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

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医学与教育科学的种种新变化对当前医学教育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 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原有的学科课程内容膨胀,新兴的学科课 程迭加,使医学教学面对的知识总量急剧增长,教学内容超量与课程学时有限的 矛盾更为突出。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 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缺乏最新科学前沿知 识的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满堂灌”,较少有让学生独立思考、 开拓思路进行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基础知识 面过窄,缺乏人文科学课程,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现代医 学科学进展的全新趋势,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医学教育 改革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想理念,我们首先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或教 育哲学层面上去理解创新教育。应强调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 的目标转向;
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文化的革新功能转向;
创新教育是一 种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对创新教育系统设计 的高屋建领。第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应注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可持续发展。

凡是体现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趋近这种教育目 标的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应该有意识地吸纳其中的合理内核,使之成为创新教 育改革方案的组成部分。

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模式设计 要研究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为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 的有效机制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应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 育思想的创新观念出发,围绕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操作程序、教学 策略、评价标准等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探索。(一)指导思想。程体系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 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要重视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 培养以人文性为先导、以综合型的智能结构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

(二)目标内容 要建立与医学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个部 分:(1)医学思维与创新的理论知i识通过创造学基础知识的构建,发展医学生的 一般创造力。(2)临床专业与技能的指导。通过临床专业和技能的指导,发展学 生的专业创造力(3)创新个性的素质培养及其社会实践该部分的课程设置将有利 于医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三)操作程序。

提出问题(临床病例或社区专题卜搜集数据(诊断依据与调查资料h 形成解释(可能结论h评估结果(讨论引导)—验证结果(实践检验)以上操作程 序主要从学生见习病例报告撰写和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两方面进行设计。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以认知、技能和素质三种不同的目标进行符号性、观察性和 活动性三种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并引导学生去 发现问题第二课堂,以技能操作为主,教师将对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再现性操作 示范,并为学生在课后进行提示性技能练习创造条件。第三课堂,让学生将学习 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相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得以锻炼提高。教学部门还要导向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和社区医学从业岗位整体任务和局部内容训练,并进行持 续性的反馈,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五)评估。

主要通过建立三个领域的评估来实施:(1)认知领域临床医学决策思 维能力考核(2)专业课程和思维科学相结合的理 三、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实践 根据21世纪的医生培养目标要求全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应当减少 应试教育的痕迹,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医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学习者的 认知过程和认知经验、教学双方的个性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从现代教学论的要素 结构出发,调整和改革现行的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追求创新教 育系统动力机制的整体优化 (一)目的是导向因素,临床医学创新教育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要重视把教育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从理论知识、专业 技能教育扩展到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因此, 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追求的是科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
人文观念与 职业特征的结合;个性心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强 调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是核心因素,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动 力。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 现的。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其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课时条件和实践空间,我们主要在以下 几方面调整课程结构:(1)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开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在内的各种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实施以问题为引导的临床与社区医学教学 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空出一定的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和 自学选修课程。(2)加强实践技能训练w加强了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实践和社 区全科医学服务实践课程计划。例如,坚持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低于1:1;
加强临床见、实习带教老师的上岗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带教要求和操作规范;在 严格执行病区专题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行内、外、妇、儿分科床边技能考核和 毕业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和专科教学医院、社 区教学基地轮回实习,加强学生全科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加强了 初级卫生保徤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医学知识 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独立撰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能力。(3)开设医学 前沿理论选修i课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树立学习的综合意识、超前意识 和终身意i识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卫生保徤需求的变化,调整临床医学 专业的课程,开设医学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讲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 生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原则。(4)开设引导掌握思维方法的相关课程为了使医学生 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熟悉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已在九 五~◦◦级的六届医学生临床课程阶括思维科学、医学思维与学习、创造性思维和 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与成功者品质修养、研究型实践学习习作等。(5)隐性课 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显性课程教学活动而言的。

隐性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社会考察和国情、创业教育,结合临床见、实习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等隐性 课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实践, 并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三)方法是技术要素,积极探索结合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新方法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探索和 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对21世纪知识的骤增,临床医学教育要强调方法教育,使医学生有能力区别重要和次要的知识,使其头脑留有持 续学习的空间,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纳能力,这对于临床医学的创新教 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 改革如实施情境模拟法和标准化病例教学法,就是在创新教学方法上的有益探索。

情境模拟法是通过一个具体临床情境的描述和演示,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下的病 例展开讨论和研究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例教学法的开展动因源于临床上一些非 常见病例的教学要求,临床教师将这一类非常见病例的典型体征、诊疗方案进行 归纳总结,是在见习带教中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并参与诊治的一种案例教学方" 法两者都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要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研 究表明,病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到较好的效果, 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差距,能帮助学生体验从业环境中医患关系处 理的方式方"法 (四)学生是根本因素,教师是关键因素,教与学互动机制为系统提 供原动力和主导力。

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为前提条件。创 造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要善于 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在实践中编写了《临床教师与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质 培训教程》,并分批对临床教师进行思维科学和创新意识培训,规定45岁以下教 师必须以计算机辅助临床教学的要求,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 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于 知识的再发现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 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改进 授课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强调 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定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例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无论是理论课、见习课还是实习阶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工作, 与教师的评学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环境是支持因素,教学环境和机制的整体优化是系统持续运行的 保证^ 要进一步发挥教师与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营造 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制定和规范适宜的管理制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因材施教 和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培育创新教育的新机制。目前, 我们的做法是从七年制教育起步,逐步向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部 分科研课题实践;
开放电子阅览室,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社区全科医学服 务中心,安排3~4周的全科医疗服务,并结合社区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专 家负责指导。对于临床教师,我们加强了临床骨干师资创新能力的培训;
建立和 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的互 评机制;
建立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此外,为临床 教师提供获取信息便捷途径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努力提高临床和结果加深对理 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介绍相关的实验技能,如如何看电路图、 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的连线技巧和各类电子元件的识别等。

第二阶段,以数字电路实验为主。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我 们为实验准备了各类集成电路模块,让学生利用面包板,按实验线路图在数字实 验箱上自行搭建线路,进行调试、观察及测量。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可以 自主完成门电路、触发器、555振荡器、计数器、译码显示及A/DD/A转换等实验,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又是理论部分的补充通过课堂和实 验相结合的教学,学生们对电子技术从模拟到数字、从分立元件到集成芯片、仪 器设备体积由大到小、功能由单一到系统的飞速发展过程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通 过亲自动手实践,初学时的各种抽象术语及名词如负反馈、脉冲、二进制等,就 都变得简单易懂,激发了他们学好医学电子学的兴趣和信心。(六)反馈是控制因素,教与学的评估是发挥系统动力正向效应的质 量保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制定三个领域十项指标来综合评价临床医学 生的基本素质,作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指导考核和推优标准具体内容包括:(1) 认知领域,包括二级学科理论考试成绩、临床综合理论考试成绩、三级学科临床 出科理论考试成绩;
(2)技能领域,包括三级学科出科技能考试、外语、计算机 能力、流行病科研能力;
(3)态度领域,包括日常学习行为规范测评、临床实习 态度出科鉴定、病人评议学风医德等。

医学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将 对21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医学生从业素质要求的广 泛背景,医学教育应当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注重学生综合 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医学的创新教育将成为 医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新世纪医学教育社会职能转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