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思维 由形到理架构思维桥梁的教学教学

由形到理架构思维桥梁的教学教学

由形到理架构思维桥梁的教学教学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形 式变化存在理解误区,他们通过对这个形式的简单模仿来直 接做题计算。基于此,笔者从乘法分配律的“形”入手,重 在引导学生理解“理”,引领学生实现由形到理的飞跃。

一、抓住内在“理”,理解外在“形” 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减法,是一种重要的运算模 型,在小学数学中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运算定律之一。这个 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进行推理, 吃透其中“分配”这个“理”,找到哪个是变的哪个是不变 的“量”。为此,笔者先从情境设置入手,分层次设计问题, 让学生根据问题发现规律所在:20名学生定做校服,上衣每 件63元,下衣每件37元,全班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出算 式:63×20+37×20=2000(元)。这是先算出20件上衣的钱 数,然后再算出20件下衣的钱数,上下衣总共需要的钱数加 在一起,就是总钱数。还有一种算法:(63+27)×20=2000 (元),这是算出一套的钱数,然后再算出20套的总钱数。

接着进入第二个层次的引导:工人师傅开始做这套校服之前, 需要一个样品,现在他使用的是这样一套样板(如图1), 看看他做一套需要多少布料。

学生列式为(110+90)×100=2000(平方厘米),这是 算出一套衣服的长度,然后乘宽(布料的宽度是不变的);

也有学生这样列式计算:110×100+90×100=2000(平方厘米),这是先算出上衣的用料,再算出下衣的用料,而后加 起来就是一套衣服的用料。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先从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入手, 能够容易地将(a+b) ×c这一“形”中的(a+b)理解为一 套衣服的单价,数量c不变,这样可以将其转化为先算出上 衣的价钱(ac),后算出下衣(bc)的价钱,这样一来,能 够为学生下一步提出分配律的猜想积累表象,使其对这个分 配规律中所具备的条件有深刻认知,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依 据。

二、关注探究过程,重在方法指导 在上述两个应用例题中,学生发现无论是(63+27)×20, 还是(110+90)×100,都符合一个规律,就是先算加法后 算乘法(63+27)×20,得到的结果与先算乘法后算加法(63 ×20+27×20)是一样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类似这样 的算式都符合这样一个规律呢?学生以此提出猜想,为此笔 者让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验证:先任意举出例子,看看是 否都是这样的结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列出任意算式,结 果验证都符合这样一个规律;
但这还不能足以证明规律的唯 一性,我让学生继续反证,证明列出的算式并不符合这个规 律,结果反证不成立。这样学生一步步通过验证,证明了猜 想的正确性。据此,学生对分配律的“形”与“理”获得了 统一的认知,并将其抽象,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a+b) ×c=a×c+b×c。在以上环节中,笔者注重在指导学生从方法上验证猜想, 首先不能随意举例,而是要符合“两个数之和乘第三个数” 或者是符合“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相加”这一特征,其 次采用分类验证的方法,关注验证的典型性和特殊性,通过 这样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感悟思想方法,说理提升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通常是教 师推理、归纳验证为主要途径,学生获得“现成的规律”, 但显然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为此,在教学“乘 法分配律”中笔者尝试让学生自主说理,突破思维瓶颈,使 其对分配律的抽象概念深入理解。

学生经历了规律猜想、规律验证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进 行规律概括得到结论,并在数形结合方面也有了直观的演示 (如图2)。

学生以此理解分配律的含义:c组(a+b)可以分成c个a 加c个b;
而c个a加c个b则可以配成c组(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