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公开课一等奖_摭谈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以学定教的特征

摭谈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以学定教的特征

摭谈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以学定教的特征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目前的课堂教学形态正以“以学定 教”为核心理念进行转变,也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 组织教学”。2011年新修订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凸 显了这一教学思想,强调把“儿童本位”作为教学的基础: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 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 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我县对《品德与社会》“我们共同的世界”题材教学进行了 专题研讨。下面以四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在品德教学中如何 实施“以学定教”。

一、系统解读教材,为定位学情建立坐标 “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题材在《品德与社会》各册教 材中,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我们共同的世界”涉及地理环境、 历史进程,文化遗产、节日风俗、民族习惯、科学技术、经 济生活、战争与和平等。梳理一下,这一题材内容主要有三 大特点:——视野更开阔。在品德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从家庭、 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一路走来,走遍了整个世界,看到 了四大洋七大洲;
看到了世界各个民族奇异的服装,多样的 风俗……学生的视野趋向全球化。

——知识更丰富。在这五个单元的内容中,有地球知识, 人种分布,民族特点,科技现状,战争与和平……真可谓是 包罗万象,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集聚在一起,给学生一个 多彩、立体、真实的世界。

——内涵更深刻。国际组织、战争与和平,这些都是比 较严肃的话题,在这一题材的学习中,学生也开始接触、了 解与感受,从而引领学生从小关心国际新闻时事,关心全人 类的发展与幸福。

由此看来,教材所选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离学生的生活 现实与认知经验有较大距离:学生信息量的接受远远不够与 教材内容接轨,农村的孩子这一问题更加明显;
学生已有的 知识储备与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差距,在他们的脑图中对于世 界,对于地球的概念处于初级形成阶段;
学生的情感处于单 纯感性阶段,对感受和平、灾难有明显的时空隔阂……可想 而知,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欲望不很强烈。同时,世界 性的话题对于教师来说,也会出现知识短缺,概念模糊的情况,这些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找准学情基点,为顺学而教寻求适宜策略 (一)根据前置学习,调整教学预设 “以学定教”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学习“我 们共同的世界”中同样需要进行前置性学习,这里的前置性 学习主要是收集相关资料与信息、完成相关调查等。只有有 了知识与信息的充实,课堂上才会有信息与信息的交会,观 点与观点的碰撞,已知和未知的磨合,思维与情感的聚合与 发散。

1.课前布置 “我们共同的世界”涉及到人文、地理、历史等知识, 对信息量的需求很大,学生自主获取的大量信息能为课堂教 学提供丰厚的背景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跟 主题相关信息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的课前学习更有针对性和 有效性,教师要预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确立相 应的学习单。

如三年级下册《世界真奇妙》的学习单如下:2.反馈梳理 教师对于学生前置性的学习,切切不可放之任之,而要 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教学前教师要统观学习单,对于学生 课前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进行梳理。还是以上述的这张学 习单为例,下表是教师对学习单的整理:
上表的整理并不复杂,但是全班学情却一目了然:一半 左右的学生只是借助教科书了解一些信息,30%左右的学生 对于相对比较熟悉的国家感兴趣,而“世界上比较有名的别 称”学生不是很注意,原因是这几个国家比较陌生。

3.调整预设 根据课前学生学习单提供的学情基点,教师对“了解国 家的别称”这一环节教学预设作了相对的调整:
真实学情的呈现让教学预设更贴近教学实际,教师根据 学生的认知情况作了相应的阶梯式处理:学生已知的,采用 “抢答、猜说”等灵活的形式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 绪与积极参与;
学生模糊的、未知的,教师作适当的讲解, 引导学生在学习期待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二)顺应认知规律,凸显自主发展 1.放手尝试,暴露问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 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在原生 态的尝试中充分学习新知、暴露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 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后教”。如教学《我们的地球》一课 时,考虑到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仪有些许的接 触,课始就安排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轻轻推动地球仪,你 有什么发现?仔细看看表面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 察探究后,发现“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蓝色的部分 是海洋,其他部分红色的、棕色的、绿色的,可能是陆地”。

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暴露的认知缺陷进行补充说明:地球 是一个球体,确切地说是一个两头略扁的椭圆形;
地球上海 洋多陆地少,确切地说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最后师生再次 观察讨论“蓝色以外的各种颜色分别代表的是什么”。

2.直观操作,主动参与 “我们共同的世界”包含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距离,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深奥,学生学习时会感到 枯燥乏味。因此,我们要把纯知识性的接受学习调整为在直 观形象中主动获取。如在《我们的地球》一课教学中,为达 成“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教学目标,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出示半球图,你发现了有哪些大洲? 在交流中,随机出示各洲板块图,发挥想象,它的形状 像什么? (2)在各自的地球仪上找到各大洲,并记住它的大致 位置。

(3)在各自的地球仪上找到四大洋。

交流时出示半球图、面积比较柱形图,了解各大洋的大 小与位置。

(4)小组合作:在半球图上动手贴七大洲四大洋。

(5)儿歌巩固记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很好 地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与探究,通过“看、想、找、贴”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多种 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利用冲突,深入探究 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学习进程、实效与教学 预设会不断发生冲突: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新的知识点之间的 矛盾;
原有情感认识与现有社会现象之间的沟壑等。这是课 堂教学的真实现象,也是教学契机。此时教师就应目中有 “人”,心中有“法”,巧妙利用“学习冲突”,根据学情 生成新的教学问题,对教学着力点和教学策略做出相应的更 新、调整,让学生始终站在最近发展区内,对学习保持盎然 的兴趣。

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运用图片展示了 地球美丽的概貌后,问:结合我们的生活环境,说说你看到 的地球美丽吗? 生:很美丽。我们生活的小区种满了许多树,环境非常 幽雅,而且有许多垃圾桶,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也没有了。

生:山坡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假日里散散步爬爬山非 常舒服。…… 的确我们的学生生活环境非常好,他们目之所及的是道 路旁摆放的鲜花,小区里郁郁葱葱的树木,整洁开阔的马路 ……但是学生的生活区域是极其有限的,纵观整个地球,这 样的景象只是冰山一角。地球在不断被人类伤害着!于是教 师用大屏幕醒目地打出“地球的哭诉”,一张张触目惊心的 图片,哀婉的背景音乐,深深震撼了学生,学生在交流中这 样说:
“这么干裂的土地,不长一草一木,叫人怎么生活?” “河流都干涸了,静静地躺着,动物、植物还怎么生存 呀?” “我们的南方居然出现这么严重的旱灾,这是我怎么也 想象不到的,我真为那里人们的生活感到揪心!” …… 学生的原有情感在大量事实面前得到很大的冲击,文本 情感带给他们的是全新的强烈的震撼。师生就在这样的情感场中,深入感受地球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进而深入探 究引发这一现状的根源,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和 谐共处的重要性。

总之,随时洞察学情,以学情为教学基点,在学习内容 的确定、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过程的展开中,有更大的空 间和自由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体现品德课程以 学定教,倡导自主学习发展的理念,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的真 正转型。

(浙江省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3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