能力。

2.2.3课程设置要重新审视学科与术科的关系 在课程设置中,究竟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术科课 程为主,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的问题。学科设置学时过多, 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达不到要求。这是因为,其一,随着高 考体育测试方法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所招收的学生文化课成 绩越来越高,而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水平却越来越 差;
其二,任何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成百上千次的 练习才能较好地获得,没有足够时间的保障,体育教育专业 学生要想在各个项目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而术科 课时设置过多,虽然学生习得了一定的过硬的运动技能,但 在基础理论方面又有欠缺,达不到适应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 的要求。所以,在优化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 安排术科教学,又要保障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 笔者认为,整合学科内容体系,求精不求全,精选授课内容, 压缩部分学科教学时数,保证最基本和必要的知识理论的教 学,使相关的内容与知识点更加紧凑和协调。如运动人体科 学范畴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 知识点重复现象特别多,像关节结构是解剖学的重点,但只强调对结构的理解,而在保健学中才学到关节运动损伤的应 用,但关节结构必须重复讲述,这样就造成了知识的重复与 松散。完全有必要打破原有教材体系,对相关篇幅进行压缩, 拓展更新与充实相关内容。如讲授人体科学知识内容时,应 突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再如《体育科研方法》和《体育统 计学》两门工具类课程,完全可以进行整合作为一门课程讲 授。此外,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提高,除了课内学习 训练以外,要保证学生每天下午至少有两个小时的自主练习, 使所学技能得到巩固。

2.2.4课程设置要注意加强新型课程的开发 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 新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只有不断更 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一专多 能,即解决好专修课与普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问题,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优化教学内容和增设新课程。其中顶点课 程(即为毕业班开设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应作为主要 研究内容,探索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课 程内容和体系,即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特点 开发新型课程,不仅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可为学 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如体育教学设计、运动处方的理 论与应用、社区体育指导、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和 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如域外学校体育、体育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 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在社会上学会生存的适应能力。

2.3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 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 查)、科研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环节, 从总体上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学院这方面工作还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课程实验环节 方面较薄弱,不仅相关设备欠缺,而且仅有生理、生化等极 少数课程开设了实验,且实验学时较少;
二是教育实习的形 式单一,时间较短,学生在校期间仅在第八学期安排了一次 集中实习,实习时间只有六周;
三是课内教学实践安排不多, 对学生组织教学能力培养不够;
四是裁判能力、组织竞赛能 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完成;
五是学生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如学 校只安排第八学期作为毕业论文环节,缺乏低年级的学年论 文训练和平时科研活动训练等。

针对以上不足,特提出以下措施:
(1)制定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 纲,合理安排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课外实践各个环节的内 容、形式和要求。

(2)加强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学生毕业实习、裁判 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社会体育健身指导、毕业论文等主要 实践环节,每学年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研讨和交流,使教师尽快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适应 新的形势。

(3)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大学教育区别于中、 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学 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落实和总结。实践教 学过程较难操作和评价,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对其进行 探索和研究。总之,要逐步建立起一套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 以课外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为辅的多方位专业教 学实践体系。

2.4质量评价采用多元模块化评分模式 质量评价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 否可行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课 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可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学 生的各项能力能否得到提高,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 都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 案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会 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现阶段运城学院体育教 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体系优化步骤如下:首先, 基于衡量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的最直接的依据是学生质量的 提高,因此,要根据运城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制定 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比如各个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达到的程度,运动技术能力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组织教学水平的评价 标准等;
其次,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又要把握学生最 终能力的质量要求;
再次,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存, 改变教师统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加强自评、 互评,使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
最后,评价手 段注重科学化。体育教育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它具 有实践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将体育教学中各种因素 (如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态度评价等)全部量化 是困难的。将评价手段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就是在对学生的 综合素质进行量化分析的同时,将语言描述分析、定性分析 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上,这才是体育教育追求的科学评价方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