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联中递进性构建数学模型] 构建数学模型

在关联中递进性构建数学模型

在关联中递进性构建数学模型 构建数学模型,不仅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明确要 求,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 写上也充分凸显了数学模型的重要性。它考虑到小学生的认 知需要经历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所以将四个领域的学习 内容采用逐步拓展、渐进深化的结构,按照“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进行编排。

比如,由于学生对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钱,因 此在第一学段中,教材设计了“元、角、分与小数”的单元,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 知识。这个单元的学习为以后小数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直观、 具体的模型,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第二学段继续学习小数 及其运算时,教材首先通过丰富的实例拓展了学生对小数的 认识;
在探索小数运算法则时,仍然可以先借助元、角、分 的模型,再拓展到身高、体重等具体模型,并最终脱离具体 模型掌握小数的运算法则。

那么,如何在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中,递进性地构建数 学模型呢? 下面就以“ 小数意义的认识”为例,谈一谈自 己的思考。

一、拨去面纱,初见端倪——第一学段建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文具店》,创设了 学生文具店购买文具的具体情境,借助元角分帮助学生初步 理解小数的意义。如何在初次认识小数时就借助建模的思想给学生帮助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师:同学们,你们在购买文具时用到的钱,单位有哪些? 生(齐):元、角、分。

师:请在学具袋中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学具,按照从 大到小的顺序摆一摆。

学生摆图:
师:观察桌上的摆图,看看会发现什么规律? 生1: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摆的。

生2:从左往右依次平均分成10 份,取其中的一份。

生3:从左往右,后者是前者的十分之一。

师:很会观察,也很会思考。如果将它们进行分类,可 以怎样分? 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4:100 元、10 元、1 元为一类,1 角、1分为一类。

生5:把元作单位的分为一类,角和分作单位的为一类。

生6:把等于或者大于1 元的分为一类,不够一元的分 为一类。

师:如此,我们把这些钱分成了两类(PPT 演示:在1 元 和1角之间出现一条竖线)。

左边的是1 元以上的,右边是不足1 元的。现在把这些 钱请上计数器,谁愿意来试一试? (一名学生在PPT上操作,完成如图:
师:在计数器上如何把1元以上的和不足1元的分开? 生1:打上一个点。师:就按你们说的办(PPT演示如下图)。这个数是多 少,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师:我们把像这样的数称作“ 小数”,这个点称为“ 小 数点”。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小数呢? 生2:商品的价钱。

生3:赛跑成绩。

生4:体重。

生5:眼睛的视力。

生6:体温。

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手指大屏幕)再看看 这个小数,小数点将小数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可以怎样 命名? 生1:两部分。左边的是整数,右边的……(学生遇到 了困难) 生2:右边的不足1元,是不是就应该是小数? 师:是啊,小数点将小数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左边的是 整数部分,右边的是小数部分(边说边用PPT出示下图)。

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1”表示什么? 生1:表示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角。

师:如果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5”,它又表示 什么? 生2:表示把1 元平均分成10 份,一份是1 角,5 份就 是5角。师: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1”表示什么? 生3:表示把1角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分。

生4:因为1 元=100 分,所以我认为也可以表示把1 元 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1分。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他特别善于 开动脑筋。现在计数器上表示的是多少钱? 生(齐):一百一十一元一角一分。

师:同学们很能干。请你随意在草稿本上写出一个小数, 考考你的同桌,让他说说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 么,如果以“元”作单位,表示多少钱。

…… 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借助摆一摆、找一找、分一分,发现小数相 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制关系。通过计数器模型,直观感受 小数的组成,理解小数点右边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依靠 模型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建模思想的渗透 过程中,由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开始,借助操作予以内化和强 化,最后通过阐述和思维发散加以扩展和推广,赋予了小数 深刻的模型意义。

WWw.dYLw 二、曲径通幽,再探究竟——第二学段建模 在三年级借助元、角、分现实背景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 上,第二学段对于小数的认识,主要是将它和分数之间进行意义上的关联,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 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教材中学习内容的编 排是层层递进的:通过生活中的元、角、分素材,认识小数 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再抽象到一般意义上的小数与十进分数 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带着对小数意义的认识回归生活,进一 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如何体现这次建模与第一学段建模的关 联性,并在第一学段建模的基础上,递进性地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小数的意义呢?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0.1元是多少钱?为什么? 生1:0.1元是1角。因为将1元钱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 角。

师(出示图1):如果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表示1 元, 你能把它分一分、涂一涂,将0.1元表示出来吗? (学生拿出学具纸画画涂涂,最终得到图2。) 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1:我先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然后选取其中 的一份涂色。

师:涂色的一份是不是0.1? (学生点头。) 师:用分数如何表示?为什么? 生1:十分之一。因为选取的这一份是长方形的十分之 一。

师:这个长方形除了可以表示1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1:10元。

生2:4个苹果。

生3:一袋米。

生4:一包糖。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生活中的物品,不管它有多少, 是一个,还是多个,都可以用这个长方形来表示。那0.1 除了可以表示钱以外,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2:可以表示长度,0.1米。

师:0.1米是多长?为什么? 生2:0.1米是1分米。因为把1 米平均分成10 份,每一份是1分米。

师: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3:0.1摄氏度。

师:0.1摄氏度是怎样得到的? 生3:把1摄氏度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

师:还可以表示什么?又是怎样得到的? 生4:0.1千克。是把1千克平均分成10 份,取其中的一份。

生5:0.1平方米。把1平方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 一份。

师:如果我们把长方形表示的物品用“1”来表示,0.9 是怎么得到的?用分数怎样表示?生1:0.9表示把“1”平均分成10 份,取其中的9 份。

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九。

师:下面请同桌两人一组,互相说一个像0.1、0.9这样 的小数,让对方说说这个小数是怎么得到的,以及用分数表 示是多少。

(学生两人一组开始活动。) 师:同学们说得这么热烈,我也来凑凑热闹(板书:1.3)。

如果还是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怎样才能表示出1.3 呢? 请同学们在学具纸上涂一涂、画一画。

(学生独立在学具纸上操作。) 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1:我画了两个长方形,第一个全部涂成黑色。第二 个平均分成10份,只涂其中的3份。(教师将其展示如图3。)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1:因为1.3 里面已经有了一个1,就要先选一个长方 形,剩下的0.3就要把第二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选取其 中的3份。

师:如果一个练习本2.6元,又该如何用图来表示呢? 生1:先画两个长方形,全部涂成颜色。再把第三个平 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6份。

师:好,就像这样,同桌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说一个小 数,另一人说如何用图表示,开始。

……上述教学过程将抽象的数与生活实际相连,给予发散拓 展,紧紧围绕知识间的联系(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展开。

在学生大胆的尝试与摸索中,借助于直观图形的形象支撑, 建立起了一位小数的“直观模型”——将长方形平均分成10 份,选取其中的几份。这种形象的“直观模型”架起了小数 和分数之间的桥梁,很好地承担起了“种子知识点”的任务, 为后面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学习起到了引领作用。

这两个教学案例告诉我们,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小学数 学教学,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具 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这为学生提供了大 量观察、操作、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掌握 数学知识的内涵,学会数学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但是对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和“建 模方法”的指导,不仅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学习对象而有不同 的要求,更要准确把握教材,充分考虑到学习内容之间的联 系、延伸与拓展,有的放矢地做到有层次地、递进性地培养 学生的建模能力,逐步渗透模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