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与精品课程的比较研究
MOOC与精品课程的比较研究 ● MOOC的现状 ● 精品课程现状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计划,截至2010年已 建成了39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对推动高校课 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精品课 程给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精品课 程网站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教学 录像学习其他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共享网络学习资源,通过 对比、联想来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提出创新性的意见。随 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利用现 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传至网络并 免费开放,能够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MOOC和精品课程的相似之处 1.开放 开放首先体现在对学习对象的全面开放,体现为真正意 义上的“有教无类”。传统教育中可能成为学习障碍或者入 学门槛的地域、年龄、语言、文化、种族、资本、收入等因 素,不再是开放网络时代人们学习(包括学习高深专业学问) 的障碍。对此,柯蒂斯·邦克(Curtis J. Bonk)力陈“世 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正在不断变革教育”。MOOC和精 品课程都是对任何人开放的。不论学习者的国籍、年龄,只 要是任何想学习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其次是教学形式的开放。例如,在MOOC中,每个视频中间的停顿时间会 有一些小测试。这是方便学习者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在 精品课程网站中,每门精品课程都会有一系列相对应的教学 视频提供给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感受到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 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最后是课程资源的开放。学习者可以根 据教育机构或者网站上面的相关信息来看到所学习课程的 推荐读物,寻找参考书。课程资源的开放让即使不在校园里 的学习者也可以愉快地进行学习。学习者通过已经存在的资 源来辅助学习,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不仅如此,精品课程 和MOOC所包含的课程都是没有限制的,学习者可以选择任何 一种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例如,MOOC中包含有史记、 作曲、运营管理概论等课程,包括了社会、经济、计算机、 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学科。在精品课程中也包含有物理、化学、 数学等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料。
2.在线 在线主要是指教师或者教育机构可以随时随地将课程、 教学内容与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被上传到网络平台的课程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种快 速架设在线课程的方式,也可以运用到救灾援助等紧迫式学 习环境中,使学习者可以利用点滴闲暇随时开展在线学习, 方便、快捷。MOOC和精品课程都是基于网络的。这种在线的 方式有利于课程资料的传播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让任何学 习者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内容或者精华部分进行存储或者共享给周围的同学。
3.互动 MOOC和精品课程的一大共同特性是互动。学习者通过学 习网上的教学视频和下载教案来进行学习。不论是在学习 MOOC还是在精品课程中,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学生可以 选择去讨论区借鉴别人的想法,也可以直接提问,等待同学 的帮助。不断的提问和为同学解答疑问会让学习者持续投入 到所学习的课程中。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这 种互动实现了以课程平台为媒介的人际互动。
4.注册 MOOC和精品课程的学习在某些环节都是需要注册的。例 如,在学习某些精品课程当中,如果学习者想要下载教案就 必须先进行注册、登录。MOOC在学习前进行注册,在之后的 学习时间中,会有学习进度的提醒。而且只有通过与本人的 认证才能够进行教学的测试并拿到相关的证书。当然,精品 课程和MOOC也可以都不注册而进行课程学习。没有注册的学 习者同样可以访问课程的相关内容,观看课程的教学视频。
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避免觉得注册比较麻烦而引起 的困扰。
5.免费 MOOC和精品课程的学习都是免费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访 问MOOC网站和精品课程网站来学习大型开放线上课程和精 品课程,并且在学习的全部过程中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费用。学习免费可以让任何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人有机会继续接 受教育。MOOC和精品课程是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 力来建设的,而且是免费提供给所有人的学习平台。在这点 上,MOOC和精品课程服务于学习者,同样也可以比较各个大 学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学情况,可以显现教学质量。
● MOOC和精品课程的不同之处 1.适用性 虽然精品课程的出现时间比MOOC早,但精品课程的利用 率不如MOOC。目前,全国已建成全国级、省级精品课程超过 3910门,然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庞大课程资源并没 有带来应有的应用效益。一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趋于格式化, 表现出功能模块固定、资源信息趋向、教学使用偏低、资源 特色不足、学习支持不够等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各级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应用状况,山东大学以精品课程网上资 源的获取、网上资源的应用、效果与评价三个方面为主要内 容,对25个学院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调查以本科生为主要对 象,共回收898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到授课教师是 否能够结合课程教学推荐一些网上资源时,15%的学生选择 “经常”、59%的学生选择“偶尔”。通过进一步调查及访 谈发现,这部分学生中约35%的学生“不知道有精品课程的 存在”,也有29%的学生表示“平时学习负担较重,无暇使 用”,26%的学生认为“网站连通状况不好,使用不便”, 此外还有近20%的学生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也有部分学生反映,精品课程“更新速度极慢、 没有新东西”,他们还表示,网上课件很多都是传统教材的 电子化,特别引人入胜的内容不太多。
而从三大MOOC平台的注册人数来看,截至2013年7月, Coursera的注册人数超过400万(7月23日21∶00为416.99万 courserians),Udacity的注册人数超过100万,edX的注册 人数超过90万。
从以上数据可知,MOOC和精品课程在适用性上存在差距。
MOOC和精品课程都是在线共享的,它们没有限制访问者的条 件,但是精品课程正在走下坡路,MOOC在不断发展,逐步占 据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能够说明MOOC更加符合学习者的 需要。精品课程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相差不多。许多 学习者上网查询是为了搜索课堂上教师讲述的不同的难题, 但是访问精品课程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2.认证和监督 MOOC和精品课程的另一个重大区别是MOOC拥有一套完 整的评价、认证系统。MOOC包含了一个认证系统,在与学习 者建立联系之后,它会控制学习者的学习时长和测试。它还 设立了考试的机构,第三方收取适当的费用来监督学习者的 考试,并给予适当的分数,当学习者达到教师的要求后可以 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一点是精品课程的学习中所没有的。精 品课程只是提供学习者学习的平台,它不包括独立的测试机 构,也不能够监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自控力。
3.等级 MOOC利用Wiki、Youtube、Google、Facebook、微博以 及其他社会软件和云服务来促进讨论、创建和分享视频及参 与其他所有的活动。MOOC上的教学资源都是没有等级的,教 师或者教学机构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上之后可以随 时更新自己的网络资源。一个讲义可能经过多次的修改更新 以达到更好。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它时刻 鞭策着教师进步。而精品课程的等级较分明,它分为校级、 省级、国家级三类,同时,教师必须达到怎样的水平等都有 明确的要求。从整体上讲,国家与省级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 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后的推广与应 用特别是应用效果的关注不够。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例, 2003年至2007年共评出1798门精品课程,但在“国家精品课 程共享系统”网站中收录的只有217门,所占比例仅为12%。
很多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更是分散。
4.共享 精品课程和MOOC都是线上的课程,但是精品课程的学习 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下载教师讲义、相关习题和书籍,而MOOC 的学习过程中只涉及了学习的参考文献推荐。MOOC更注重学 习者的自主探索,精品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完整性。
5.听课时间 在精品课程网站学习时,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听课时间,而MOOC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学习者可以跟其他人讨论,可以 做作业,还能参加考试拿证书。MOOC与之前的在线课程的不 同之处在于学生的投入程度,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在线课程 很大程度上都是录制的讲课,需要用户独自学习,学生无法 与同学或老师互动。而Coursera要求学生跟着进度走,每周 需完成5~7个学习模块(总耗时不超过两小时)。
● 总结 MOOC和精品课程都属于线上开放的免费课程,它们既有 优点也有缺点。现阶段,MOOC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而精 品课程由于一些原因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学习者 应明白,线上网络课程能使其更广泛地学习,应当善于使用 这些网络资源,让精品课程和MOOC得到良好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光明.从视频公开课看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2]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 [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 [3]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 苏高教,2013,(02):53-57. [4]王佑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5]张会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如何让学生受益——对 部分本科生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5-19(005). [6]魏建宏,秦云波.做好科技奖励工作的几点思考[J]. 科学观察,2008(3). [7]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 [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