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什么是传统文化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 教育部在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在中小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 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一纲要在 一定程度上认可了语文教学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的价值,但 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传统文化在培养学 生人格素养方面的意义尤为突出,尤其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 今天,学生人格素养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故而更需要传统文 化的滋养和斧正,所以语文教学任重道远。

一、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现状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 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要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但是现如今,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部分学校和教师都更为关 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加之不 良社会风气和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价值取 向混乱,出现了庸俗化与功利化倾向。长此以往,学生的价 值观与世界观势必会发生错位,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不断发展衍化而来,其充分反 映了我国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 年文明的结晶。传统文化对中华儿女的人格品质、道德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更有其特殊意 义。

三、初中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格素 养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法》)。在初 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挖掘教材内容,开设经典课程, 丰富课余活动,从而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格素养。具 体渗透路径如下:
1.挖掘教材内容,让民族精神熏陶学生人格 2.开设经典课程,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人格积淀 3.丰富课余活动,引导学生亲近文化传统。

将传统文化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主 题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学生受到全方位的传统文化熏陶,更 好地进行人格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在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课 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例如,清明诗会、端午朗诵、 中秋赛诗等活动。每年在老子、孔子诞辰日开展专题教育活 动,每学期开展一次走近传统文化名人课本剧表演,例如, 可以开展“走近李白”、“走近苏轼”等活动。同时在课外 鼓励学生学习太极、民乐、民族舞等传统文化艺术,使学生 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增强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的情感,汲 取传统文化的养料,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提升个人品质,以 传统文化丰盈自身,塑造人格。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 一定程度上说,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由此可见,在语文教 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教师应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加 强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

wWw.dYL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