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 【摘 要】教学艺术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内 容,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教学艺术的修 练。教师要努力设置精良导入,教课时注意提问的技巧,运 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把课教“活”,并为学生创设情境, 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发展,进一步达到教学和谐统一,从而 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专注力不强,注意力时间较短。

这就对小学老师的上课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么才能 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语文课感兴趣呢,那就需要 把课上得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于漪老师曾 说过:“语文课尽管形式多样,方法不一,但最为重要的是 使学生有兴趣,学有实效。”经过探索,我力图将语文课上 得新颖活泼,同时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让小学生勤于思考, 最大限度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 如下:
一、让语文课新颖活泼,激发学生喜欢语文 二、让语文课妙趣横生,促使学生热爱语文 三、让语文课思维飞扬,推动学生积极探索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吃”。如果学 生坐着或站起来就吃到了果子,那他们就会认为学习语文太 容易,不需要多动脑筋。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惰性,就会使 学生的思维僵化和退化。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一株紫丁香》一文,经过分析讲 解让学生理解本文中心后,这时本来按常规可以结束全文了。

但我突发奇想:“如果让你来当老师,你会整么当?”这时 学生先是一愣,然后议论纷纷,头脑一下子被激活了,有人 说要当慈爱的老师,有人说要当负责任的老师,还有人说要 当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这时我又插一句:“你们觉得哪类老 师最受学生欢迎呢?”把学生思维又引入了一个新的空间, 他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课堂呈现一片活跃气氛。又如教 读《北京》,我设计的一个课前预习是了解北京这座古城的 历史变迁。同学们回家也是查阅资料,忙得不亦乐乎!当学 生将北京的历史变迁弄明白后,他们体会了今天新中国的来 之不易,今天美丽的首都原来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因此他们 在学习课文时对北京的美丽才能心怀珍惜和热爱之情。《北 京》上完后,我做了总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祖国 的语言。”对祖国的热爱将学生的心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在 一起了!这样就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课堂的兴趣,拓 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让语文课注入时代活水,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如果老是以 旧的观念、旧的一套来教学,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让他 们的学习缺乏活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入时代的活 水。如教《我们成功了》我提出看法:举行奥运会对中国重要吗?学生讨论激烈,既让他们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内涵,同 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时代发展到今天,体育也是一个国家实力 的体现,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顺势又指出:你们的 学习生活也是一种拼搏,应该学习祖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 精神,并用这种精神来对待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变压力为动 力,以便将来更好的为社会出力。这样,当语文与现实生活 接轨,便点亮了学生的思维之花。

五、灵活运用讲课的语言艺术,发挥老师的吸引力 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 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 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 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 堂语文课,老师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力求清晰明白。

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 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 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 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 耳;
二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 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 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力求简洁精当。啰嗦是讲课的大 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语言 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小 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得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力求 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 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 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 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 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莘莘学子有“如 坐春风”之感。

总之,在以上几方面下功夫,我们的语文课便不会再枯 燥,我们的学生便不再讨厌语文课!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 基础,作为担当学生终身学习的工具以及作为奠定学生人文 素养的作用也就完成了。

【参考文献】 [1]邹娟.《江西教育》,2011(12):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