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_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及保护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及保护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及保护策略 20世纪80年代,因出国潮高涨,我国留守儿童受到关注 [1]。演变至今,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 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农村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当中的主 要群体,是指留守儿童的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地区的情况。据 《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 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其中小学(6~11 岁)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2.01%[3],4~6年级最 多,7~9年级次之[4,5]。多数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父亲 一方在外打工[5,6],且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同祖父母居住 [4,7]。自2002年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和各界专家学者对 留守儿童各方面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5,8,9]。由于父 母常年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他人欺负。

欺负行为(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这 种行为具有重复发生性,而且涉事双方存在力量的不均衡性, 受欺负者没有能力有效地保护自己。研究者通常将欺负行为 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

直接身体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 者实施的攻击;
直接言语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 形式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
而间接欺负是指欺负者一 方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10]。欺负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学校中普遍存在,我国也不例外,且比较严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间的欺负问题发生率逐渐下降,小学 比初中严重。中小学共同点在于直接言语欺负是中小学生欺 负行为的主要类型,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的发生率都相 对较低[10,11]。

男生受欺负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尤其是 男生受身体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12]。

儿童受欺负可能引发种种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并随着受 欺负经历的增加,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如有研究发现,受欺 负儿童的抑郁、焦虑水平要高于未受欺负的儿童,受欺负程 度越高,抑郁、焦虑水平越高[13]。儿童受欺负与外化问题 行为显著正相关[14],随着受欺负持续时间的延长,儿童会 经历更广泛和更严重的适应困难[15]。欺负会提前固化同伴 关系的网络,使建构朋友关系的标准更为局限,不利于形成 结交朋友的多元标准[16],从而影响同伴关系。有研究发现, 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同伴关系更差,他们受到同伴的尊重 和接纳更少,更易受到忽视[17]。同时,母子依恋越不安全 的儿童越有可能卷入受欺负行为[18]。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常 年不在儿童身边,亲子依恋受影响,增加了儿童被欺负的可 能性。有研究发现在中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留守儿童 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19],并且五、六年级留守儿童的生活 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得分显著低于七、八年级[20]。尽管农村 留守儿童更易受欺负,并受到深远影响,但对其研究却不多。鉴于这一现状,我们开展了本研究。

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福建省某县数个农村小学4至6年级学生。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780份,回收有效问卷750 份,有效率为96.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300人,农村非留守 儿童450人。农村留守儿童当中,女童146人,男童154人;
4 至6年级留守儿童分别为102,110和88人。

(二)方法 采用张文新1999年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受欺负问卷 中的6道题目[21]。用“别人给我起难听的外号,骂我,或 者取笑和讽刺我”和“某些同学因为我说话口音和他们不同 而给我起难听外号”两题测查受直接言语欺负;
用“其他同 学不让我参加某些活动,把我排斥在他们的朋友之外,或者 让他们的朋友完全不理睬我”和“某些同学散布关于我的一 些谣言,并试图使其他人不喜欢我”两题测查受间接欺负;

用“某些同学打、踢、推、撞或者威胁我”和“别人强迫向 我要钱,或者拿走或损坏我的东西”两题测查受直接身体欺负。各题采用5级评分,0表示没有发生过,1表示只发生过1 ~2次,2表示每个月2 ~3次,3表示大约每周1次,4表示每 周好几次。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问卷 由学校班主任协助整班发放,利用课间时间,团体施测。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 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为了更好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我们采用独立 样本t检验,对比其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受欺负的状况,结果 见表1。农村留守儿童在三类受欺负行为上均极显著高于非 留守儿童(ps<0.01)。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性别差 异方面,未发现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2。在年级差异方 面,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在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上不存 在显著差异,在受直接言语欺负上差异显著(p<0.05),结 果见表3。多重比较发现:6年级显著高于4年级(p<0.05), 结果见表4。即6年级留守儿童显著比4年级儿童更容易受到 别人的直接言语欺负。三、讨论及建议 许多研究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诸多学校行为问题可能 与其在学校中受到较多欺负有关。因在学校受欺负,出现对 学校的恐惧情绪,才表现出逃学旷课等问题[22]。本研究发 现: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直接言语欺负、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 欺负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受三类欺负未存在显著性别差 异。这与张文新的发现即小学阶段男生受直接身体欺负和间 接欺负的比例均极显著地高于女生的结果不同[11],但也有 研究者认为在校园当中,男女生受欺负的情况大体是相当的 [23]。农村留守儿童总体上比非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欺负, 男孩女孩受欺负的程度相当,这可能与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 况较非留守儿童差,低体重和消瘦率较高有关[24,25]。欺 负者常看起来高大有力,而被欺负者常看起来瘦小无力[23]。

有数据发现:在小学阶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 厘米左右,非留守女生比留守女生高1.10厘米[4]。父母外 出务工本应提高儿童的营养,为何反而下降?有研究解释因 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自小未受母乳喂养,并没有形 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导致日后身体健康水平偏低。多数留守 儿童由祖父母隔代抚养,其消费观念使儿童伙食费偏低,导 致儿童营养不良,身材弱小[26]。为此,若想保护孩子,减 少受欺负的概率,应该着重向留守儿童祖父母等照顾者强调 营养的重要性,改善孩子的膳食水平。年轻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刚出生几年应尽量留在老家母乳喂养孩子,培 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朋友关系也会影响受欺负的频率,因好朋友之间相互 支持可以免遭他人欺负[16]。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 守儿童感受到的同伴接纳更少,更易受到忽视,对同伴群体 的归属感不强[27]。但也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 的友谊质量并没有显著差异[28]。尽管在留守儿童的友谊质 量上不同研究结果间有差异,但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同伴接纳 显著负相关是明确的[29],受欺负儿童往往同时被许多同伴 拒绝[30]。同伴接纳越低,越有可能受欺负;
而儿童越受同 伴欢迎,越不可能受到欺负[15]。此外,不良的同伴交往又 妨碍儿童自我知觉的发展,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表现出 浓重的自卑感,为抑郁、焦虑所困扰。由此,他们在遇到欺 负后,向别人求助的可能性和实效性比其他孩子低,导致他 们向欺负者传递容易欺负的信号。同时,在受到欺负之后, 留守儿童往往采用回避的策略,进一步强化了欺负行为的发 生,以致他们更容易受欺负[22,30]。而小学阶段同伴关系 不良可能与学习成绩有关,有研究发现学业成就低的儿童更 容易受欺负[14]。因留守儿童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缺乏对孩 子学习的指导和监督,祖辈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未能对他们 的学习进行科学指导,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成绩不高[8],尤 其是母亲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显著[31],导致其 未能受到同学接纳,从而易成为受欺负的对象。同伴关系差与受欺负同时出现,尽管还未知孰因孰果。但我们相信,提 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友谊质量,受欺负的概率会下 降。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监护人要善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 成绩,提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减少他们受欺负的概率会有一定帮助。同时,教师要善于 引导学生,坚决抵制欺负的行为,并引导同学对受欺负儿童 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接纳。

在年级差异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在直接身体欺负和间 接欺负上未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而在受直接言语欺负上,6 年级显著高于4年级。这与有些研究结果不同,即随着年龄 的增长,儿童之间欺负问题的发生率逐渐下降[11,32],但 也有研究发现初中生受同学直接言语欺负显著高于小学生 [33]。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言语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考虑 到身体上的欺负外显性强,更容易被师长发现,儿童更容易 采用言语,而不是身体攻击的方式欺负他人。另一方面,随 着青春期即将到来,六年级儿童与父母亲近维度得分显著低 于四、五年级,随着与父母依恋水平的下降,儿童欺负、 受 欺负发生频率显著升高[32]。他们容易对人产生敌意,在遭 受欺负时也更容易封闭自己,心思变得更加细腻,对同伴言 语上的欺负更加敏感,知觉到的言语欺负可能更多。这提示 我们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的高年级阶段,尤其是六 年级,要及时认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不当态度,少一些高高 在上的权威感,多一些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以此减少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减少受欺负的概率。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B类项目 (JB13475S)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 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J]. 父母必读, 1993(11):16-17. [2]段成荣.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5(01):29-36. [3]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 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学刊,2013,35(03):37-49. [4]邬志辉,李静美.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
65-74.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 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1):71-79. [6]李传瑛. 撤点并校下农村“双重留守儿童”问题及 其对策研究——以广西柳城县太平镇小学的留守儿童为例 [J]. 柳州师专学报,2014(04):155-158. [7]王飞. 广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实证研究 [J]. 人民论坛,2015(08):238-240. [8]张海清.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14(06):37-40. [9]杨国才,朱金磊. 国内外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述评与 展望[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113-119. [10]张文新. 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1):12-17. [11]张文新.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 点[J]. 心理学报,2002(04):387-394. [12]张兴慧,李放,项紫霓,等. 儿童青少年校园受欺 负潜在类别及与焦虑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 22(04):631-634. [13]李海垒. 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 系[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14]袁潘,李丹,刘俊升,等. 三到六年级儿童学业成 就、行为内化和受欺负之间的关系[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 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中国江苏南京, 2013:2. [15]蔡春凤. 小学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同伴接纳/拒 绝与受欺负的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6]陈光辉. 儿童欺负/受欺负与同伴网络的关系:p~ *模型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05):474-481. [17]罗晓路,李天然.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同 伴关系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2015(02):78-83.[18]刘小群,杨新华,周丽华,等.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 子依恋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志,2012(02):246-24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