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何教学的策略
浅谈几何教学的策略 由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课程的 核心内容之一,所以几何教学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 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小学几何教学中,教师要让学 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几何的重要知识,使他们慢慢形成几何形 状与特征的表象,并能依据名称将几何的表象再现出来,形 成一定的空间思维。下面,谈谈小学几何教学的策略,希望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理清几何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教 师在教学新的几何概念时,需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 联系,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积极主动地从已有的知识里提取 出最容易和新的几何概念联系的旧知识。这样教学,新的几 何概念才会在学生头脑里产生积极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所 学的几何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 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与长方形,所以教师教学新 课前应先让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 头脑中先建立表象,接着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等一系列活 动,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抽象出来。然后让学生通 过对比、观察、操作等方式,探究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 边形之间的联系,把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找出来,并 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使新学的几何概念得到拓展,进一步理解了几何 概念的特性。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 引导者。因此,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 面对问题时能独立思考。对于很多数学规律,特别是几何图 形当中所体现的特征,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发现, 使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理解起来也更为到位。例如,在几 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折叠纸片进行观察。在 折圆形纸片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折叠和 利用直尺测量,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都踊跃举手回答问 题,有的说“纸片的折痕都相交于一个点上”;
也有的说“这 个点到圆四周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还有的说“每条折痕的 长度都相等”……在折正方形时,有的学生发现正方形可以 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有的学生发现正方形四条边的 距离是相等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自己实践操作,对所 学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透彻的。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 差,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给 学生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逐渐提高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发挥教学互动的 作用,而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借助多媒体理解几何图形的特性 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概念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把几何图形的特性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例如, 在讲解正方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上正方体的平 面图,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相同的正方体,并通过多 媒体三维空间的旋转功能,分别给正方体的每个面标上数字, 使学生理解教材上的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只是其中三个面被 挡住了,才没看见。这里,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几何图形, 让学生通过眼与脑的密切配合,把外部活动内化成智力活动, 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这样教学也 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建立几何形体的表象 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即使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还会将 正方体、长方体说成正方形、长方形,而且屡次纠正仍改不 了。这看上去是学生的口误,其实不然。分析其中的原因, 发现从学习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 次很大的飞跃,因为学生受原先学的平面图形的影响,没有 建立起清晰的立体几何的表象,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因此,教学“正方体与长方体”时,教师应该先按顺序展示 图形的点、线、面、体,在学生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 间的区别后,再引导学生去认识正方体,使学生自然地懂得 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这尽管是教学中的一个小细节,但是 能使学生认识到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仅一字之差,却是完全 不一样的表象,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几何体。
总而言之,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重要的课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 计几何知识的教学,用足课时,通过直观的语言等手段,把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 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