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工具的本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部分题型的再次更改也说明 了大学英语的听说教学要贴近实际,学生的听说能力必须加 强。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模式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证听力材料的前沿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Krashen的I+1语言输入理论是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行之 有效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I+1理论;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网络教学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英语学习的根本目 的是把英语看作交流的工具的这一本质日益突出,学生的英 语听说能力要不断提高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传 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方法陈旧、设备更新缓慢、听力内 容老化,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此外, 传统的英语教学使学生的听说能力严重滞后。因此,提高学 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迫在眉睫。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作为一 种创新型的授课方式,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接地气,新颖且实 用,在教学方法上灵活,符合当代学生热衷于网络的特点,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 听说能力。Krashen的I+1语言输入理论可应用在大学英语教 学的每个方面,也可以为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提供理论基 础。教师科学合理的语言输入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I+1理论综述 I+1理论是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在 1985年提出的,I是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1是高出学生水平 的部分,即教师课堂的语言输入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要有足够的量,正确把握1的输入量。〔1〕他认为,理想的 I+1语言输入应有如下特点:易理解性 (comprehensibility):教师课堂的语言输入应该是易理 解消化的,不能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信心。

要有趣并相关(interestingandrelevant):教师的语言输 入内容应有趣味性,要和教学内容关联,有效提高学生学习 动机和兴趣。非遵循语法程序 (notgrammaticallysequenced):教师课堂的语言输入应 是丰富内容的自然输入,避免枯燥无味的输入。保证足够量 的(I+1):教师的语言输入要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 适当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此外, I+1理论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投入。学习者只有在具有积极的 学习动机、信心百倍、没有焦虑感的最佳情感状态下,才能 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习得。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对包括 英语听力在内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外语 教师能把握和重视大量的最佳语言输入(op-timalinput) 原则和规律,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乃至听力教学质量的提 高都会起关键性作用,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1.英语词汇量、英语句型和英语惯用法匮乏大学生英 语基础薄弱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生词汇量少、短语掌握不够。

每当老师输出一个词,学生听起来耳熟,可就是不知其义, 当写在黑板上,便瞬间可说出词的意义。可见,词汇量在英 语听力学习中的作用,关键词汇听不懂,何谈句子、语篇含 义?此外,在听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只能模仿听到的声音, 也无法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因此,词汇量匮乏是学生听 力提高的首要和最基本的障碍。另外,在听力教学中,由于 头脑中内化的常用句型和习惯用法少,即便学生听到一些没 有任何生词的句子,也不能迅速理解含义。这些都是学生听 力难以提高的障碍。2.语音知识欠缺、基础差由于各种客观 原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英语单词发音不标 准的问题,对许多常用单词的读音陌生,辨音能力不强。〔2〕 这主要是因为中学英语教学强调读写,忽视语音教学的重要 性,英语教学是一个体系,学生只会读、不会听、不会说的 学习状态持续到大学阶段,影响了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因 此,学生语音基础还需要强化与巩固。3.高中应试教育的 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另外,高中阶段英语的教学的根本是为了 升学,完全以应试为基础,忽略了语言教学的本质是语言运 用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根本就没接触过英语听力,导致部分同学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产生 了厌学和焦虑感。因此,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要在学生现有基 础上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激发更多同学学习的积极性。4. 听力资源和设备陈旧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客观因素,即听力 资源的匮乏,如教材、听力资料陈旧,听力设备老化,很多 机器不好用,机器的维修与更新缓慢等,这些也是导致大学 英语听力难以提高的不利因素。

(二)实施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的实际意义 大学英语听力实施网络教学是近些年来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的必然趋势,如同慕课、微课一样也是科技进步在大学 英语教学中的体现。它不仅可以节约如多媒体教室、听力教 室等资源,同时可以减少用于多媒体听力教室的维修和更新 的资金。另外,由于网上听力材料的时效性和内容丰富性,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及学习的兴趣。最近大学英语四级 听力新题型把时事新闻纳入考试内容,网络英语听力的教学 更有利于学生适应四级新题型。教师课前针对不同水平的网 络课堂教学的设计,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同时,“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 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 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 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3〕 三、I+1理论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教师备课阶段,以知识和趣味相结合为指 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没有焦虑感。采取“依 中就上”的原则,教学内容、目标、速度等以中间学生为准, 通过问题与辅导上下兼顾。〔4〕在积极词汇的讲解和设问 输入方面,教师要把教学重点分别放在班级中等学生上,适 当照顾两头的学生。听力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与学生 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闻、故事等;
也 以中间力量为核心,兼顾基础薄弱和听力水平较高的学生, 即以30%、50%、20%的比例进行分配。2.课堂教学教师要重 视语言输入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一定完全英语授 课,根据学生情况,如纠正发音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可 以用汉语。同时不能忽视肢体语言在授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在关键词汇讲解时,教师可以在语境 里讲解,一方面提高学生听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句子和篇 章的理解力。听力内容的讲解上,重点突出,保证绝大多数 可以理解,适当拓展,保证水平高的同学的输入量。“视频 画面有指引和分配注意力的作用,展示非语言信息的画面和 有相应情景的图片会引导听者注意音频中的相应内容,并提 供理解线索,但对不相关内容的理解则有抑制作用”。〔5〕 课堂上教师科学把握I+1的输入,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互 动式教学。让学生在理解输入的基础上,增强英语听力学习 的有效动机,避免不良情绪和学习态度,让学生心情顺畅地学习外语。3.课后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布置课堂上讲 过的关键词汇、惯用法、句式的小测试,把握学生课堂掌握 情况;
还可以上传些与课堂内容相关且难度相当的听力材料, 对其进行设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插入些英语小 视频的链接,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兴趣。

(二)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一个学期的网络授课,再考核学生对听力词汇、句 子结构及语篇的理解状况,将考核结果同前一学期成绩进行 比较。绝大多数的同学在三方面都有所提高(见图1)。此 外,还通过问卷方式对学生对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的满意 度进行调查,即对学习兴趣、知识面扩大及对听力材料新颖 度的满意程度进行调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在这三方 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约61%的学生认为对英语听力兴趣 提高了,约80%的学生认为知识面得到了扩大,92%的学生认 为听力材料很新,对本学期的教学满意。调研结果(见图2):
四、结语 针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严重滞后问题,大学英语听力 网络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 水平,在课堂上采用科学合理的语言输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 语言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准确把握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听力 水平,确定可理解性的听力输入“I”,同时,进行适当扩 展,兼顾上下,把握“1”的内涵和量。教师的语言输入要 具备“知识性、可理解性、趣味性和可输出性,构成有趣的知识既要可理解又要可输出”。〔6〕同时,教师更应注意 肢体语言和人格魅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到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工具,听说是英语学习和运用最直接、最基础的能力。教师 真正掌握了“I+1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大学英语听 力课堂教学效果必然会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必 然提高。

参考文献:
〔1〕Krashen,S.D.TheInputHypothesis:
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周红.大学英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师语言输入的主导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8):128. 〔3〕周红.CBI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研究 〔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127.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丘东林,李红叶.多种输入模式对听力理解和词汇 记忆的影响〔J〕.外语界,2010,(1):38. 〔6〕张殿玉,刘晓玲.大学英语语料设计要素研究〔J〕. 外语界,2007,(1):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