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鲸》为例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以《鲸》为例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以《鲸》为例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主题与背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实际上是 学生通过自学与思考,对即将要学的新知识进行自学。预习 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著名教育学家叶圣 陶说:教师只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鲸》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性文章,课文以精练 的语言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以及它的种类和生 活习性。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表达上,文章运用了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通俗、准确、 生动地介绍了鲸的特点。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字词目标:正确读写“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 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 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知道保护鲸的意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 用。

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我的教学思路是:
第一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预习提纲,以促进儿童思 考为主,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并重视预习的方法与指导。第二步,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反馈预习 的结果,重视汇报与交流。

第三步,改变对“预习”这一环节的传统评价方式,可 采取小组评或同学互评的方式,重激励与肯定。

情境描述:
第一次实施:
指导预习,应做到:读、画、写、疑、查。

《鲸》这篇课文对于好奇心、探求欲极强的同学来说, 极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把握课文重难点的基础上, 我布置了以下的预习题: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画出词语。朗读课文。(落实 “读”“画”环节) 2.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鲸?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以小标题的方法在书中标明。(落实“写”的环节) 3.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提出问题并写在书中。(落实 “质疑”这一环节) 4.你还知道哪些课本以外的有关鲸的知识?有兴趣的 也可以介绍给大家,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种海洋动物? (落实“查”这个环节) 要想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教师就不能有“走过场” 的心理。我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并给以方法的指导。如在落 实第一项时,我布置学生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内容,找出 自己的疑难问题。画出目标中要求掌握的字词,以便在学习文本时,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词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第一课时,由于没有太多难懂的字 词,学生通过前面的预习,就能过字词关了。教师再示范难 写的字词,第一个目标就顺利达成。

在朗读课文环节,由于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学生都能 做到流利朗读,达到了第二个教学目标。考虑到科普文章的 特点,我没有让学生在感情朗读方面下功夫,这也是科普文 的性质决定的。

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特点,比 较准确地概括出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明确课文从“形体” “进化”“种类”“习性”“繁殖”这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 有关知识。看来,通过预习,学生学得更轻松,课堂效率也 的确提高了。

课间十分钟,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找到我讲述他们所 了解的鲸。我惊奇地发现,学生们对鲸的了解远远比课本丰 富得多,精彩得多。共同的话题吸引了许多同学,大家你一 言,我一语,鲸的生动形象已经历历在目了。看来,学生的 兴趣已被“激活”。

我借着这股“东风”,开始了第二个课时的学习。我把 这一课时的目标定位为:通过进一步的探讨,鼓励学生结合 课内外知识,激发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知道保护鲸的意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在教学时,我把鲸的形态图片投影出来时,根据学生的预习,请同学来当“科学小博士”,这个环节考验同学们综 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关于鲸的知识涉及面很广,同学们 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了与书 本上完全不一样的鲸,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课内的知识延 伸到了课外。

说明方法的教学是一个新的知识点。由于时间紧,我并 未让学生通过鲸的特点思考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而是直接 加以点拨。以“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为例,找出作比较、打 比方、举例子相应的句子,通过朗读加强理解,就结束新课 了。

问题讨论:
由于课前已科学合理地布置了预习任务,细化了预习的 方法,学生的预习有了明确的任务和方向。课堂上生成许多 亮点,同学成了课堂的小主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可谓妙 趣横生,但以下环节尚未落实到位:
1.“疑”这个环节被架空了。

2.课堂上,评价方式还是过于传统,形式也很单一,缺 少生生间的互动。

3.从目标来看,说明方法的学习还落实不到位,学生理 解说明方法过于肤浅,不能区分“打比方”和“比喻”之间 的区别。

第二次实施:
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在反馈预习这一环节时,增加了“生生评价”的方式。如在个别学生读课文这个环节,让学 生来评价。在争当“小博士”介绍鲸这一环节,我尊重学生 的感受,让他们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再补充说明。这 样,根据学生的补充说明,鲸的形象特点就更为突出了。

在理清文章结构方面,有些学生概括得并不准确,我并 不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学生 的积极发言,再加以补充完善,准确地把握了每个自然段的 内容。

对于“说明方法”的教学,我并没有让学生找到相应的 例句就罢休,而是分析每一种说明方法的科学性。例如,关 于“作比较”这一常用的说明方法,通过“鲸”与不同类型 的动物“象”作对比,准确形象地说明了鲸形体巨大的特点。

学生的难点是不明确说明文“打比方”和修辞手法中的“比 喻”的区别,我把两种文体的句子做了对比。让学生明确,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本体”和“喻体”,一般运 用在叙事、抒情的文体中,而“打比方”是说明一个事物的 特点,加深了学生对几种说明方法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体会 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我利用课后的练习题,让学 生品味用词的妙处。如课文中有一句“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主要”一词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通过句子的 对照,明确了“主要”这个词说明了须鲸是以虾和小鱼为主, 但特殊情况也会吃别的。从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来体会说 明文用词的准确。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练习,尤其要落实 “写”这一环节。我留出时间,让学生把用词的精妙之处写 下来。如此既训练了他们写的能力,又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知 识。

目标达成后,我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不同 于成人,对文章一定有不同于成人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 有个同学提出“鲸”的身体呈黑白两色,黑色朝上,白色的 肚皮朝下,这又是为什么?对于这样的科普知识,并不是书 本规定要掌握的内容,但这个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探索世 界的兴趣。没想到,一个问题打破了班里沉闷的气氛,许多 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回答问题,最后,明确了这个问题的答 案:这是许多年生物进化的结果,黑色朝上,与海的颜色融 合在一起,能保护自身的安全。教师通过“质疑”这个环节, 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最后谈到了怎样保护海洋动物的话题。由于前面有了很 好的铺垫,学生对鲸已经十分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还有杀戮鲸的现象?如何保护这一海洋动物?学生 对这一世界性的话题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第二课时的 深化学习,学生不但达到了学习目标,情感也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