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语文教学的任务,由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想到的】学科性质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语文教学的任务 由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想到的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语文教学的任务 由叶圣陶语文教育论 集想到的 本文通过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有关语文学科性质 观点的探讨,辩证地看待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由此 得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能读书”、“能作文”, 除达到技术的训练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正是基于此, 产生了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摘 要:
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要研究它的性质,必须 全力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借以把握它的本质特性。那么,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在叶圣陶的教育观点中作何体现呢? 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里也谈及: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 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 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 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 的,惟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 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 统好了,无须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 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 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
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 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 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 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凛’,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 当然更好;
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 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 育根本就不管。因此,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 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 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
可是不能养 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87-88页) 叶圣陶在主持国家教育部工作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 版了统编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教材。这套统编教材中的看图 识字、学词、学句、学文,全面的体现了叶老在《对小学作 文教授之意见》中提到的:“夫文无本体,必须附丽于事物 而后成其为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
而读物之处, 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 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 达。”该教材使学生甚至教师认识到:语言文字是人们记载 和表述事物的工具。进而从看图上学习、认识、理解;
字词 是事物的标志,思想的概念,语言的符号,是人们认识、表 达客观事物的基础概念;
句子是基本方法,段落是起始途径, 篇章是综合技能。作为自己认识和表达客观事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陈事说理确切而畅达。这就是语文的性质, 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这就是语文学科 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

同时,叶圣陶提出的这一“工具说”也修正了早已有之 的“文道之争”。传统文化主张“文以载道”,专注于精神 和思想,语言只是一个载体。而在叶圣陶的教育观点中,语 言做为思想的直接现实,任何思维活动都不能离开语言这个 工具。文章相关的“事实、道理、感情、知识是内容,而记 叙、阐明、抒发、讲述必须凭借语言作为表现形式。读一篇 文章,理解它的内容和理解它的语言文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 的。写一篇文章,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准确地运用语言文 字也是分不开的。”即,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现在常说的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 一基本特点,在他的工具说中也有体现。语文,或者说语言 是一种工具,但“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 的” 。语文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具有特殊 性。其主要特殊之处就在于,人类创造它的目的还让它负载 文化,让它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使文化得以交际。

由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课程;
语文 课程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工具。换言之,语文工具不 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 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
语文课程的工具 性与人文性就是这样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中,把教语文看成是帮助学生养成使 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也正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语文的工具性 质。“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

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

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
知识 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 叶圣陶一直坚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他指出,语文 不仅是日用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 要重视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还认为语文 教学不应该围绕着思想教育来进行,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特有 任务,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使用语言的 良好习惯。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饱含着丰富 的思想文化内涵,凝结着文化的结晶,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 印。就以语文所使用的教材来说,所选用的都是带有“百科” 性质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些文章和文学作品,大都文 质兼美,一般来说在语言文字方面都是规范或典范的。它们 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华,成为人类灿烂的文化成 果,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 重要作用。特别是它能帮助学生继承和吸收我国和世界各国 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道德 修养,陶冶精神情操,开拓视野,丰富人生阅历,这是其他基础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能看书读书, 不断吸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 表达出来。教师的讲课就不只是一篇篇的课文了,而应当着 眼于教会学生看书写文章。”也就是说,教师教的“最终目 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所以 叶圣陶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全盘教授,而是抓住教育契 机诱导学生,使得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才识智慧,通过练习等 手段,最后自行领悟,掌握学习的方法。做一个善教者,“我 以为首要在教师之透彻理解课文。教师透彻理解一篇之主旨, 指导讲授之际,完全针对主旨,不脱离文篇之思路发展与语 言运用,不放开文篇另外说一番道理,另外说一番篇章结构 之类,学生即当于思想品德方面有所感受,于读书写法方面 有所长进。” 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叶圣陶明确指出:“国文教 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字的能 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每个学习国文的人都该清楚, 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 国文学习的目标”。叶圣陶一再论及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养 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认为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其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自己读书作文 也就是“为达到不需要教”的意思,这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 思想的精髓所在。他甚至强调“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 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到 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到了份内的责任。” 说到这儿,我们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养成 使用语文的习惯。“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 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

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等。”这个是从语文作为个人交际和思维的工具的角度上说 的。

学习语文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叶圣陶向来认为 它与社会及国家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他说:“尽量运用语 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 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 民生活上的缺陷;
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 为此,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 要写作。如果学生学了语文之后,仍然是看书不能明白,作 文不能通顺,那就说明他们并没有掌握好语文这一必不可少 的工具。就个人而言,当然是直接吃亏;
就社会而言,他们 的缺陷也会使社会间接蒙受不利的影响。

叶圣陶的关于语文教学任务的阐述并非把语文当作纯工具来看待,在他的思想中,语文教学必须将人文精神与思 想教育和谐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 所以达情思,那是人人知道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 的必要,更何需文字?可见情思为声音的泉源,而文字为声 音的符号。”“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 象轮辐一样凑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 的训练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本 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 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 之。” 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如上所述,要体现语文学科 的基本性质特点,完成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任务,单靠“讲 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 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 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
自能作文,不 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吕叔湘先生和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 生使用现代语文;
语文作为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及 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应该准确的操纵它,熟练 的运用它。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的目的任务,叶、吕、 张三老还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 一贯的。反映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因而出现了“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 月版,第150页 [2]叶至善主编《叶圣陶答教师100封信》,开明出版社 1987年版,第89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