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视角下的德育改进 生态德育

生态文化视角下的德育改进

生态文化视角下的德育改进 摘 要 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三者构成了共 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生态文化视角下的德育改进,倡导用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完善兼具人文情怀 与科技素养、传统美德与现代视野的课程生态,提升学生素 养;
将家庭和社区真正纳入学校生态教育系统,深化学校发 展内涵。

关 键 词 生态文化;
德育改进;
学校发展;
教师专业 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学校品牌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以人为载体并需要迟效 评价的品牌,也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 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 资产[1]。多年来,广州市南国学校以顶层文化设计为依托, 以创建特色学校为路径,形成了包含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在 内的生态文化教育特色,初步完成了品牌学校的塑造,成为一所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的优质学校。在办学实践中, 学校始终认为,对于由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构成 的生命共同体而言,学校只有基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改 进,才能保障这一生命共同体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共生共 荣。

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进一步深化对“共生共荣”的理 解,认为它应当涵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共生共荣,师生、 生生的共生共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生共荣,国内教 育与国际教育的共生共荣,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共生共荣。

为此,学校立足生态文化教育,重构“与自然共和谐,与学 校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立足全员参与,培育“自强不息, 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
立足提升,拓展“自然生态和人文 生态并存”的办学内涵,以德育改进为方式,努力创生共生 共荣的生态德育,构建向善向上的教育生态。

一、关注精神生态,促进教师成长 在南国学校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中,学生和教师都是 重要的主体。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主导性群体,只 有当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他们所接纳、理解并认同时,才会将 其内化于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学生才能因此而获益, [2]学校也才能获得发展。作为新时期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与自然共和谐,与学 校同发展”源自校本生态文化教育特色。生态文化教育以“水 润南国,绿荫校园”为基调,用“水”“绿色”表述学校文 化,追求让每一个生命个体成为茂盛成长的草木,不断完美 生命的价值。学校是一个整体,既需要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不 懈努力,也需要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同心同力、互助协作。上 善若水,意味着每一个南国教师都“自强不息,和衷共济”, 拥有水利万物的无私和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如此,才能构 建共生共荣的生态德育,润泽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为此,学校努力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力求让每一个教 师在南国这一生命共同体中不断成长。“请进来”,邀请教 育专家和兄弟学校同行,面向全体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培 训和经验分享;
“走出去”,组织德育队伍考察学习,增长 知识和开拓视野;
丰富教师的专业生活,每月开展一次班主 任经验分享会,在温情与共享中提升班主任专业水平,增强 班主任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组织课题研究,用科研 引领教师快速成长。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自强不息,和衷共济”逐渐成为教师群体的成长信念,而 “与自然共和谐,与学校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更是融入了每一个南国教师的血液。师生、生生共荣的理念不断激励着 教师关怀每一个学生,用润泽生命的精神不断追求完美的教 育生活。

二、完善课程生态,提升学生素养 学校生态系统既具有孕育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功能,更 兼具传递文化、促进个体社会化、建立共同价值观等社会功 能。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 共生共荣,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共生共荣,是学校教育生 态系统的应有之义。为此,学校开设国学课程,用经典教育 对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开设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课程, 用国际视野丰富和拓展学校教育,致力于培养人文情怀与科 技素养、传统美德与现代视野相融合的、动静相宜的高素质 学生。

学校从经典诵读开始,定期组织诵读活动,鼓励学生积 极参加天河区“美文诵读大赛”,用经典文化濡染学生;
设 置国学经典研讨课,引领教师探讨国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 方式,了解国学课与语文课的区别与联系,提升国学课程内 涵。学校以项目为载体,鼓励教师深入探索国学课程。例如, 小学部由陈丹妮老师主持,利用每周三的写字课,组织全体 学生诵读经典篇目。诵读内容从礼与恭敬、仁义,礼与真诚、适宜、克己、适中到礼以养德,礼致和谐,尊老爱幼;
延伸 至仪容端严,礼的价值等,不断深化学生对“礼”的理解。

同时,选择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为 基础,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主 题,构建序列化的经典教育活动。

学校结合传统节日渗透经典教育,例如,教师节上,鼓 励每个班级挖掘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经典、文献、诗词、 故事,制作班级板报,开展主题班会课等阵地;
时值中秋佳 节和国庆节,学校以“吟诵经典诗词,遥思忆古情怀”为主 题,召集中秋诗会,以“赏今时之月,感古人之怀”为主题, 开展硬笔书法大赛;
以“爱我中华,传承经典”为主题,进 行国庆书画大赛。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更是经典教育的绝佳契 机,学校将经典融入国旗下讲话中,让师生感悟经典的人文 精神;
每周一句、经典诵读比赛等也成为了学校的常态主题 活动。学校希望通过丰富的经典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不断 获得体验和感悟,积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 强其国际交往能力。学校以国际理解教育为重点,融合和平 教育、环境保护、多元文化等国际热点问题,将国际视野和 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努力提升学生应对全球化所必备的 知识技能和沟通技能。此外,学校依托天河区一流的教学水平与教育平台,引 进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成立了“动感 英语”“篮球”“棒球”“奇趣料理”等社团,每年举办一 次“外国文化周”活动;
利用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参加游 学活动。由此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 力,希望学生在未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现更强的能力。

三、优化外部生态,深化学校发展 优化的教育生态意味着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和谐共 处。共生共荣的学校共同体发展不仅需要师生、生生的共荣, 更需要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共生共荣。只有将家庭和社区真 正纳入学校生态教育系统,才能不断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 校的内涵式发展。

学校以创建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垃圾分类示范基地 为契机,组织师生、家长以垃圾分类活动为切入点,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教导处统一部署,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及学 科特点,将环境教育渗透在各年级学科教学中。如思想品德 科组发挥课程优势,将垃圾分类整合纳入学习内容;
语文科 组则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行为规范童谣、 宣传海报创作等;
综合实践课更是深入开展了垃圾分类专题研究性学习。学校还利用环境纪念日开展了多种主题活动, 如植树节,组织学生与家长到植物园植树;
地球日,开展“爱 护环境,保护地球”主题班会;
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 境从我做起”主题活动;
垃圾分类“小小监督员”走进社区 和家庭,宣传介绍垃圾分类知识……用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 引领师生、家长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领悟并践行“与 自然共和谐,与学校同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

教育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 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它包括科技、艺术、 体育等环境。为此,学校开设了民乐社、合唱社、舞蹈社、 书画社、版画社、科技社、田径社等社团,与家长和社区紧 密合作,让学生成为“绿色”“生态”的实践主体。多年来, 观鸟社团多次走进珠江公园、天河公园、华南植物园等开展 观鸟活动,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南国版画社的孩子们与多 位艺术家面对面交流,走进美术馆,不断接触美、发现美, 用绘画表达自己对生态美的理解;
小领袖社团则走进更广阔 的生活世界,2011年,以“珍爱生命、珍惜资源”为主题, 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大熊猫基地、汶川地震博物馆参观,2012 年,组织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支持环保”主题冬令营, 参加香港自然保护基金会承办的保护中华白海豚活动,以及 “感受韩国科技、环保、传统文化,体验韩国风情”夏令营, 感受韩国的高科技及环保艺术,并与韩国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多姿多彩的活动受到了家长和社区的欢迎和 赞誉,他们逐渐认同了学校提出的共生共荣理念,以更高的 热情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学校对于家校合作内涵 和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只有赋予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 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在共生共 荣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积极邀请家长和社区代表走进学校, 深度参与学校教育。例如,李论老师邀请家长走进主题班会 课,召开办学委员会,汇报学校办学情况,征询与会者的意 见和建议;
学校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耕耘校园生态小农场 ——“生长园”,体验责任、分享成长。如今,南国校园里 一幅幅由师生和家长共同创作的环保围墙画,精心耕耘的小 农场、生物园,见证着南国人了解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 然的生态决心,更成为学校与家庭、社区共生共荣教育生态 的生动注脚。

生态文化视角下的德育改进,让南国学校成为了既具有 深厚典雅文化根基,又富于时代气息的优质生态乐土,形成 了教师勤耕耘、学生爱学习、师生齐拼搏、家庭与社区共支 持的良好局面。今后,“自强不息,和衷共济”的精神将激 励着南国人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向善向上的教育生态。参考文献:
[1]闫德明.学校品牌的涵义、特性及其创建思路[J].教 育研究,2006(8):81. [2]黄红波.家园文化造就幸福团队[J].中小学德育, 201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