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资格考试 浅析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

浅析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

浅析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 由于法律职业资格证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要条件,很多高校在进行 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的法学教育能够有效的培 养出学生的法律思维,这对于以后从事法律职业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决定了法律 职业道路的专业程度。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改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将 所有法律职业的准入门槛统一了,法律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了。

一、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现状 当前的法学教育方向大致朝着三种方向发展,第一种是以法律职业资 格考试为导向,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测试方式上都是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 导向的。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东部的某政法学院,其从大一的课程设置就 基本是按照法律职业资格开始设置,课程内容也主要是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 为主,学术观点也多是以张明楷等出题人的观点为主,测试方式上也以模拟法律 职业资格考试的方式进行,而这所大学每年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基本都在百分之 八十以上,比一般的法律职业资格辅导机构的通过率还高。第二种是完全以培养 学生丰富的法律素养为主,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素质教育,这种模式比较具 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这两所大学在法学教育上并不是 十分重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而是以探究法学研究为主,以培养学生丰富的学术 素养为主,其课程设置上十分的广泛,比如犯罪心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等 都被设置为必修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也不拘一格,更多的在于客观的介绍中外 关于相关研究的前沿观点,比如缓刑制度我国比较主流的观点在和解方面,且普 遍认为缓刑撤销制度过于激进,而在于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法律实践中缓刑撤销 制度也取得了较好的实效,而这些在以法律职业资格为导向的高校在开展法学教 育的时候则完全不会涉及。同样,在测试方式上,这两所高校更多的愿意通过主 观法理分析题来测试学生的法律知识功底是否扎实,法律思维的深度等。第三种 是法学教育是较为尴尬的一种,即其在法律素养的培养上没有中国政法大学和中 国人民大学那样专业,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促进上也并没有过多的努力,其在 教学上更多是照本宣科,简单的介绍一些主流观点等,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是法 律素养较低,法律知识面窄,司法考试通过率普遍在百分之三十以下,毕业后继 续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也较少,最可悲的是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可能在大四也未能培 养出法律思维。

二、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衔接的中心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其都需要法律思维。

这点无论在法学教育上还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应对上都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 来法学教育更多的关注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实体、程序法律方面的训练,而法律职 业资格的考试则更侧重法律条文的考查,这两者之间看似是割裂的,但是其在法 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的层面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比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可以从 法律条文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犯罪构成上,法理方面上进行分析,前者 侧重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层面,后者侧重于法学教育方,但是其在客观上都在 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法学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认识到了其在培训学生法律论证和推理方 面的欠缺,而法律职业考试也出现了减少客观法律推理,即通过法律条文分析案 件的考查模式。近几年的法学实践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命题趋势都体现出了这 些,法学研究生教育多会在研究生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时候要求学生去公检法机 关实习,或者到律师事务所或者企业法务部门进行实习,这就体现了高校对于培 养学生法律论证和推理能力的重视。同样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也在逐渐增加主 观题的体量,更多的去关注考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思维并不是单纯的积累法律知 识或者长期的法律实践就可以简单的培养出来的,其需要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才能培养出来。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不是强制性,而是说理性,暴力强制的必要 性根植于法律的说理性之中。法与理性在天性上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人们思维 方式所决定的,法律总是与各种理性概念联系在一起。法律的理性特征和人们思 维的习惯决定了未来法律人才培养和选拔只能以法律思维的培养和测试为主线 来开展,否则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仍是缺乏法律推理和论证能力的理论人才,法 律职业资格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会只会照搬法条,而不是去更多的分析每个 法条背后的内在逻辑性和正当性。

法律思维既是法学教育的中心,也是法律职业能力的核心要素。首先 从法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法学教育不应当仅限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而且在电子图 书馆如此发达的今天,法律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十分的容易,高校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理解每个法律背后的价值和精神。

对于法律人来讲,思维方式比专业知识更多重要,因为专业知识可以查询,而且 会不断更新,其背后的法理和精神则是历久弥新的。而且通过法律思维的培训能 够使得法律知识和理论不断的加深巩固。其次,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角度来看,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中国选拔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法律思维是法律人应当具 有的品德,这种品德是进行法律论证和法律推理的基础。所以,作为具有行业准入门槛性质的资格考试有必要对此进行突出,以法官为例,法官的裁判行为抽象 来说是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进行具体化,特殊化的过程。无论从案件事 实的认定,法律规则的寻找和判决的形成都需要法律解释技术,没有任何一个案 件是能够完整的对应法条的每一个文字的,因为法律的具体化需要法律思维进行 指引的。法律知识在法官判决的过程中主要是提供者基础的作用,法律思维则是 起着导向的作用。如果简单以法律条文的考查作为法律职业资格的主要内容,那 么选拔出来的人才在法律思维方面则是较为匮乏的,可能无法很好的胜任法律工 作,尤其是在面对新案件,新情况之时。所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应当以考查法 律思维为中心,否则这种选拔法律人才的方式是缺乏合理性的。综上所述,法律 思维在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可以成为法学教 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衔接的有效突破口。

三、以法律思维为中心协调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模式 为了提高研究的实效性,笔者结合本文第一部分当前高校法学教育开 展的现状,对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实际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是以法 律职业资格为导向的法学教育模式,这种法学教育的缺陷是对于法学理论,法条 本后的精神研究不足,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其优点在于学生对于法律条文和学界 的主流观点掌握较为牢固。对于此类政法类院校,在协调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 格考试的关系上,应当尽可能体现法律思维,具体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适当增加 法学方法论,法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等边缘课程,在内容上客观的讲授更多的前 沿的观点,而不是拘泥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命题人的观点。其实对于政法类院校 而言,其在师资力量上是可以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可以较好的培养出学生法 律思维。其次,对于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法学一流院校,虽然其 在法学教育中并没有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但是其学生的法律职业资格考 试的通过率并不低,一般在百分之六十左右浮动。此类院校尽管通过率较高,但 是其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的增加法律实践的环 节,并将其增加到必修学分之中。最后,对于法学教育缺乏明显导向,师资力量 较为薄弱的院校在协调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上任务较为繁重。因为此类 院校的教师自身的层次较低,要么理论功底一般,要么实践经验缺乏,这种情况 下要想向政法类院校或者一流法学高校一样介绍丰富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的案件 细节可能较为困难,而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方面似乎更为容易一些,毕竟 法律职业资格的命题人观点较为固定和统一,而且有历年真题可以进行测试和模 拟。虽然笔者比较倾向于此类高校培养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但并不意味 着要放弃法律思维的培养。此类高校可以在培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就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内容涉及的理论及其背后的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此类内容进 行相关案例和实践的介绍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 学生的法律思维,又可以提高学生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对学生以后 从事法律职业有着较大帮助,避免此类高校的学生既没有较高学历,又缺乏法律 思维,还未通过司法考试,只能无奈跨专业就业。

四、结语 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当前法律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方 式,其核心都是法律思维。实践中高校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冲突完 全可以法律思维为中心进行协调和互动。但是由于各个层次高校的师资力量的差 异,如果让所有的高校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法律思维的培养终会走入形而上学 的泥淖。所以,笔者就当前法学教育中的三类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分析, 尽可能保障在各自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做到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 良性互动,保障法律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作者简介】 盛凤杰(1987—),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南理 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法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商法、中国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