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数据新闻比较与启示
国内外数据新闻比较与启示 数据正在新闻报道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数据新闻已成为一种新的新闻 生产与表现方式。经过几年的发展,英美在数据新闻的制作上已经取得了较大建 树。相较之下,起步稍晚的国内数据新闻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但还处于探索时 期,需要向国际同行借鉴经验。数据新闻是一种以数据、图表为主的新闻产生与表现形式,其依靠编 辑、记者在大量数据中通过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得到具有广度与 深度的新闻线索,最终通过新闻可视化(News visuahzabon)加以呈现。
数据新闻,反映了信息时代数据在信息生产和传播中日渐重要的位置, 反映了内容生产者(记者)和设计、计算机科学、统计等其他领域之间的互动。最 早涉及数据的报道可以追溯到1821年5月5日,《卫报》在头版报道了曼彻斯特在 校小学生人数及年平均消费。而真正意义的专业数据新闻则发端于《卫报》2009 年3月推出的数据博客(Datablog)。
一、数据新闻在《卫报》的产生及其发展 英美媒体在数据新闻的制作上都有所建树,其中《卫报》是西方数据 新闻的先锋代表。2009年,西蒙·罗杰斯在时任《卫报》总编辑鼓励下开设Datablog, 最初它只是一个小博客,提供新闻故事背后的完整数据,包括原始数据、统计和 可视化数据。7年后,Datablog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数据库(guardian Couk/data)。在这里可以搜索世界各地的官方、合作方数据库,以及大量经网络 公开的可视化数据,还提供有关公共开支数据的调研工具。每天,《卫报》的数 据编辑都会利用谷歌电子表格和谷歌云计算数据库来分享报纸新闻背后的完整 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予以分析并可视化,为报纸的印刷版和电子版提供新闻。
在Kayser-Brfl、Nicolas看来,数据新闻真正广泛应用开来的标志性事 件,是2010年7月维基解密爆出美军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西蒙·罗杰斯的经历也 证实了这一点。正是借着这次事件的契机。原来远离新闻编辑部的数据博客部门 调整办公地点,正式成为新闻编辑部的近邻,“这让我们更容易地向编辑提出想 法,而记者们也会想到让我们为新闻报道提供帮助。” 《卫报》基于这些秘密文件制作了“Alghamstan war every death mapped”(阿富汗战争伤亡数据图)等系列数据新闻,通过把地图和具体的数据(阿富汗平民、阿富汗军队、美军等的死亡和受伤人数)结合起来,读者可以直观地 感受到战争给阿富汗和美国所带来的伤亡祀背后的伤痛。
《卫报》数据新闻的话题包罗万象,其中也包括将繁杂的数据可视化, 比姬“Anders Brelvik’s manifesto mapped”(布雷维克宣言图),该条新闻通过对挪威 爆炸枪击犯布雷维克1500页报告细致剖析过滤,最终以动态交互图的形式,揭示 了嫌疑犯作案前散布种族言论的网站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数据具有最佳说服力,甚至超过文字,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之间 隐藏的联系。当时任英国首相声称2011年8月发生的暴乱与贫困无关时,Datablog 制作了一期“Poverty andthenots(贫困与骚乱)”。在有贫困指数的地图上标注骚乱 者的地址,以此来揭示这份声明背后掩盖的真相。
此外,众包研究(crowdsourcing research)也是数据新闻制作的主要手 段之一,是公民参与新闻制作的重要体现。2009年《卫报》针对国会议员开销丑 闻的调查,至今都是众包研究的经典案例。
2009年,英国爆出政客选举开支遭挪用的丑闻。《卫报》的竞争对手 《每日电讯报》第一时间对泄露文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审查,撰写一系列揭露报 道。因为报道所带来的社会舆论压力,政府决定在线公开超过100万份扫描的涉 案文件和收据。
面对《每日电讯报》的首发优势,《卫报》睢有在即将发布的海量文 件上下功夫。编辑部决定另辟蹊径,号召读者在线协助筛选这批100万份文件。
参与的志愿者需要在线检查记录,并把文件按照个人阅读兴趣归类:“感兴趣 的”“不感兴趣的”“感兴趣但是已经知道的”“调查这个”。最终,超过两万名读者参 与,17万份记录在80个小时内就被检查完毕,《卫报》还为业绩最佳的志愿者颁 发了荣誉。《卫报》用不足150美元的开销,聚众人之力,获得了高效精准的传 播效果,众包式调查报道随之流行。
二、数据新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西方数据新闻生产理念的导入和大数据时代新闻数据化的自然 趋势,如今,这一领域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新闻新媒体转向的必争之地。
一些专业的数据新闻网站和行业论坛,比如数据新闻网 (http//djchmaLorg/),会定期发布西方数据新闻的经典案例,分享西方同行在数据的搜索、处理和解读方式上的经验,比如《美国媒体如何找数据》。这些技巧会 被迅速吸收,转化为具体的产品面向中国用户推出。根据论坛更新和互动,可以 看到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赫芬顿邮报、美联社等国外媒体机构的数 据新闻作品,是国内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观察和学习样本。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内数据新闻对长幅滚动式设计的吸纳。这种长 图形式适用于PC端、手机端、客户端和微信传播,利于新闻要素的铺展。这种 设计形式在国内始于新媒体团队“政见”,2014年来几乎被国内的可视化栏目日常 化、流程化。
国内数据新闻报道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拟定热门话题,依据话题 寻找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一种是公开发布的数据具备话题性,结合相关 资料,就能做可视化解读。无论是哪一种,数据的解读都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背景 下,而不是凭空陈设的空中楼阁。尽管起步不如西方早。国内在数据新闻方面也 有一些独特的尝试,国内有很多不同的称谓,比如“信息图”“图解”……比如政见 团队的“读图识政治”、网易新闻的“数读”、腾讯新闻中心的“新闻百科”、搜狐财 经的“图解财经”以及财新网的“数字说”频道等。
如今的图解更注重与时事的关联,各大数据新闻团队在重大新闻公布 后。都会以图解的形式呈现核心千货。比如,搜狐财经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 告发布后,迅速反应,将李克强总理发言中的几个关键数据提炼出来,制作出了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干货版)”,就GDP、CPI、住房空置率等重要数据做了图文 展示,传播效果很好。
除去单纯的数据新闻,国内一些网络媒体,还推出漫画新闻的栏目, 对一些轻松的数据和话题,通过漫画形式展现出来,这类新闻虽然在数据丰富度 上不及一般数据新闻,但主打轻松诙谐,比如针对2015年春节微信和支付宝的红 包大战制作的漫画新闻。
三、比较视域下中国数据新闻发展前景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领域,数据新闻及新闻可视化在中国发展迅速。但 与西方同行相比,特别是《卫报》《纽约时报》等佼佼者,在专业性、数据来源、 数据库(公开数据稀缺或受限/共享受限)、选题多样性、用户参与、众包互动等方 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数据新闻对于数据的依赖性较高,所以一般情况下,我国媒体对 于数据新闻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经济类、统计性等传统新闻报道中,新闻题材受到 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相比较来讲,国外媒体同行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陈力丹教授认为。大数据新闻有描述、判断、预测和信息定制四大功 能。现在中国的数据新闻主要围绕前三个功能展开,西方同行已经开始在第四大 功能上做起文章。2014年5月,数据博客“五三零八”(Five thuty eight)开辟全新栏 目“亲爱的莫娜”,利用大数据来满足网友的信息个性化需求。该栏目接收读者提 出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库将数据分析结果告知提问者,但避免给出指导性意见。
除了内容选择方面,国内媒体在数据新闻的制作手段与方式上与西方 同行也存在一定差距。根据统计,新闻网数据新闻99%使用静态图表形式来呈现 新闻信息,而动态图表和超锥接等工具的使用频率极低。限制了网民的用户参与 度和界面友好度。数据新闻以数据为支撑,但其讲述的是数字背后的新闻故事。
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模式。因此。动态、交互式、科技感的图表,可以为 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数据新闻中的数据。不仅仅是存在于新闻中的“死”数字。它还可以成 为更有商业意义的数据产品的一部分。例如,ProPubhca在2014年创立了数据商 店,在发布原始数据的同时。向愿意购买具有附加值数据的客户另外收取费用。
其实,西方的大型传媒集团,例如路透社、美联社和彭博社等,最为赚钱的业务 即其数据产品的加工与出售。相较之下。国内媒体对于数据的商品属性利用还处 于原始初级阶段。
在数据化与数字化浪潮中,受众的信息接收与阅读习惯都将更加适应 大数据与数据新闻的生产与表现方式。因此,国内数据新闻如何更好地打通资源、 做好本土化与智能化的双重接轨。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
作者:王楚琛 来源:中国记者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