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家庭教育【全球化下传统家庭教育的挑战与实践】

全球化下传统家庭教育的挑战与实践

全球化下传统家庭教育的挑战与实践 波涛滚滚的时间潮流将“全球化”推上了历史舞台,面 对这不可逆转的大环境以及我国13亿人口的大家庭存在着 的诸多问题,当代人陷入了普遍的精神困惑和迷茫之中,家 庭伦理教育危机已然成为当前中国严重而且普遍的社会问 题。传统的家庭伦理教育又该何去何从?于心沉思,愈发觉 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全球化境遇下“如何加强传统家庭伦理 教育”这一主题。有感于这一论题,本文试从“全球化”这 一当代人生存方式专属特质的时代话语出发,探讨这一境遇 下契合时代发展的加强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应然诉求,进而 为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转型实施提供解答。

一、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下境遇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 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安家落 户,到处开放,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 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1] 一个半世纪后的世界现实图景也确实印证了马克思的科学 预言。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运作和扩张过程,即为全球化 成为现代世界秩序的本质体现。早在具有扩张性的资本形成 之时,全球化就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元素,成为潜藏的发展趋 势。“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传媒的发展,自我发展和社 会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正朝向全球体系迈进,这种渗透被愈 益显著地表达出来。在某种深远的意义上,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与以前历史上的人类所聚居的世界显然不同。” [2] 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所描述的,到20世纪末, 信息科学与通讯技术等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携 跨国资本的全球运作以及世界性金融组织机构的发生发展, 使得各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互通有无,与此同时经济活动在各 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所执行的解禁与扶持下,真正变成了全球 性的。在中国打开国门,踏上了现代化建设之路后,席卷而 来的全球化浪潮便彻底地改变了国人的经济生活和文化― ――全球化前所未有地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境遇。中 国虽然是作为“后发”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但和“早发 内生型”的现代化国家相比,其现代化带来的全球性扩张影 响反而更要深刻得多、广泛得多、久远得多。我们深刻地感 受到:全球化的渗入伴随西方普世价值理念的文化从经济、 社交、生活、语言等各个方面,点点滴滴地渗透到中国社会, 同时也深彻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外在表型和内在结构, 逐渐置换了国人传统的生存模式和内在精神气质,从而推动 了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深刻嬗变。在传统的伦理价值理念被消 解的同时,我国这片开放的土地上也建构和催生出新的时代 伦理价值理念。这一切都驱使建基于传统社会结构与生存方 式之上的伦理道德体系正以日益深刻的裂解与转型发展着。

我们清晰地看到,传统道德的价值体系已久受冲击,旧 有的传统在瓦解,新的社会关系在构建,作为民族文化根基的传统伦理道德在人们新的时代生活中变得相对无力,无法 提供和支撑起新的生活指南和理论框架,使得其失去了原有 的存在意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诸多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仍 有积极的意义,仍有其现实存在的基础,仍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但在社会快速变迁与转型之时,由于人们对传统家庭伦 理缺乏应有的了解,在新的生活空间面前与在传统家庭伦理 的认识和践行上有明显的错位感和断裂感。与传统社会辉煌 的道德教育功绩比较,在全球化大潮中幸存的传统家庭伦理, 其教育功能与作用却大不如昔,并且所经历的困惑和价值失 落可谓前所未有。就目前而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可看做是 一种伦理文化体系,其为社会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家庭传统 道德观念。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协调家庭关系、增强家 庭凝聚力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其中有一些内容至今仍然具有 时代价值,历久弥新,并已渗透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

从新的时代视角出发,如果我们对这些保留至今的具有永恒 价值的传统家庭伦理,进行现代化的体系诠释和价值提升, 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提供新的重要资源。

重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教育,不仅是梳理传统家庭伦 理本身的变革和继承过程,还是重建折射出政治、经济、文 化等社会诸多领域范围伦理的过程。从理论层面看,构建一 种适应当代社会与家庭变迁需要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是中 国当代伦理道德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 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撑。如果对传统家庭伦理在一定范围内经过精心萃取和提炼,那么完全可以使之成为构建当代和谐 社会的理论基础和伦理参照。从实践层面看,传统家庭伦理 体系的断裂导致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重婚纳 妾、家庭暴力、亲情淡薄和溺爱子女等,均影响了我国当前 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从传统家庭伦理当下境遇和转型研究 中取其精华并纳入当代家庭伦理建设,以便补偏救弊,更好 地构建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规范体系。概而言之,站在全球 化的立场,实现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理念与范式的转换处于重 心地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的生活基础与社会环境发 生改变后,唯有坚定其地位,方可重获在社会现代境遇中价 值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二、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实施 家庭道德教育是全球化视阈下中国伦理道德建设中的 基本单元,更是具体支撑和落脚点。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实现自身历史性的转型,更新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观念 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传统家庭伦理教育视野具有开放性。在经济、政 治、文化逐步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家庭伦理教育需要同样 站在世界的参照系中去拓宽人们的视野,而非一味墨守成规、 实施封闭式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地帮助众人领略中华传统家 庭伦理的历史精华和现代价值。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 式文化开始碰撞,文化多样性的性质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要 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传统家庭伦理教育要避免盲目自信、妄自尊 大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同时又要抵制盲目自卑崇拜、妄自 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近代以来,西方家庭伦理文化的 不断输入,冲击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教育观念,使得中国人 对自己的家庭伦理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开始向“现代”转 型。例如,西方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人格的独立和平等、强调 夫妻之间的宽容精神和相互的爱情,这便是我国传统家庭观 念值得借鉴的优点。在两种迥然不同的对立的家庭伦理文化 激烈的碰撞、交流、融汇的过程中,西方的现代婚姻家庭价 值观念也为当代中国人所逐步了解和接受,并自然而然地互 相模仿以达互相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家庭伦理教育 除了要充分重视其原有的资源性价值外,更要从“我们生命 所系的历史传统中汲取力量”,突破其自身的时代局限,对 其进行创新与重塑,使之适应时代需求,赋予“现代性”品 格以获得新生。

第二,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在全球化浪 潮下,无论是人们对家庭和各种人际关系的认知、体验,还 是对生活的理解,都难免带有各种现代意识。我们已经不可 简单套用古代传统家庭伦理教育中的陈规道德。举例说明, 传统家庭伦理中的慈、孝、敬、悌等规范,已经被时代赋予 新的含义,与最初截然不同。今天的“慈”意味着父母对子 女的关爱之情,而古时“父为子纲”等腐朽思想则被舍弃, 并又加入“爱而不溺”等理性原则;“孝”的道德规范在摒弃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的封建糟粕后,逐渐演变 为对父母及长辈的关爱、敬重及赡养,同时更加强调对其精 神层面的关心,让他们能够健康愉快地安度晚年;在摒弃了 一些礼教成分的繁文缛节后,“敬”则保留了要求家庭成员 之间彼此平等、相互尊重、宽容和信任的基本道德规范;“悌” 的道德规范要求兄弟姊妹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和爱护, 而古语中的“以长为尊”成分在今看来则被视为封建不平等 的。因此,现代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在古代传统家 庭伦理教育本色梳理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身影,将其与现 代道德意识相结合,使人们更显而易见地发现传统家庭伦理 教育对生命的价值与对生活的意义,从而促进家庭和社会的 和谐。所以只有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我们建构的现代家庭 伦理体系方可有效地解决中国家庭面临的伦常问题,真正发 挥强国安民的道德功效。

第三,传统的家庭伦理教育方式应有实践性。亚里士多 德曾经说过,与人的理智品质仅靠知识的传播和认知便能有 效获取不同,伦理德性的获得要借助于后天的实践逐步养成, 这也是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最重要的区别之处。古语亦云: 美德贵在践履,知行统一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例如,说起 古代的孝道,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对父母“昏定晨省”“冬温 夏清”等诸多日常生活礼仪和生活起居关怀的行为实践中, 这堪为当前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有益借鉴。由此可见,传统 家庭伦理教育通过个体在生活实践中的行为得以有效地表达和传递,个体接受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最佳渠道是社会实 践。而在现代,多年来的教育使得我们,尤其是被称为“新 新人类”的个体的实践中养成式教育极为缺乏。在认识到传 统家庭伦理教育对个体、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之后, 我们还需激发个体内在的生命体验,使其积累或孕育现实生 活实践中的情感经验,并接受特定情境中的传统家庭伦理教 育的熏陶。在现代传统家庭伦理的传达和建设中,我们不应 一味地灌输教条的、空洞的道德规范条目,而应将它们还原 到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使人们以积极的情感去体验和理解、 并实现精神世界的提升与变革,这才是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 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也是实践中养成式教育在传统家庭伦 理教育践行中重要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