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研究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研究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难的一项研究,其主要 原因是因为马克思自始至终都没有应用过文化哲学这个概念,也没有系统的阐述 过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体系。这似乎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 没有一个系统的文本依据。现如今,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著在国内外少之 又少,甚至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之所以应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其主要原因在于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为依据,那么我们就很难研究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内涵。笔者认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进行研究,不应当仅 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应当深入到文本的意义当中去。马克思的确从来没有提出 过这一概念,但是,虽然他没有提出来,但是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蕴 含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蕴含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当中。今天我们 就把那些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挖掘出来,将系统的 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呈现在人们面前。1.系统的阐述人的生命文化哲学 西方的文化哲学在19世纪呈现了诸多的派别,但是我们将这些文化哲 学派别进行归纳,可以发现,所有的文化哲学都有两个路径,一个路径是沿着历 史主义的发展路径,去研究人的文化生命。另一条路径是沿着逻辑主义的路径, 去研究文化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马克思在接受了“自我意识”后,并在这一矛盾意 识中开始了对人生命的文化哲学的研究。这种对文化哲学的研究虽然与历史主义 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这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的。马克思正是由于 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创造了实践的文化哲学。我们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就 可以发现实践文化哲学的基本架构。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系统的阐述了偶然 性是实践的文化哲学的核心范畴的这一概念。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这一理论其 实就是对黑格尔精神的一种颠覆。与黑格尔派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文化哲 学是从批判思维方式入手的,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的理清和阐述了哲学史上的偶然 性,将一种全新的哲学研究范式建立起来,并从认识的范畴中将人的精神抽离出 来,将人的“自我意识”逐步向“人的文化生命”转变。
2.文化哲学的历史主义原子 马克思有一部重要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这部 著作中遵循其在博士论文中对文化哲学的论述思路,并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去考 察“实践”的重要性,将人的生命的历史主义原则确认了下来,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主义原则。马克思在考察“实践”的相关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论断,这种 论断就是人类的特性就是人们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所谓的人类特性,马克思 认为是一种的整体特性、一种的类特性,人们生命创造的能动性系统的阐述了出 来。在马克思的意识里,自由意识活动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下面笔者就系统 的阐述一下二者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将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逐步转变为自己的 意识对象或是自己的意志。人们通过这种活动,将自己的精神进行了二重化,第 一重是生命的意识,另一种就是生命本身。从本质上来说,精神的二重化其实就 人们意识的分离和人们抽象能力的实现,而人们对文化进行创造的前提就是对能 力进行抽象和分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文化创造的能力。人们创造 文化的前提条件就是人对思维的分散和抽象的能力。由于人在生理上具有一种本 能,而这种本能恰恰是创造文化的本能,这就使人在一定程度具有了创造文化和 具有文化的存在特性,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马克 思区分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动物生命活动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生命活动逐步发展 成为我们自己的意志或是自己的意识的对象。一定程度上来说,肯定人们的文化 创造能力的本质其实就是认为人的天赋包括人的文化创造能力。二是人通过实践 来实现对象世界的创造,对无机界的改造,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对世界、对无机界的改造其实就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这里所说的 对象化活动其实就是人与对象的分离与抽象的活动。人类现实的、能动的二重化 其实就是将人自身的和超自身的自然存在区分开来。马克思将人的超自身自然的 存在通过对比动物生产和人的生产之间的差别概括为诸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 包括在生产整个自然界的能力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被马克 思统称为人的生命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的文化活动。
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这样一种论断,就是“将人的 文化创造活动的历史性特征通过异化劳动的形式”得到了证实。实质上来说,马 克思将人的特性等同于人的抽象和分离能力的时候,其内涵中就一定包含了一种 异化劳动的思想,异化劳动和分离与抽象之间并没有特别的不同,这两者除了范 围不同,其他都是相一致的。前者是从动态的角度对人们的生命特性进行说明的, 后者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说明的。与抽象的、分离的理论相比,异化劳动还有一 定的不同之处。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的强调了人通过自身与其他人的关 系的分离和自身自然的分离中逐步完成了异化劳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中说道人类的本质就是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个体性。与博士论文不 同的是,马克思开始强调异化的实现。
3.文化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关于历史规律的理 论,马克思在其资本主义理论中,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生产方式的形式进行 了揭示。而马克思在东方的社会理论中,马克思却开始关注各民族的文化发展道 路,开始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殊规律进行探究。马克思在对民族 文化发展的特殊途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并没有否定生产方式对民族发展的意义, 在其看来,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其实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民族文化以及其独特的 风貌展现出来的不同形式。正因如此,马克思认为东方民族的发展趋势归根结底 就是世界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已。从马克思的角度去看文化规律,我们不难 发现,在马克思的意识当中文化选择和文化发展共同构成了文化规律的内容,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当中,这两个方面显得非常的重要。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 使得马克思以这两个方面为基础,对东方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研 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将东方社会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揭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 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碰撞和交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文化的发展。马 克思通过对亚非国家和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西欧的资本主义 传入东方的方式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对东方传统公式制度的改造,另一 种是东方社会在现代化压力下,被迫学习西方,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在对 这两种形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两种形式给社会、给民族带来的效果并不 是一致的。对东方社会来说,西欧殖民主义者的行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 发现,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社会进步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生产。消费只有与生 产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消费没有实现与生产的对等,那 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处于萎靡的状态。
1861年,俄国的改革使农业生产逐步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并在 转变的过程中逐步演化出一种工业和商业资本主义。正因如此,俄国资本主义在 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就具备了一定的生产性特点,并将新的活力注入到俄国文 化当中,这种形态对俄国文化的更新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西欧资本主义 在敲响了东方大门之后,推动了东方社会逐步向私有化道路方向迈进,由此可见, 在这种模式下,东方社会或早或晚的都会逐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这是历 史的必然性,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东方社会是不会因为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形态就变得发达起来,就变得进步起来,东方社会只有将资本主义中的一些积极 的因素吸收过来,并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生产方式,才能 够实现自身的进步。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东方社会将西方资本主义中的一些消 极因素吸纳进来,那么势必也会给东方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正因如 此,我们必须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进行选择。那么什么是文化选择呢?其实就 是人们根据已有的价值系统,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文化选择在东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当具有内容的特殊性,即东方社会应当通过什么方式来实 现现代化,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选择,而是在文化选择的基础上,探讨东方社会 应当运用怎样的方式,去实现西方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来实现现代化。马克思 对这方面也有自己的观点,在他认为,东方社会应当通过一种革命、一种无产阶 级革命的形式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掉,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 自身的现代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种社会形态看成 了社会现代化的两种方式。他们认为,与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相比,社会主义的 文明形态显然要比其高很多,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是社会主 义这种现代化的模式。笔者认为,马克思所说的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将资本 主义现存的问题解决掉,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是一种文化选择。马克思 认为,理性的创造活动和价值的创造活动两个方面共同组成了人的活动,这两种 活动在人的活动中所处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哪一种活动,人的活动都难 以继续。人的活动如果丧失了理性的创造活动,那么人类的历史必将成为无根之 木,丧失了物质基础。反之,如果人的活动没有了价值创造活动,那么人类活动 就会丧失掉生命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活动离不来上述两个创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