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原文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 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 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 称为汉王。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 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 定暂且隐忍不发。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 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 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 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 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 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 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 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 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 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 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 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 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 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相关知识 出处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 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注解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 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解析 在说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许多人,常常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 是,章邯看到刘邦派人修栈道,于是就派人在相关地区防守,却没有想到刘邦会 从陈仓出兵。在这种背景下,章邯很快被刘邦打败了。
其实,这一切,只是我们的想象。
人们之所以愿意这样想象,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廉价的优越感。因为, 看到此情此景,人们难免会觉得,自己比章邯聪明多了。
其实呢随便找一个初中生,坐在章邯的位置上,都会想到,刘邦虽然 在修栈道,但是并不证明,刘邦一定会从这条线路出蜀。
因为,声东击西。这是最简单的策略。章邯是一个曾统帅几十万大军, 称雄一时的统帅,如果连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都整不明白。那不只证明章 邯是个傻子,更证明当时的人都是傻子。
因为,章邯连个声东击西的道理都整不明白;却能称雄一时。这不真 成了,世上都是傻子,遂让章邯可以称雄一时了。
所以,面对此情此景,人们自然很容易觉得,如果自己穿越回当时, 就能改写历史。
其实,当时的章邯,肯定会想到,刘邦有可能会从陈仓一线出蜀。问 题是,章邯知道刘邦有可能从陈仓一线出蜀,有什么用呢 说得具体点,就算章邯知道,刘邦有可能会从陈仓一线出蜀,又有什 么用呢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章邯因为这个原因,就把军事主力调到陈仓,那章邯 就成了傻子。
因为,刘邦有可能从陈仓一线出蜀本身,就等于在说,刘邦也可能从 其它地方出蜀。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我知道对方可能会出剪刀,本身 就证明,对方也有可能会出石头或布。表面上,只要章邯聪明一点,就可以有效的应对刘邦;其实呢说了个 容易! 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率军逃到一个三岔路口前。前面的两条 道,一条是大道,一条是小道(也就是华容道),大道任何异状也没有,小道(也就 是华容道)上可以看到一些烟雾。
你说,诸葛亮的伏兵,会埋伏在大道,还是埋伏在小道 简单的思考,诸葛亮的伏兵,自然是埋伏在小道。因为,小道上没有 人,怎么会有烟雾呢 再往深了思考,诸葛亮的伏兵,其实是埋伏在大道上,因为,诸葛亮 如果真把军队埋伏在小道,他一定会做好保密工作,换而言之,他绝不会让你看 到那些烟雾的。所以,小道上有烟雾,恰恰证明,小道上没有伏兵。
曹操非常自信的认为,诸葛亮的伏兵不会设在小道上。于是,就率军 从小道上走了,结果呢还真的遇到了伏兵。
曹操思考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吗没有! 但是,结果呢显然他预测错误了。因为,用兵之道,虚虚实实,实实 虚虚,虽然只有两种变化,却可以变化出无穷种可能。比如,站在曹操的角度思 考伏兵要以在哪条路上,并不在于他的逻辑多么可靠,而是在于他能不能摸透诸 葛亮的心思。问题是,对方的心思,是很难摸透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演义故事。但是,人们在现实判断时,经常会遇到类 似的问题。
就好像,两个人在玩剪刀、石头、布。在出拳前,对方告诉你,“我 要出石头”,你应该出什么呢 表面上很简单,他出石头,你出布,你肯定就赢了。
问题是,除了傻子,谁敢这样想问题呢对方出拳前,告诉你他会出石 头,他就一定会出石头!敢这样想问题的人,不是傻子,又是什么人 当然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问题比如,对方说要出石头,那他肯定不会出石头。他这样说,只是为了骗你出布,然后他出剪刀,他就赢了。所以, 你只要出石头,就可以赢了他。
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有道理没有好像很有道理。问题是,如果你真 的这样思考问题,十有八九会输的。
其实,刘邦与章邯当时玩的游戏,就是这种看似简单,实际上一点也 不简单的游戏。
我们处于章邯的角度,看看章邯会怎样分析刘邦的出兵路线 听到刘邦要打出蜀中的消息,章邯必须得判断一个问题。那就是,刘 邦会从哪条道出兵 因为,用兵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具体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
如果,章邯可以判断出刘邦的进军路线,就可以把军事主力,调到刘 邦的主攻地点。到时,刘邦就无法拥有兵力上的优势了。
如果,章邯无法判断出刘邦的进军路线,刘邦的军队,就有机会在章 邯预想不到的地方出然出现。如果是这样,刘邦自然会在这个具体的战场上,拥 有绝对的优势兵力。
现在的问题是,章邯如何判断刘邦,从哪条路线进军呢 这个问题,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
因为,一切就如玩剪刀、石、布的游戏一样。你想猜到对方想怎样出 拳,那是难之又难的事。
现在,处于章邯的位置,他肯定会让下属,去分析刘邦会选择的进军 路线。
如果有一个下属对章邯说,刘邦肯定会从栈道(子午路)出兵,因为这 些天,刘邦一直忙着修栈道。
章邯自然会反问他了。你可以肯定、确定 一切是显然的,刘邦这些天修栈道,与他一定会从栈道出兵,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对方告诉你,他会出石头,他就 一定会出石头吗显然不是的。
因为声东击西,是最简单的军事策略。
看到章邯这样发出疑问。自然会有人这样说了。按理说,刘邦肯定会 隐蔽自己的进军路线,所以,刘邦这样大张旗鼓的修栈道,恰恰证明,刘邦肯定 不会从栈道出兵。
章邯自然还会反问他了。你可以肯定、确定 一切是显然的,刘邦大张旗鼓的修栈道,与他一定会从别的地方出兵, 并没有必然联系。就好像,在玩剪刀、石头、布时,对方告诉你,他会出石头, 并不意味着,他肯定不会出石头。
因为,虚虚实实,这也是最基本的军事策略。
我想,章邯在做完这种最简单的分析后。肯定会把军事地图挂在墙上, 与大家一块分析,或是坐在沙盘前,与大家一块分析。总而言之,你说刘邦会从 哪条路线出兵呢 如果看着地图或沙盘,有个下属指着一条道说。这条道,行军太过困 难,而且离刘邦的后勤供应地点太远,所以,刘邦肯定不会从这条路出兵。
章邯依然会反问他,你可以确定、肯定 因为,很有可能,刘邦就是抓住我们这种心理,要从这条道出兵,打 我们措手不及。历史上,类似的军事行动,那是多的去了。
现在,章邯只能对一个非常优秀的下属说:“如果你是刘邦,我会选 择从哪条路出兵呢” 这个下属,也许会指着一条道,对章邯说,“我会选择这条道。但是, 我会这样选择。刘邦会不会这样选择,我实在无法确定。” “而且,我在进军过程中,肯定会进行一系列的佯攻,让你无法判断 我的真正进兵路线;更主要的是,当我确定,我计划的进军路线,已被你重重设 防,我也会临时改变行军路线的。”是的,任何一条道,都不能不防。因为,你觉得敌人最不可能出兵的 地方,也许就是敌人要出兵的地方。问题是,你认为敌人最有可能出兵的地方, 那敌人自然更有可能从这里出兵了。关键是,整个军事行动都是不断变化中,在 战争开始后,敌人也会根据我们的变化,而临时改变自己的行军路线。
这样一分析,章邯应该如何布防呢 汉军要重新回到关中,就必须穿越秦岭,秦岭山脉上有四条山谷可以 通行,从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散关道(陈仓道)。
再往西就是祁山道,祁山道也能走,但是要先去绕道陇西再转陇山(六 盘山)入关中。(相关地理,我不太熟悉,所以这一段摘自color_wolf网友的) 你是章邯,会如何阻止汉国出蜀呢 一共有五条道,都可以入关。你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刘邦会选择从 哪条路进军。
最保守的方法,自然是平均分配兵力。换而言之,容易防守的地方, 少配备一些兵力,比较难防守的地方,多配备一些兵力。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 就是绝不会让汉军打个措手不及。但是,最大的坏处,就是会让章邯的军队,分 散成五路。到时,章邯虽然在总兵力上优于刘邦,但是,在具体战场上,都有可 能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
最冒险的方法,自然就是重点防御,只要我们能确定刘邦的进攻路线, 就把军事主力调到相关地点,先行设防,一举歼灭汉军主力。
现在的问题,章邯如何确定刘邦的进军路线更主要的是,章邯真敢这 样冒险争胜负吗 不要说在此时了。就是当陈仓的部队,用狼烟一类的信号,向章邯发 出求救信号时,章邯可以断定汉军的主攻路线吗估计也不能!因为,这有可能是 汉军的奇兵在行动,而行动的目的,就是要调虎离山,配合自己军事主力行动。
如果章邯的军事主力,就这样被汉军调动了,那章邯也太单纯了。
我写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章邯的失败,并不是简单的因为,章 邯没有想到汉军会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把戏。而是因为,章邯想到了这一点,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与此相关展开的一系列博弈,那是非常复杂的。
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现代军事史上,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就可以 了。
盟军这场成功的登陆战。如果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去说,那就是 “明攻加莱,暗渡诺曼底”。
事实上,德军统帅部一直都在分析盟军会从哪里登陆。但是,他们一 直都没有判断出盟军的真正登陆地点。甚至,诺曼底登陆战开始后,德军还在判 断,盟军是不是真的计划从诺曼底登陆因为,这很有可能只是盟军的大规模佯攻, 而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军把加莱一线的德军向诺曼底调动。
所以刘邦出蜀时,整个战争的精彩之处。绝不在于汉军想到了明修栈 道、暗渡陈仓。因为,这种战略、战术本身,只是小儿科的东西。因为,他无非 是声东击西的一个具体版本。
事实上,随便拿一个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坐在韩信的位置上,也会想 到这一招的。因为,小朋友在玩各种对抗性的游戏时,不用人教,也会懂得迷惑 对方,隐藏自己的进攻方向。
古代的小朋友玩什么游戏,我们不知道。但是,现在球类游戏时,进 攻一方都懂得佯攻。比如,踢足球时,谁也懂得迷惑对方,让对方无法判断自己 传球的方向;再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比赛中,谁也懂得迷惑对方,让对方无法 判断自己的发球方向。这一切,可以说是人的本能。如果一个人,在玩相关游戏 时,需要有人去专门告诉他这个道理,这个人的智商肯定很低。
所以,刘邦可以成功出蜀,并不是因为张良或韩信,想到了应该隐藏 自己的进攻方向。因为,一个人不是傻子(甚至是傻子),都会想到这一点的。
所以,这场战争最精彩的地方,是韩信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迷惑章邯, 而章邯对此又如何判断但是,因为当时连纸张也没有发明,所以相关的记录,自 然会非常稀少;而且就算有零星的、资料性的记录,也会被后来的民间故事所淹 没。
民间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们都带有脸谱性质。总而言之,聪明人 聪明到了极点,而愚蠢者愚蠢到了极点。所以,人们在谈到明修栈道、明渡陈仓时,都会把章邯想得愚蠢不堪,总而言之,章邯就被韩信一个简单的小把戏,就 给骗过了。问题是,事情真的这样简单吗显然不是的。
民间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聪明人的聪明,是建立在愚蠢者非常愚蠢 的基础上。所以,你仔细分析时,就会发现,聪明人也没有什么聪明的。因为, 聪明人用的招数,只有面对愚蠢之极的人,才会有效果。
从常理上分析,以关中的力量,加上天然的地理优势,汉军是无法迅 速杀入关中的。
在巨鹿之战后,作为防守一方,章邯曾以20万大军,与项羽为代表的 40万诸侯联军对抗了整整半年。现在,章邯为代表的三秦军队,总兵力应该超过 刘邦(关于这一点,我前面分析过),而且还占据着地理的优势,所以章邯就算会 失败,也应该可以支撑很长一段时间的。
但是,很不幸。刘邦3月份离开关中;8月份刘邦率军出蜀,几十天后, 就占据了关中的普遍地区。
刘邦可以取得这种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韩信有着过 人的军事才华。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仅有此是不够的。因为,军事是政治 的延续。单纯的军事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刘邦可以取得这种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刘邦在关中有着 非常高的人气。否则,韩信的军事才能再高一个层次,也无法迅速取得这种胜利。
如果章邯在关中地区,有着很高的人气,那章邯以关中的资源,加上 天然的地理优势。刘邦想杀出蜀中,本身就难的无法想象。更主要的是,就算刘 邦杀出了蜀中,他也无法在关中占住脚。
如果刘邦在关中人民心中,是一个侵略者,刘邦就算打败了章邯的军 事主力,也无法传檄而定关中普遍地区。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刘邦的后勤就缺乏可靠的保障,他就无法趁胜追 击章邯的溃军。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如果分散军队,就有可能被章邯(或是章邯 的后继者、同盟者)逐个击破;刘邦如果一直集中兵力,他所能控制的地区,就会 局限于非常狭窄的范围内。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刘邦的手腕太硬了,只会让当地的反抗更加激烈;
刘邦的手腕太软了,又无法压制当时无休无止的反抗。
这就是项羽虽然打败齐国的军事主力,并让齐王田荣死于非命,却无 法在齐国迅速打开局面的主要原因。
刘邦可以迅速兼并关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在关中拥有着非 常高的人气。否则,刘邦杀入关中,也会如同项羽杀入齐国,到时敌方的军事主 力是被你击溃了,但是各地无休无止的游击战一直无法平定。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章邯敢选择只守大本营,那会让刘邦把他在关中 的统治基础掏空的。到时,他就等于在那困守孤城。
刘邦进入关中,关中人民都没有强烈的排斥感;相反还愿意拥护他。
所以,韩信只要杀出蜀中,随后的军事行动,就会很容易的展开。在这种背景下, 各地的军政长官、富户、豪强,都也不敢随便高举抵抗刘邦的大旗,那刘邦的后 勤保障就非常容易实现。
更主要的是,在这种背景下,关中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看到, 与刘邦的反抗,是一种难以看出到前途的选择。这也就是,刘邦杀入关中,塞王 司马欣、翟王董翳很快就投降刘邦的主要原因。
章邯选择与刘邦对抗到底,并不是因为他看好关中战场。事实上,单 从关中的战场分析,章邯败局已定了。刘邦在关中地区,有着谁也无法比拟的人 气,更拥有一只虎狼之师,章邯作为败军之将,自然是一点出路也看不到的。
但是,当时的天下,是一盘大棋,关中战场只是天下争霸战中的一个 局部战场。章邯知道,刘邦的主要对手,并不是自己,而是项羽。只要自己能支 撑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把刘邦耗垮了。但是很不幸,章邯的计划落空了。
对项羽而言,最好的结局,就是秦国一直四分;退而求其次,就是关 中、汉中并立;再退而求其次,就是章邯可以把刘邦拖在关中战场。
只要秦国故地的军事主力,暂时无法参与六国故地的角逐,项羽就有 机会把六国故地征服了。
只要项羽把六国故地征服了,集六国之力攻打一个秦国故地,从形势上,没有理由会失败的。
章邯是立足于这种大战略背景下分析,自然不会轻易向刘邦投降。因 为,他并不需要打败刘邦,他只要把刘邦拖在关中几个月,天下的战略格局,就 会渐渐朝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但是,很不幸,章邯没有把刘邦的军事主力拖在关中战场;也无力在 刘邦军事主力东出函谷关后,强有力的反击刘邦留在关中的军队。
在这种背景下,等刘邦把项羽的全盘军事计划打乱后,章邯就一点出 路也看不到了。
刘邦公元前205年4月攻入项羽的老巢(彭城),同年5月,被项羽打得 大败而回;同年6月,刘邦回师关中,引来河水淹灌章邯困守的废丘,章邯的军队 投降,章邯自杀了。
如果刘邦执着于先平关定关中,再出兵攻打项羽。估计就会丧失战略 的主动权。因为,在这段时间里,项羽就有可能征服齐国,更征服赵国了。如果 是这样,刘邦就算平定了关中,也会被动挨打的。因为,项羽征服了齐国、赵国, 整个六国故地,恐怕就难以逃出项羽的手掌心了。如果六国故地被项羽征服了, 项羽集六国之力进攻关中,刘邦估计扛不住。
刘邦在关中未定的背景下,就大举东征,虽然有些冒险,但是,这一 步险棋,显然把项羽的所有计划都打乱了。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无法安心征服齐国了;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无心 攻打赵国。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征服六国故地的计划,自然更无从实现了。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虽然把刘邦打得大败而逃。但是,整个天下的战 略格局,却显然对项羽越来越不利了。
项羽最初敢放弃关中,大约就是因为,项羽相信自己可以用很短的时 间平定六国故地。到时,关中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无法与自己相争。
但是,因为刘邦这么快就杀出了函谷关,所以,项羽的全盘计划都被打乱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关中作为四塞之国的优势,彭城作为四战之地的 劣势,马上就显现出来了。项羽在北边,需要面对齐国、赵国的威胁;在西边需要面对汉国的威 胁;不久后南边的英布,也加入攻击项羽的行列,项羽就开始三面受敌了。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的军事主力被拖在荥阳、成皋一线,那是进退不 得。因为,项羽想进,却无法突破这道防线;想退,又担心刘邦会趁势追击。
刘邦呢他背靠关中,守住荥阳、成皋一线,只要专心面对来自东边的 进攻就可以了。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可以派军开辟第二战场,而项羽就只能被动 的应付了。
现在的项羽,似乎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突破荥阳、成皋防线,把刘 邦逼回函谷关。此时,项羽估计已丧失了长驱函谷关的信心。
只要夺取荥阳、成皋防线,项羽才可以在西部构建一条稳定的防线, 因为荥阳、成皋以东,那是一马平川,根本无法构建起任何可靠的防线。如果西 部地区,不能构建起可靠的防线,那项羽就无法摆脱刘邦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 项羽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刘邦开辟第二战场,并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渐渐陷入四面 包围之中。
彭城之战,是项羽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但是,这次胜利显然无法扭转 项羽在战略上的劣势。
彭城之战,刘邦败得溃不成军。但是,刘邦却成功的打破了项羽战略 计划。后来的战争,就在韩信布的局里面进行了。