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随着新时期德国高校的角色转变,双元制高等教育理念在德国获得了普遍 的认可,其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和注重实践的课程类型成功地使大学教育和职业教 育相衔接。文章分析了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最新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提出德国 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可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供借鉴,并对 我国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2013年德国注册上大学的人数首次超过了开始双元制职业学习的人, 这表明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近年来在持续增长。[1]德国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 正处于一个深度的变革期。经济形势的挑战、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工作领域的调整 使得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专业素质的要求日益苛刻,激烈的人 才竞争和复杂的工作任务也让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近年来,就 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已逐渐成为德国高校的共识,大学教育也应适当由基 础理论知识向应用型知识迁移。企业为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需要既有理 论功底、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近四十年来,在德国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界 处涌现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双元制高等教育,该理念将德国享誉全球的双 元制职业教育(职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交叉进行)成功地移植到大学 教育体系当中。无论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还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更加注重实践 的应用技术大学,其双元制大学课程赋予实践领域更大的空间,理论和实践不仅 在大学层面上做到有机的结合,大学常规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也获得了紧密的衔 接。
一、新时期德国高校的角色定位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大学的角色在于它是“知识的总合”。现代 大学理念是教学与研究并重。在学术自由的口号下,大学是以知识学术的获取为 最终目标,而非培养应用型人才。1999年欧洲29国正式签署的博洛尼亚宣言推动 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明晰了德国高校体制的区分维度:既有着眼于培 养科研能力的综合性大学,又有注重实践能力的高等院校和应用技术大学,还有 多维模式并举的私立大学和其他高校。“博洛尼亚进程”为德国高校改革创设了必 要的框架条件,其中两级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将德国传统学制分割为学士和硕士。
学士学位课程重在传授基础科学理论,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的能力,使其具备进入 职场的相关素质。硕士学位课程根据培养类型又可分为“应用型”和“学术型”两种。
在德国工业4.0构想的背景下,本科毕业被视为“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一阶段,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逐渐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取向,职业能力教育处于 高校人才培养的焦点位置,而学术教育和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则 退居其次。[2]新型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使高中毕业生在纯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 大学教育之间又多了一份选择。
在德国,随着博洛尼亚改革的初见成效,新建专业发展迅速,一大批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应运而生。高校体制、机构和 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长期以来横亘在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传统分界 线开始变得模糊、出现趋同,因为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双元制大学课程,高校也 积极接受并扩展这种教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大学在观念转变和教育创新 方面走在了职业教育的前面。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缩编(适当减 少职校教师的数量)和体制内重新定位(以行为和能力为导向),但大学教育却切实 显现出朝职业领域方向发展的新态势。例如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 么重要,而很难被定义的就业能力却得到了凸显。在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相互渗 透、彼此融合的发展趋势下,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摈弃了以往的传统思维,即大学 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模式,转而尝试接受这两种教育体系的等值。
二、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当前现状 德国的双元制高等教育近年来呈现不断差异化和扩大化的发展态势。
双元制大学教育体系惠及了参与的各方,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企业可以参与对 后备员工的技能培训,学习者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及早融入企业,并在大学学习之 外获得一份收入和毕业后进入企业的良好机会。双元制大学的学习课程是由在高 校和职业学院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职业培训共同组成的。和传统课程不同,双元 制课程通过其高度的实践性质独立于高校的其他课程体系。双元制课程最为典型 的是在两个学习场所即高校、学院和企业中的学习与实践,而二者通过教学和组 织形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一)双元制课程模式 大学学习与职业教育相融合(ausbildungsintegrierend):入学申请者要 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学生除了获得学位证书(通常是学士学位),还获得职业资格 证书。学习阶段和培训阶段在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上相互穿插。校企合作(与企 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是保障此类课程成功运行的前提。
大学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融合(praxisintegrierend):入学申请者要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大学注册的前提条件是和企业签订的工作合同或者实习协议。学习 者在企业有较长的实践时期,高校的课程与企业实践在内容上关联一致。
大学学习与职业融合或并行(berufsintegrierend/berufsbegleitend):这是 面向已入职者的课程类型。大学学习和所从事职业内容上相互联系,因为学习者 从事的是全职工作,所以主要采用远程和自学这两种学习方式。但鉴于这两种课 程模式的模糊属性,2013年以后的双元制高等教育数据库统计并没有涵盖此类课 程。
(二)双元制课程数量 依据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培训+”(Ausbildung Plus)数据库,截至 2014年10月,为初次职业教育者提供的高校双元制课程数量达1505门,而在2013 年是1014门,增幅约50%。从统计中还可以看出,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的课程受到 更多人的青睐,占总比48.9%。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比例是39.3%。同时还 有一种占11.8%的混合形式课程,其并不能明确归于上述哪一类模式,而是以学 生与企业所签订的合同形式为区分标准。以西部鲁尔大学的能源信息专业为例, 大学提供与职业教育相融合、与企业实践相融和的混合形式课程。在与职业教育 相融合的课程框架下,学生在头4 个学期里在企业进行职业培训,同时压缩高校 学习。在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从第5 学期开始进行全日制大学课程的学习, 此时学生可以以实习或假期打工的形式继续留在企业。在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框 架下,学生在整个的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同时进行企业中的实践工作,包括实习、 假期打工、部分时间工作等。[3] 根据统计,在1505门双元制课程中,双元制高 等教育的承担主力依然是应用技术大学,以1014门位居前列。巴登-符腾堡双元 制大学作为独特的高校形式也提供了203门专业课程。职业学院则提供了188门。
与2013年相比,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综合性大学开设 的双元制课程两年内从 30门上升到71门,充分说明向来以学术素养为指标的综 合性大学在此问题上的积极应变。2014年,选择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数量约 95000人,比2013年增长约50%,与高校进行合作的企业也达到9220家,提供的 实践场所有41000个,这里不排除一家企业和多所高校合作的情况。[4] (三)双元制专业的选择 在双元制高等教育中,学习者的专业选择多集中在经济学、工程学和 信息学等学科上。目前社会学、教育、卫生、护理等专业也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 头,达到了总体的11%。同时学生在某些双元制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以后,还可以继续修读硕士学位或其他培训证书。以比勒菲尔德应用技术大学 的卫生和护理专业为例,双元制学习除提供创新化和模块化的学习方案之外,还 将高校和合作学校、实践场所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业结束后,毕业生有资格能力 进行住院护理和病人护理的特殊工作,或者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5] 三、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质量、持久、渗透”是2015年以后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重点 之一是双元制模式分类化和系统化评估的继续发展。相关机构和教育专家对双元 制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又指出了当前的问题所在,提出 了针对性策略。
(一)双元制课程作为高校的多元化特征 增设双元制课程是高等教育多元化进程的组成部分,这不仅仅局限于 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学院,原则上所有类型的高校都可设置双元制专业,以区别 于大学的传统课程。从中期来看,这种新的高教类型将大学理论与职业实践相关 联、科研与应用相关联、高校与企业相关联。2009年巴登-符腾堡州在合并多所 职业学院的基础上,创办了一种新的高校类型,即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但 这并不意味着各方要照搬巴符州模式,而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丰富多样的课程 类型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双元制专业课程和常规大学课程的和谐共生。
目前,双元制高等教育课程只占德国高校所有课程设置的10%左右,但学生和企 业已经对这种培养模式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需求。在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内强化 双元制模式,这一新特色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前景,因为双元制高等教育相比以往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可迁移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这与二十一世纪高 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也契合了德国力争实现工业4.0构想的精神宗旨。
(二)拓展新的专业和职业领域 迄今为止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专业热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技术领 域,这使得大学课程的专业涵盖范围较窄,人才输出路径单一,不能够满足社会 各界对于“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双元人才的需求。德国科学委员会正在积极创造 条件,促使高校和来自不同实践领域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的专业和职业课程。
一是积极有效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老龄化现状,在卫生和护理领域增设双元 制大学课程;二是将双元制专业设置引入到社会福利和学前教育领域,这会有效 刺激社会需求,激发申请者对此专业的兴趣;三是双元制课程对于从事司法、师范、文秘和图书馆管理的职业同样具有广阔的前景;四是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同 样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科学领域,它能够避免此类专业的毕业生理论与实践 相脱节的通病;五是设置传媒方向的双元制专业,目前已经有成功案例,如巴登- 符腾堡双元制大学的“新闻/公共关系”专业,哈瑙格林兄弟职业学院的产品规划 和设计管理专业。
(三)职业教育体系向高等教育体系渗透 过去十几年,在德国中学的第二进阶(文理高中的高年级和职业学校) 出现了明显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亲近趋势。除了实施普通教育的学校之外, 各联邦州的职业学校也在获取就读大学资格方面做出了努力。以巴登-符腾堡州 为例,将近一半的大学录取资格是学生在职业学校获得的,接近三分之一的高中 毕业生来自于职业高中。[6]这里所说的职业高中是指在职业学校开设的文理高 中课程,学生在上到文理中学十年级,实科中学毕业,或者职业预科中学十年级 以后,都可以参加这种为期三年的高中教育课程。此类课程的特点是通过概述性 讲授工程技术、经济贸易、饮食营养、医疗护理等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 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此外,巴登-符腾堡州还给学生提供机会,通过共同 参与到职业学校的职业培训,以获得应用技术大学的录取资格。
(四)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海外输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对专业领域和职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的需求不断上升。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对于许多国家而言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人 才培养模式。理论学习和培训实践相融合的课程能够在加大实践型教育比重的同 时,实现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无缝对接。双元制高等教育向海外的输出不仅服 务于德国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输入国教育政策的良性发展,优化当地的就业及 经济结构。
德国高校对双元制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近年来, 一些高校不仅与海外友好院校在此领域进行合作,而且还直接帮助海外院校开设 双元制专业课程或者参与建立双元制大学。早在2001年,青岛科技大学就与德国 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了中德科技学院。学院被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教育合作框 架,长期获得德国教育科研部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重点资助。2015年,《中 德双元工程大学框架协议》在山东青岛正式签约。中德双元工程大学由青岛科技 大学与多所德国高校开展合作,采用理事会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招生纳入 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后可同时获得中德两国承认的学历。[7]四、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对于我国转型高校发展的启示 (一)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 级、创新驱动等发展战略的实施,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5 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进行转变,培养服务于区 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德国双元制 高等教育的成功模式可以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人才培 养类型提供良好的范例。开展双元制专业的高校已经不仅只局限于高职院校,地 方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甚至研究型大学的专业集群也可纳入其中。毕竟未来要 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多数毕业生都要走向具体的社会工作岗位。地方 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定位和实际情况,把办学思路转 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采取多 种形式建设以职业为导向的实验性双元制课程。笔者认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 应用型转变目前有几种途径可循:一是在高校设立有别于普通专业的双元制专业, 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是必要前提。二是在全校范围内设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 的职业教育选修课,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 书。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本科阶段或本硕连读的应用型人才中外联合培养, 这种形式在系别层面上就可以操作。四是高校要树立融入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的服 务意识,共建企业实习基地,为双元制办学模式创造条件。总之,转型高校要在 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等方面进行重新认识和明确规划。高校转型期的 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发展定位可以参考借鉴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 经验。转型高校要构建以学校和企业为依托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质量标准,提 升专业技术能力,从而实现创新性的转型发展战略。
(二)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融机制 在德国,双元制专业的课程在所有高校专业课程中还处于较低比例, 在读学生还不到所有大学注册生的5%。在我国,本科高校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 型专业培养模式则刚刚兴起。在现代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 天,普通高校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在办学理念重复、办学模式趋同、一味追求精英教育和一流大学的趋 向中,可以使高校明确目标定位,保持优势特色。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就是将高 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深度融合起来的教育理念。同时笔者也认为,在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如何健全机制,即“在普通高校和企业、行业组织和学生等各相关方面之间通过制度与政策构建 良好的互动和互助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在此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而职业教 育法律法规的出台,一方面会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例如德国政府对 于参与“双元制”的企业会有相关优惠减免政策,这会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意 愿;另一方面会对“双元制”的各方规范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因此,国家要以立 法形式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协调搭建平台,促进现代高等教育与职业教 育的渗透发展,这也是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成功转变的重要前提。
(三)发挥省级政府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统筹作用 国家在政策方面为高等教育的结构发展做了宏观布局,而具体落实到 地方本科院校则需要省级政府的进一步统筹规划,因为将一所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为应用型技术大学是一个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依据中国国情,高校一直以来是 一个只与主管教育部门相对接的独立领域。因此转型仅依靠高校自己的力量不可 能实现,而是需要建立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地方学校的协调联动机 制,在政策、法规和协议的引领下,共同受益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德国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也是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在政府、行业和学 校的多方努力下,形成了一个从职业学院到应用技术大学再到综合性大学的部分 专业所支撑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在转型伊始,各省教育厅对所属管辖的本科 院校要根据学科分类和地方经济特点进行转型进度的具体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 转型进程。例如辽宁省在2015年启动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试点工作。沈阳 大学等10所高校开展整体转型试点;辽宁大学环境工程等116个专业开展专业转 型试点。2016年,辽宁省内又有11所高校被拟定为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84 个专业为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到2017年,辽宁省要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 转型发展示范学校和专业集群,形成两级示范、辐射引领、全面带动的格局。[8] 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目标是建设高水平 的应用型大学,指向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国内 高教界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战进行了基于政策层面和院校层 面的积极讨论。由于国内尚缺乏运行应用型技术大学的经验,因此将中国国情和 国际经验相结合,以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为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进一步探索 办好一批应用型一流大学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大有裨益。
作者:刘颖 付天海 来源:高教探索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