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品茶的散文
有关品茶的散文 有关品茶的散文一:品茶韵心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喝茶,喜欢和朋友在如诗如禅的茶道里品茗。一壶好茶,三两知己,心境袅绕,必是茶缘。惟一缘字不可求。茶缘 百得一柱,在时光消磨中,或早或晚,都是错,都是过。只有那恰到的好处,佳 人佳友佳茗,是可遇不可求的茶缘。
柔美的音乐细细地流淌,漂亮睿智的朋友堆着迷人的微笑表演茶艺, 说着每种茶的特色和茶文化,熟练的沏茶程序像舞蹈一样优美,把茶艺发挥的淋 漓尽致,听的人、看的人都呆了。轻轻的嗫嚅口中,一股清香透入心肺,真是一 种享受。在这样美好的意境里,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同样的感觉——这个世界 是如此澄美宁静、如此绿意盎然、如此的美好。
颇得茶禅一味之意境。
待茶过三味,无色无形无气,已经似白开水,也有人说好,大抵此时 已近禅了。品茶韵心,禅坐韵魂,茶佛一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一味茶禅, 茶禅灵韵,韵灵我魂。
此时是不会想起:“茶具有人生三味”这样的禅语的。日本某僧《煎茶 训》:“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 以茶入禅,以禅伴茶,也是体味人生一种象征形式而己。在无法躲避 人生得失的一些纷扰时,沏上一壶或浓或淡的茶,在品味茶意中去品味一种人生, 也未必不是一件超脱的事。只是这样心意入禅,怕有些刻意的嫌疑。
而此时,在无味之品饮里,也许真的是能参出禅茶的真谛,又怕是在 蓦然回首中顿悟了。
在禅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经典故事,就是“赵州茶”,古时候的赵州禅 师,对于苦心参禅的学生总是苦口婆心地借茶说法,让学生自己“吃茶去”;又有 刘琨《与儿子兖州刺史演书》:“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可见,茶对 于人类不仅是饮品,早已演绎成人类净悟心灵一种象征。有时,茶对于人不过是一种需要。不舍不取,当舍当取,不必追逐世 俗流行之最。而偏偏朋友现在都喜欢品饮流行之最——普饵茶。
上品普饵茶泡开了颜色是透亮的红,看上去就像红酒一样美丽。在很 久以前,美丽的云南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在普洱茶区,茶民中世代相传, 在7世纪左右,古代南诏国所辖的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发生了流行病,一时间, 百姓痛苦不堪,普贤菩萨为解救苍生而化身老农,摘采绿叶供百姓煮沸饮用,病 情竟不药而愈。当地居民为感念菩萨恩德,从此广种大叶种茶,因茶叶状似菩萨 之耳而将其名命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两者合并而称“普洱”。此一说, 充分表明了当地人民视茶为上天恩物感激、崇拜之情。
我为这个美丽的传说而久久无语。
平常的水放入几片些许茶叶便成了茶水,一样平常的茶水溶进了信仰 文化,就有了不同的寓意,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其实,心若真的超脱顿悟,就 可以任何形式也讲,就像跛足道人对甄士隐所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身在万丈红尘,是多有牵挂的。
茶叶便能唤起诸多心情,况且是那个相约而再来的人呢 有关品茶的散文二:读书与品茶 大抵喜欢读书的人,都有品茶的爱好。走进书房坐在书桌前,很自然 地会沏泡一杯茶。然后,手捧一本心仪的书,聚精会神地阅读。细细地读一段书 中的文字,品一口杯中的茶。此刻,会感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和感悟,体会到品 茶带来的清香和爽快,享受到读书与品茶带来的视觉和感觉的冲击,让心境为之 亦悦,灵魂为之升华。
读书之要,在于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品读经 典,使人睿智;品读杂文,让人回味;品读诗词,使人浪漫,品读散文,让人心怡。
品茶之要,在于品出茶的苦涩爽甜。红茶香在其苦,使人苦中有趣;
乌龙香在其涩,涩在口舌留馨;绿茶香在其爽,爽在人的心间;黑茶香在其陈,滋 味古朴甘醇。
读书要领悟书的精髓,需静静地读。了解语境背景,理解文章内含,解读作者要义和心境。把自已带入到书境之中,心随文字涌动,或喜或悲,或思 或悟,让它成为良师益友,抚慰心灵伤痛;成为开启知识世界钥匙,激发兴趣爱 好。书的种类繁多,有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有哲学、文学、美学等社 会科学,涉猎知识广阔。读书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简读(或称浏览),只需了解书 中的目录内容或简要梗概,从而确定选择方向,是续读还是舍弃;一种是泛读, 需要对喜欢的书通读,快速阅览,拓展知识,全面了解掌握思想,充分体会其中 的乐趣;还有一种是精读,需要对钟爱的书细品,精彩之处做标记,重要章节用 笔读,汲其精华,必要时可写读后感。这样必定能启人心智、增人智慧,催人进 取。
品茶要咀嚼茶的味道,需细细地品。了解茶的特质,体会茶的香醇, 享受茶的清馨,呷茶入口,细啜慢饮,浸心润肺,神清思明。其实,品茶有审茶、 观茶、品茶三道:头道审茶,是指沏泡前先对茶叶审看,分出绿、红、青、黄、 白、黑等不同种类,取其钟爱,弃其劣厌。二道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在 沏泡后,卷曲的叶芽在水中徐徐舒展,叶大翠嫩。茶水被茶叶渐渐着色,渐浅渐 深,或绿或红,茶香四溢,观茶形赏茶色甚为愉悦。三道品茶,口含浸润茶香之 水,细咀细嚼,慢饮入胃,味香怡人,余韵无穷。
读书与品茶,其意境相通。简读如审茶,当一本书拿在手中,总要对 其进行简读,从个人阅读兴趣对其进行甄选,取其钟爱,弃其劣厌。泛读似观茶, 当钟爱之书展现面前,眼前会突然明亮,让人爱不释手,从内心深处诱发出的“阅 读欲”犹如茶叶在水中徐徐舒展,心中的感知快速膨胀,急于通览全书,晓知书 中思想。书中内容经视觉与心灵碰撞,犹如渐浅渐深的茶水,或绿或红,书与心 灵产生共鸣,思绪万千,让人愉悦。精读像品茶,一本启人心智的钟爱之书,精 读细品,会对书中内容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好像品茶一样口含浸润茶香之 水,书的芬芳和馨香荡涤心灵,让人焕然一新,彻悟人生,振奋精神。
在人们生活中,与茶为伴,品茶尽享生活中苦涩香甜,亲近自然。古 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读好书,与书对语,品读出人生境界, 领悟出人生真谛。正确面对人生,无怨无悔地走完一生。
有关品茶的散文三:品茶如人生,人品如茶品 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 道场。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 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后来才知道品茶如品人。
选择一个飘逸闲适,清幽淡雅的环境,沏 上一杯好茶,让自己置身这种环境之下,以清净闲适的心情来品茶, 伴着淡淡 茶香来品悟人生,感悟生活。一个人喝茶,其意不仅在止渴,而更在于鉴赏其色、 香与味, 体会其苦、甜与醇, 领悟 起淡、雅与和。自省自悟,品出茶的真性, 体会人生百味,达到天地人和相通的境界。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 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 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 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
人们心目中,茶叶是圣洁之物,供奉佛祖,追思先人,献上清茶一杯, 自然是表达无限敬意的最好的方式。
“人品如茶品,”希望能像茶叶一样圣洁, 受人尊重,茶还象征着从一而终,对爱情的坚贞不移,茶树繁茂生长带有一种多 子多孙的涵义。在有些地方,有些民族,茶贯穿着婚礼的始终,所以把整个婚姻 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即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时的合 茶。也有的把提亲、相亲和洞房前的三次所沏之茶,合称三茶。这些都是普通百 姓用茶表示最真挚的愿望,是中国人奉茶为宠儿的重要原因。
人有万象,茶有千面。茶可分几种,人也是如此,这是品质决定的,是 无法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真正有品质的人同样也要 能承受尘世的侵蚀,眼明心清,始终保持着天赋本色。茶在杯中,上下漂浮,香气四溢, 乍看上去平淡无奇,若想分辨其优劣,还得需用心去品。正如三毛说茶的一句 话,“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若以此标准来衡量人, 滋味又岂止三道 世间一切情缘,皆有定数。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随缘 即安,方可悟道。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个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 世界。意乱情迷时,大可不必慌乱。静心坐禅, 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 那样美,秋月还那么圆。
品茶可以让人宽恕过错,从而在杯盏中得到平和。真正完美的人生当 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
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 故事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 选择,会有最好的选择。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 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
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其内心清和,越容易参透禅理。修佛亦如品茶, 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这就是禅的境界。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心始 终如莲,安静绽放。就如同万千溪涧,终究要汇入河流,潺潺清明,简静安宁。
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家讲究因果轮回,无论物转星移、飞沙走石, 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俱静归尘。如茶,融汇了万物的精魂,倒入杯盏中,钟情 一色,澄澈醒透。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 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 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无论晴 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