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师教育中语文教学法的原则
试论高师教育中语文教学法的原则 语文教学法是反映和指导语文教学的学科。它在高师院 校中文系科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任务是:使 学生获得语文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能 力。摘 要:
语文教学法 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专业教育学科。一方面,它的研究内 容建筑在语言文字和文学基础之上,并利用它们的科学理论 和资料;
一方面,它依据普通教育学关于教学的一般原理, 对语文教学进行教学法的研究。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 学科。它的研究要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并把它的理论和方 案应用于实际。
一、和其它学科相同的原则 (一) 直观性原则:所谓“直观”,就是让学生看到、 接触到外界事物或者外界事物的描绘,使学生学习教材时从 观察具体形象开始。语文教学在贯彻直观性原则中,经常使 用各种画片,各种图表,如语法有各种图解比较表,语音有 语音挂图,不同的课文可以根据其内容使用一些历史、地理 挂图。各种实物,如可以通过不同景物的观察、分析,掌握 教材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各种经验,如生活实践、艺术创作 中的人和事。在运用直观教学时要注意几点:①听不如看, 看不如做,要让学生亲自看、读、说、写,即使学一个生字,也要让学生读读、写写、用用。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善于诱导启发,不能只提供直观教具,叫学生自己去活动。
③不要为直观而直观,有人讲小说,绘制成几十张连环画, 教师成了解说员,学生成了参观者,这不是上的语文课,而 是在搞画展。直观性原则运用得法,学生对知识容易理解, 记忆牢固,发展了思维,也成感到有兴趣,否则就会取得相 反效果。
(二) 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性原则,也就是逻辑性 原则。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也要有系统。建国以来的 语文教材有多次变化,但每次变化都有其不同的体系。常常 看到这种情况,教师由于各种原因,随便打乱教材的顺序来 进行教学,这就破坏了教材的系统。那么,按照教材的顺序 来教,是不是就完全贯彻了系统性原则了呢?不一定。这是 因为教师不仅要根据教材的饿逻辑系统来教学,而且还要根 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思维活动的规律是 由低级到高级,遵循这个规律进行教学,就叫做循序渐进, 否则,就会象《学记》中所说的那样:“杂施而不孙,则坏 乱而不修。”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杂乱无章, 不按照一定的程序,就一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谓“低 级”,指的是感性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感性知识进行 分析、综合,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的方法,从而概括、抽 象,进行判断和推理,达到理性阶段,即“高级”阶段。因 此,教师必须深入地学习教材,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讲授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并用系统的复习和练习, 来巩固学生的知识,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三) 量力性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教师的讲授不能过于很深,使学生力所不及;
另一方面,教 师讲的不能太浅,或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当然,这里指的是 学生的大多数。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注意 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变化情况;
讲解时,不仅多少、深浅 要适当,而且要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
(四)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 在自觉的基础上,积极地、深思熟虑地掌握知识,并把所学 的知识用之于实践。古人已经知道这个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 重要。《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说:“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 几句的意思是:教学的时候,不到学生想弄明白但还弄不明 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不到学生想说出来但说不出来的时 候,不去开导他。指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而推出西、南、 北三个方向来,就不再继续教下去了。《孟子》中说:“引 而不发,跃如也。”大意是说善于教射箭的,总是拉满了弓, 却不射出去,摆着跃跃欲试的姿势,这里是作为比喻来引用 的。这个比喻也可以说明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教学原则。《学 记》里也说过类似的话:“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矣。”把这段话一成现代汉 语,就是:“所以君子教人,就是诱导启发。要引导学生自 己前进而不是拉着他们前进,要鼓励他们而不是推他们,开 导他们而不是代求通达。如果做到引导而不是强拉,师生之 间便会和悦相亲;
做到鼓励而不是强推,学生学习就感到容 易;
做到只是开导而不是代庖,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思考。
教师能让学生感到相处和悦、学习容易并能积极地独立思考, 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启发了。” 学生能否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情况复杂,原因很多。
教师的课堂艺术是很重要的。教师必须使每个学生时时刻刻 都有事可做,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只有这样,“双基”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五)巩固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牢固地 掌握以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这就是巩固性原则。这一 原则和以上四个原则有直接联系,这就是说,如果直观性原 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贯彻得 好,都会使知识得到巩固。但是,巩固性原则另有其独特的 内容,那就是通过有计划的提问和系统地组织学生复习和练 习,并严格地进行检查,巩固学生所学到的新知识。在巩固 知识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意义的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忆)和机械的记忆结合起来。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主要是 反对把意义的记忆也变成机械的记忆,而不是取消机械记忆, 比如生字、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都需要机械的记忆。不加分析地反对机械记忆,对贯彻巩固性原则是有害的。总 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深思熟虑地透彻理解 知识,学会创造性地把知识用之于实践,而且还必须使学生 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和 学习知识的凭借。
二、语文学科独特的原则 (二)讲读和练写相结合的原则:一九七八年教育部颁 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大纲(试行草案)》中说:
“教师讲课应力求精炼,抓住重点,要言不烦。要把语文知 识的教学和读写训练结合起来。避免死记硬背名词定义。” 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所谓练,包 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讲指的是教师“传道,受业, 解惑”,这就是教学中的“教”过去,教师讲得太多,又不 得法,效果不好,但也不能取消“讲”。应该要学生多读, 这是对的,但读只是练的一种,听,读,写也要练。有人能 读不能写,写的时候又又雇不到听,这都不行,所以,讲练 结合,读写结合只是大略的提法。教师讲学生读,这就是“讲 读”;
教师讲学生写这是“讲写”。“讲读课”或“讲读教 学”乃是一种大略的概括说法。应该注意的是,在这此复杂 的关系中。学生的“阅读”是关键,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有 人也把讲读课叫做阅读课。
读写读写结合得好坏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阅读和写 作的关系很空密切,教师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决不能使两者互相脱节。阅读能够提供间接经验,扩大视野,培养 情操,提高思想认识;
能够丰富学生词汇和语文知识,训练 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和自觉的阅读能力;
能够为写作提 供范例,使学生有所借鉴和取法。另一方面,写作能够培养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能够促进阅读,巩 固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使学生带着自己的写作甘苦进行阅读, 加深阅读的体会;
能够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 力,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的尺度。为 了克服过去那种“读不管写,写不管读”的现象,一方面必 须在讲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结合范文提供效法的 依据和提示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方法;
另一方面,在写作 教学中要根据讲读过的作品复习旧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模仿 性的练习。
(三)课内外读写训练结合的原则:课内外读写训练的 结合,在语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阅读和写作都 是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活动,都是人们生活中长期持续的活动, 这种广泛性和持续性,就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把课内外读写训 练结合起来的问题。但是,必弄清课内读写和课外读写的关 系:课内读写训练是基础和主体,课外读写训练是继续扩大 和配合、补充。正是因为如此,教学的重点就应放在课内的 读写训练上,为课外读写创造条件。但是,决不能忽视对学 生课外读写的指导,就是说,教师必须有计划地结合课内读 写训练,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读写方法,在课外进行正确的阅读和写作,从而巩固在课内获得的一切良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