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对我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对我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关于母语习得之后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规 律的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有助于语言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很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探讨在初高中外语教 学实践上的启示。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教学;
初高中外语教学 一、二语习得概述及理论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 学习,大概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個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 习得的内外部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第二语言多侧面、多方法的研 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但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 广的理论便是S.D.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作为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师,Krashen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并于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 得理论——“五大假说”,其中包括:①习得—学得假说;
②情感过滤假说;
③监 控假说;
④输入假说;
⑤自然顺序假说。他的理论不仅总结了人们对二语习得的 研究,并且把各种研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的学说。这些理论对 于揭示第二语言学习的机制,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果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区别 (一)二者概念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 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其习得过程有两种:一是日常交际 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与说本族母语者的日常交往而学习第二语言;
二是课堂 教学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而学习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是 指有意识与强烈目的的情况下渴望学习目标语的过程。
(二)二者的途径和方法不同 外语学习是在无目的语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意识的学习,而 二语习得是在有目的语的语言条件下,进行的“潜意识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有高水平的教师,他们大多数为“nativespeakers”,以及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而外 语学习者特别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则缺乏像第二语言学习者那样优越的语言 环境和学习条件。
(三)二者学习目的和兴趣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生活在目的语社会,需要掌握目的语来解决生活 和自身发展问题。他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适应自己的生活、生存与发 展需要,因此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努力学习直到掌握。而外语学习者,远 离目的语社会,把外语当作交际工具而学习,主要靠外部诱因,遇到困难时往往 停止学习,对外语不一定感兴趣。
三、我国初高中外语教学的现状 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二语习得者来说,课堂几乎是语言学习的唯一形式。
我国初高中大部分外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以语法讲解为主要内容、 以教师为课堂中心、以学会语言知识为目的。在教学中,强调对语法规则的理解 和反复应用,而忽视让学生自己到语言实践中去运用语言规则,这就使得课堂教 学限制了学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这种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 能力的。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目前在我国初高中外语教学中,真正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多见。更为严重的是,在各种的外语等级考试的 重压下,众多师生陷入到茫茫的题海战术中。反复操练与做题,导致最后出现一 些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严重失调,造成的后果不容小觑。
四、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初高中外语教学的启示 由上所知,二语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心理过程,是学习者对 所获得的语言输入进行储存和整理,并加以利用的过程。语言习得的过程必须创 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及语言输入才能得以实现。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研究 和探讨外语教学过程和规律,对改进外语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一)营造二语习得环境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语言的环境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尽可能 地去营造一个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习者掌握语言并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近 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都采用网络技术为语言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课堂外语环境。这样,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意识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最终达到正确掌握及使用 外语能力。
(二)提高输入的“含金量” 根据Krashen的理论,可理解性输入是导致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因 此在外语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外语教学的关键。教 师必须在增加语言输入量和质上下功夫,也必须采用不同的输入形式,如:除课 文等书面材料之外,应适时补充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材料,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与产出的训练。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人们意识到,个人心理的内在发展和心智能 力在学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引 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外语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好的外语教师不仅 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还要了解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以及一些外语 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作者:韩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