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
刑法事实认识错误研究 事实认识错误理论之于刑法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刑法中的事实错 误问题始终是我国刑事立法上的空白点。本文介绍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学说,借 鉴国外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我国刑法中事实错误的立法建议。一、概述 (一)事实认识错误定义分析 当人行为人对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真实情况出现偏离时,或者在理解 方面出现了偏差即可视为事实错误认识。从法律角度来看此类错误与个体的刑事 责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对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需 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处理。假设事实认识错误处在犯罪构成要件事实错误认 识范畴内则必然会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带来影响;反之当这些责任落于犯罪构成 要件之外时则不会对刑事责任产生影响。
(二)事实认识错误特性分析 1.客观特性分析。在对事实认识错误进行判定时或者对个体刑事违法 行为进行判定时,需要先对其行为社会意义进行确认。然后根据此行为对犯罪构 成要件进行评价,因此此评价就成为了刑法范畴的评价,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评 价与违法性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渗透到行为的各个层次方面。举例来说某行 为人A刺杀B,从社会意义角度来看该行为即为杀人行为,若从构件角度对其进 行剖析时并以刑法的方向对该行为进行考量即可视为“故意杀人”,而事实认识错 误就出现在以上过程。而事实认识错误的客观内容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故意杀 人”的时候,是否存在认识错误,若存在所杀非所欲杀时但其中又并未包含行为 人对其行为在法律上做出某些评价的认识错误。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就必须将法律 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区别开。在部分西方国家法律认识错误又被称作“禁止 错误”,也就是说当行为人并未对自身的犯罪行为有准确的认知。所以在事实认 识错误特性分析的工程中若能够把握住其客观特性便能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事实 认识错误与法律认识错误。
2.主观特性分析。出现事实认识错误不仅仅体现了客观性特点同时也 受到了部分主观特性的影响。认识错误是在行为人存有认识的前提下导致的错误, 这事实上是认识错误出现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这种错误也存在其固定范围即需要以行为人犯罪故意的认识范围作为限制。换句话说行为人需要结合危害结果来 进行相应的预见性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可对行为人进行有效的责任评判。以假想 防卫为例,若以事实认识错误的主观特征去对其进行评价,则可以很容易看出假 想防卫行为人误以为自己遭受不法侵害等而采取了防卫行为,那么就体现出了主 观认识存在的偏差,但同时也说明了假想防卫并不在事实认识错误的范畴之内。
另外事实认识错误事实上是以多种形态所体现的,这就免不了会出现过失犯罪与 故意犯罪交叉重叠的问题,而从刑法角度来看上述情形其实构成了一种良性交叉。
3.事实认识错误形式分析。在本研究中将事实认识错误主要归为以下 几类:(1)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该类别错误主要是出现在个体进行故意犯罪时, 在这个过程中并未脱离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的认识错误的范畴之内。尽管行为人 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但即便如此上述两者依旧属于相同 名所要求的犯罪构成之内的情形当中,其主要形态又包括了对象错误,打击错误 以及因果关系错误。(2)抽象事实认识错误。抽象事实认识错误主要是人在进行 故意犯罪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其主要形态又包括了对象错误以及打击错误。
对象错误是由于行为人对犯罪对象产生错误认知导致,基于这种错误认知会使得 行为人的犯罪意向与实际结果所对应的犯罪变成不同类型的犯罪构成。打击错误 则是出现在行为人对侵害对象采取犯罪行为时,但受到某些因素干扰或影响导致 其他对象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了另一类犯罪。
二、国内学说 我国学者对于事实认识错误进行了研究,并对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 则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法定符合说。如陈兴良认为法定符合说将故意的内容限定 在构成要件之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按照法定符合说判断事实错误是否阻却故 意:凡同属一个犯罪构成要件的,不是认识错误,不阻却故意;凡不同属一个构 成要件的,属于认识错误,阻却故意。张小虎教授认为法定符合说将行为人主观 预见事实与客观发生事实的符合性限定在相同性质的构成要件之内,较为合理地 确定了事实错误的范围,使犯罪故意的成立灵活中有原则,抽象中有具体,因而 主张法定符合说。
第二种观点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处理。如刘明祥认为应以犯罪构成为根 据的主观相统一原则作为处理事实错误的基本原则,是否属于事实认识错误关键 是看现实发生的事实是否超出了行为人主观认识的范围:如超出,则表明主客观不统一,对现实发生的事实阻却故意,如未超出,则表明主观相统一,对现实发 生的事实成立故意。
张明楷教授认为:“不能仅根据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或仅根据 行为的客观事实认定犯罪,而应在故意内容与客观行为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 罪。” 三、国外理论研究 如何处理事实认识错误 据以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的标准是什么国外刑法理论 存在着具体符合说、抽象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的争论。
(一)具体符合说 主张犯罪故意的成立,必须是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 的构成事实完全具体地一致。如不一致,则属于事实错误。按该意见,行为人主 观预见事实与客观发生事实只要不能达到完全具体的一致便阻却故意,不当地缩 小了故意的成立范围。如在对象错误场合,行为人误把甲当作乙而予以杀害,是 甲或是乙在法律上的区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甲或乙的生命权在刑法的法益保护 上是平等的。具体符合说认为这种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对象错误也阻却故意不当地 扩张了犯罪故意的阻却,显然不妥。
(二)抽象符合说 主张犯罪故意的成立,无须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的 构成事实完全具体地一致,而是抽象地相符合即可。如不一致,即使是发生在不 同质的构成要件之间,也不属于事实错误,对发生的结果不一定阻却故意的成立。
按该观点,行为人主观预见的事实与客观发生的事实只要抽象地一致便成立故意, 无论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对于客观发生的事实均不阻却故意,却不当地扩大 了故意犯罪的成立范围。抽象符合说放弃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具体符合代之以 抽象符合,片面地强调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完全不看认识事实 与发生事实是否具有相同的法律性质和法律特征,无视甚至否定犯罪构成对于决 定行为构成犯罪的意义 。抽象符合说无视构成要件的定型意义 ,必然不当缩小 犯罪故意的阻却,是不科学的。
(三)法定符合说 主张犯罪故意的成立,只须是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 的构成事实法定性质一致,即在构成要件范围内一致即可。如不相一致,在错误 发生于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具体事实错误场合,只要发生在相同质的构成要件(同一标准的法益)之内,就不属于事实错误,对发生的结果不阻却故意;在错误发生 于不同构成要件间的抽象事实错误场合,原则上阻却故意,按照想像竞合犯的原 则处理,但当主观认识事实与客观发生事实在构成要件上重合时,在重合的限度 内成立故意的既遂。在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上,该观点必然坚持主观预见的事实 与客观发生的事实只要在构成要件上相一致,便成立故意。法定符合说对于实际 发生的犯罪事实便成立故意,合理地界定了故意的成立范围,因而是科学的。
四、立法建议 以当前我国法律现状来看刑法并未对事实错误做出明确规定,由此导 致了相同案件在定量刑罚时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这也体现了立法在某些地方出现 了真空地带。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出现了大量量刑不平等的情况。因此对于刑法当 中的错误立法就需要进行更为全面的完善,而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将相关法理基 础整合统一化。
(一)对于具体事实认识错误的处断 在进行对象错误处断过程中若出现对象错误例如行为人想杀害A,但 却将B认作A杀害或者行为人对想对C进行盗窃但最终实施对象却误认为D,以上 行为应该不会对行为人以及故意杀人或盗窃罪的既遂产生影响。在解决此类问题 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法益区分以及法益位阶表现出一如既往的坚持,并对现实侵害 法益的性质进行区分,判断它是否处于专属性人身法益的范畴当中,或者是落于 普通法益当中。假设是处于专属性人身法益的范畴当中需要对行为人实施具体行 为时的主观心态进行透彻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专属人身法益承载了极大的保护义 务。假设落于普通法益当中则需要视实际情况进行判定并将其评定为盗窃罪既遂。
在进行打击错误处断过程中需要对法益区分理念和位阶理念进行准 确的判断,在具体案发过程中行通过对行为人存在的遇见可能性来对个人犯罪意 向进行评判另外还包括了其本人对注意义务的履行程度,将这种认定结果与行为 人原本具有的犯罪故意构成一种想象竞合,根据想象竞合的处断原则进行统一化 的论处。
在对因果关系错误的处断中对于行为人误认为其行为已经造成了预 期的结果,但在现实中已经出现的情况应将其视为行为人故意犯罪未遂。假定情 形与结果加重犯相符就需要按照对应结果采取加重犯处分。若并不属于加重犯的 范畴内就需要对重结果当中行为人所持的主观心理进行判断,并对相关法益性质进行区别,对重结果论以间接故意或者过失的责任,并同行为人故意所造成的轻 结果触犯的罪名按照想象竞合犯论处。
(二)我国应该采取的立法形式 当前对于事实错误立法相关部分无法对其进行逐个列取并且其存在 形式也十分混乱,即便是出现常规性列举也只能用概括性的方式对其进行评定, 最为常见的形式以采取便捷定案的方式,而实施方向即为规定它直接起到的益处 或优势。在常见的案例当中通过降低自由裁量来充分发挥司法的实际效果。
作者:陈海琴 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4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